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腔肠动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腔肠动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腔肠动物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海葵、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观察实物海葵的形态结构。

2.用显微镜观察水螅纵切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形成动物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关注腔肠动物的生活现状,养成爱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难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六、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 1.播放自拍的海洋极地世界中的珊瑚虫、海葵、海蜇、水母等腔肠动物的有关视频。

让学生关注腔肠动物,引出课题《腔肠动物》。

板书:腔肠动物2.呈现学习目标。

1.认识几种腔肠动物。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引起学生兴趣,为学习腔肠动物的知识作一个引领和铺垫。

(二)观察海葵的形态结构。

1.组织指导学生观察实物海葵。

2.引导学生描述海葵的形态。

3. 引导学生画对称轴,并用自制模型演示,总结腔肠动物的身体呈怎样的对称。

讨论交流得出海葵的主要特点。

学生主动思考回答。

学生画对称轴。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画图和模型体会腔肠动物辐射对称的特点。

4、指导学生纵剖冷冻海葵。

5.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解答。

学生观看老师自制模型,进行想象。

学生纵剖海葵。

学生提问题。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三)观察水螅1.播放水螅的一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水螅的生活环境和外部形态。

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螅纵切片。

3.思考水螅的体壁是由几层细胞构成的?4.展示水螅的纵切1.学生观看视频,思考。

积极回答问题。

学生带着疑问观看视频。

2.观察水螅的纵切片。

3.小组讨论,让所有学生对水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片图,让学生说出水螅的各部分结构。

5.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

6.展示水螅消化过程的动画。

7.根据对水螅的观察,请学生解答前面学生的疑问。

交流水螅的形态结构。

学生观看,思考,总结。

学生了解捕食的过程和刺细胞的作用。

学生了解有口无腔门的特点和消化腔的作用。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

望。

通过视频捕捉无法用实验得出的知识。

体现了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总结归纳1.欣赏几种腔肠动物的图片。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1.总结归纳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思考、讨论、交流从具体对两种腔肠动物――水螅和海葵特征的分析,到感性地认识腔特征。

肠动物特征,再到抽象生成腔肠动物的共同特征。

(五)关注腔肠动物与人类关系1.提问:你认为腔肠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吗?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吗?1.分组讨论,交流。

1.联系生活实际、与已有的知识联系,加深理解。

(六)课堂小结海底寻宝,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各抒己见,总结归纳所学。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梳理所学知识,帮助构建知识框架。

(七)情感升华通过新闻让学生了解腔肠动物的现状,再扩大到整个生物圈。

学生从自身出发,谈谈如何对待腔肠动物和生物圈中的生物。

情感教育。

培养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八)课堂巩固八、板书:第一节腔肠动物海葵的形态结构水螅的显微结构触手、口、体壁口、触手、消化腔、刺细胞、体壁(外胚层、内胚层)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刺细胞(触手处特别多),有口无肛门;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体内有消化腔。

【学情分析】关于学情的研究知识基础:从知识方面看,学生在初一时,就已经通过对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的学习,能说明单细胞动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在此基础上,引伸到多细胞生物,学生可以描述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理解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随后在初二,通过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学习,逐步形成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在以上基础上,学生顺理成章地步入了初三《生物圈中的各种动物》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学习。

本节课分为两课时,《腔肠动物》为第一课时。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实物海葵,并解剖经冰冻处理的海葵,学生已经具备了从动物的外形到内部的结构这样循序渐进的观察能力。

经过两年生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正确并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所以在安排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并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还能通过观察更清楚地描述水螅的结构特征。

学生通过对海葵和水螅的结构特征的比较,分析,交流,很容易就可以总结出腔肠动物的共同特征。

在本节课中,一直贯穿着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并有意识地拿腔肠动物和单细胞相比较,让学生知道了腔肠动物比单细胞动物高等、复杂,这又为学习下节课《扁形动物》做好了铺垫,(学生可能就会猜测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又会怎样呢)通过本章的学习,又为初三下册《生物的进化》一章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生活经验:对于生活在海城附近的乡村的学生来说,学生对腔肠动物海葵、海蜇、水母等只能做到耳熟,但做不到能详。

学生可能有机会到海边,或到海洋极地世界观赏到这些动物,在学生的饭桌上也有时能见到海蜇等,但他们很少有人对这些腔肠动物内外结构以及功能进行细致地研究,(没有目的性和科学性)。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观察时,学生的积极性会多么高涨啊!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组织观察、实验,发挥学生自身储备资源的优势,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完成学习。

提高了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

学习难度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都是是腔肠动物的共同特征。

腔肠动物共同特征中的体壁由内胚层和外胚层两层细胞构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因为现有的观察条件有限,学生不能很清楚地观察到内外两层细胞,所以,教师这能借助与图片和动画。

本节教学重在感性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在通过调查腔肠动物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引发学生思考究竟如何爱护生物、保护环境,实现情感教育。

课前和课外准备:让学生课前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到无污染的池溏或沟渠中取材水螅,以便亲身感受水螅的生活环境,到海边的岩石上取材海葵,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关注这些动物的生活状况、生存环境的变化对动物的影响等。

为课上学习腔肠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做好基础。

【效果分析】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一.知识评价学生在观察腔肠动物外形时,能在教师为学生准备的腔肠动物的图片上画出多条对称轴,为学生理解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观察海葵并解剖海葵后,学生能够说出海葵的身体结构:触手、口、无肛门,身体内部的消化腔。

但学生对触手上的刺细胞,以及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两层细胞构成,通过现有的实验,学生理解地有困难。

通过观察水螅的纵切片以及观看教师播放的水螅捕食和消化的视频,大部分学生说出水螅的结构:口、触手、主要集中在触手的刺细胞,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等。

学生也能够举例说明各结构的功能。

但一部分学生对腔肠动物的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两层细胞构成,这个知识点的接受还比较勉强。

学生在总结腔肠动物的共同特征时,学生个人的答案并不完整,需要借助学生的通力合作。

在通过生活经验谈谈腔肠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时,很多同学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认可的方面较多的是食用和观赏,举例药用和美容的较少。

二.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整堂课堂中能够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信表达、善于小组合作,在整堂课思维对话中充分体现出条理性和创造性,涌现出很多精彩的发言。

在解剖海葵这一环节,比预期效果更好,学生的回答准确到位。

在探讨我们应如何保护腔肠动物时,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都达到本课堂最高。

学生经讨论后,能清晰条理地说出保护动物就要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并提出有效可行的保护措施,并能从自身做起,在本课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发起保护动物,保护生活环境的倡议,为本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三.调查活动评价课前进行的调查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周日时间,可到池塘边去采水螅,到海边去寻找海葵,海蜇,有条件的可到《海洋极地世界》去观赏更多的腔肠动物。

个别的学生去过《海洋极地世界》,总的来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与学生处于偏远的乡村中学有关。

学生虽到池塘便利,但可能由于环境的污染,学生并没有找到预期的水螅,这非常遗憾。

虽有遗憾,但对学生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却起到了警钟的作用。

【教材分析】关于教材内容的研究教材分析《腔肠动物》是初三上册课本《生物圈中的各种动物》中的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第一课时《腔肠动物》。

这是鲁教版对教材的又一次修订。

在这次修订之前的旧教材中,《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教材安排顺序依次是《水中生活的动物》。

本节课中首先介绍了脊椎动物:鱼类,紧接着又介绍了其它的水生动物(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还有少数的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哺乳动物。

第二节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重点介绍了无脊椎动物中的环节动物蚯蚓,和哺乳动物家兔。

第三节是《空中飞行的动物》,重点介绍了脊椎动物鸟类和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昆虫。

旧教材重在从生活环境来划分动物。

修订后的新教材第一节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第二节是《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三节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四节步入了脊椎动物《鱼类》的学习,第四、五、六节依次是《两栖类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这一章很好地贯穿了生物进化的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这一章也很好地贯穿了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所以,在初一初二学习了单细胞动物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步入如比单细胞动物更进化一步的腔肠动物的学习,就觉得顺理成章了。

这一章比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初三上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本节课第一课时的要求是“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关于腔肠动物,对于生活在海城附近的乡村的学生来说,学生对腔肠动物海葵、海蜇、水母等只能做到耳熟,但做不到能详。

学生可能有机会到海边,或到海洋极地世界观赏到这些动物,在学生的饭桌上也有时能见到海蜇等,但他们很少有人对这些腔肠动物内外结构以及功能进行细致地研究,(没有目的性和科学性)。

所以,教材先出示几种常见的腔肠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再以水螅为例,通过“观察和思考”活动,即观察水螅的纵切片和海葵的实物等材料及水螅的取食过程。

了解水螅和海葵的结构特点。

在学生对腔肠动物有初步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它们的主要特征。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组织观察、实验,发挥学生自身储备资源的优势,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完成学习。

提高了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

本节课的重点是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并将有关的学习方法和观点延续到对后面各类动物基本特征的学习中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