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来孤独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来临,现代独居老人问题愈来愈严重。
唐朝诗人杜甫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首诗不但道尽了诗人晚年孤独的心境,也说明孤独的人生是多么难堪。
难怪佛经里说的“十八地狱”,除了“八寒地狱”“八热地狱”“近边地狱”以外,还有“孤独地狱”。
其实,不只“独居老人”才孤独,所谓“青山独我行”,人本来就是一个孤独的个体。
人生有些什么孤独呢?
做学问是孤独的。
过去形容读书人“十载寒窗无人间”,可见读书生活的寂寞、孤独。
爬格子的文人,一旦著作出版,可以扬名立万,但是写作过程的孤独岁月,也不是容易挨过的。
一些从事教育或为学术研究而埋首书堆的人,他们所过的孤独生活,说得好听一点,只有以书为伴侣了。
为理想是孤独的。
人的思想会引起共鸣,但理想有时难免曲高和寡。
多少仁人义士,空负满怀的理想,徒有一腔的热血,到最后事与愿违,为理想穷困,为理想憔悴,为理想而孤独。
避居深山的隐士,为理想而生活在孤独的岁月里。
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仍为救国的理想,为益世的理想,为做正人君子的理想,为道德人格的理想而坚持。
居高处是孤独的。
药山禅师的“高高山顶立”,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这种境界究竟有多少人能跟随呢?自古以来;一个人学问到了顶峰,就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品格到了顶点,也会感到自己很孤独。
古代帝王自称“孤家”“寡人”,表示他也是孤独的人。
真修行是孤独的。
宗教界,释迦牟尼佛虽有两千五百位弟子,但他的世界应该是孤独的;耶稣虽有十二门徒,但最后为犹大所出卖,也不禁感叹上帝舍弃他,倍感自己孤独。
中国的孔子有七十二贤人,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有四大弟子,他们也感叹自己的胸怀没有人了解,故而有孤独之感。
宗教里的圣杰,凡有真修行,应该是孤独的。
所以要做一个真修行的人,就必须耐得住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