第一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易错集锦易错点1:厘米、分米和米三个单位大小分不清楚。
误区点拨:(1)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不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在实际生活中,一根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
在选择合适的单位时要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长度来判断。
易错点2:测量物体的长度出错。
误区点拨:(1)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尺子没有放平,或者物体的一端没有和0刻度对齐,而是与尺子的左端对齐。
(2)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就长几厘米;如果物体的一端不对着尺子的0刻度,用物体两端所对着的刻度相减,得到的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教材分析测量物体的长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是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定量刻画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自选工具测量,认识厘米以及用厘米测量物品和线段的长度,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认识分米以及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我们的测量”。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定义,教材特别重视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注重在实际测量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含义。
本单元的编写有以下特点:1.在实际测量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含义。
2.借助实物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3.在用厘米作长度单位的测量活动中,了解线段。
4.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实际意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初步认识线段。
3.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正确的进行测量。
4.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重点:能够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初步认识线段。
难点: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正确的进行测量。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2课时。
1 估一估测一测◆教学内容教科书1页、2页,比较铅笔和蜡笔的长度,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学提示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选择的物品都是学生每天使用的。
本节课的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讲,没有困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3.感受和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难点: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铅笔、蜡笔、课件、直尺学生准备:铅笔、蜡笔、文具盒、曲别针、橡皮◆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多媒体展示1只铅笔和1只蜡笔,并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铅笔和蜡笔。
解答问题:(1)铅笔和蜡笔,哪个长?那个短?(2)估计一下,1只铅笔的长度等于几只蜡笔的长度?2.小组合作,动手比一比,并解答上述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量一量。
要让学生学会量的方法:方法1:两支笔一端对齐,在铅笔上一根蜡笔长度的地方画上线,在移动蜡笔,接着量。
方法2:可以用几只蜡笔接着摆,看一看一支铅笔大约等于几只蜡笔的长度。
3.找同学来展示自己比一比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这个过程中,要学生体会“大约”的意思是大概,差不多。
)设计意图:直接给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抓住重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口的空间。
了解“大约”的含义,体会“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1.指一指:哪个是课桌的长?2.同桌合作,选用身边的物品作为测量的工具,实际测量一下,看看课桌的长是多少?(教师指导各组选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3.汇报答案,交流各组使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并发现问题:为什么大家的结果都不一样呢?4.讨论:为什么大家的测量结果会不一样呢?解决问题:1.查看学生指出课桌的长2.请各组分别使用不同的工具来进行测量3.汇报结果,发现,这一次结果都一样。
4.小组进行讨论后发现,选择的工具不同,不统一,测量结果也会不同。
得出结论:要想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结果不一样”是因为使用的工具不一样,使学生想到:数据不一样,是因为使用的工具不一样。
最后让学生都用蜡笔再次进行测量,通过结果的一致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三)巩固新知教材2页,试一试:同桌合作,用蜡笔测量课桌面的宽。
(四)达标反馈教材2页1、2题答案:第1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橡皮做工具测量同样的课本,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第2题,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学习用品,铅笔、蜡笔的结果是一样的,铅笔盒的测量结果可能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1.谈谈自己的收获:在测量物体时,只有选择统一的工具进行测量,才会得到统一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阐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六)布置作业1.估测时,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就(),要使用()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得到物体的长度。
2.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度大约是()个橡皮的长。
3.你的书包的长度大约是()个铅笔盒的长。
4.你的课桌的高度,大约是()根铅笔的长。
5.数学课本封面的宽度大约是()根蜡笔的长。
答案:1.不同统一2.3.4.5.答案不统一。
◆板书设计估一估测一测要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
◆教学资料包统一度量衡南北朝时,各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如北朝魏、齐一斗等于古二斗(古斗指王莽时所定的标准),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则一斗比古斗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斤仅多二两;南齐则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两。
长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则增不到一寸。
全国度量衡的不一致,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很大不便,于是隋文帝作了统一的规定:隋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等于南朝的一尺二寸;隋一斗等于古斗三斗;隋一斤等于古三斤,并下令在全国推行。
度量衡的统一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
”唐承隋制,基本以此为准,唐以后虽稍有变动,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统一度量衡古代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
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
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
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2 认识厘米◆教学内容教科书3、4页,认识厘米并测量。
◆教学提示“厘米”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本节课“认识厘米”是在上一节“要得到统一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中要借助直尺和实际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1.经历体会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估测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组直尺和实际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几厘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图钉学生准备:直尺、橡皮、铅笔、图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回答问题:要想准确表示物体的长度,获得统一的结果,应该怎么办?2.观察直尺,你都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引入这节课的统一的长度单位,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对直尺产生初步的印象。
(二)探究新知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2、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3、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4、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认识尺子: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
课件展示尺子刻度、数字、0刻度、cm1厘米=1cm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认识厘米)3、认识1厘米的长度: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0到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1厘米,仔细看这个长度,记住它!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1厘米有多长,学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图钉的长是1厘米,我的拇指宽是1厘米等,帮助学生对1厘米形成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4、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不是非常准确的时候,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现,让学生找到测量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测量中有效的规避这种错误的做法。
4、认识几厘米①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
别的同学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不管是从1—2还是从3—5,这些都是2厘米长。
②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0—3、0—5、0—6,这么快,你们是一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吗?那用什么好方法?③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0刻度是起跑线,从0开始,跑到几就是几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