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达标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7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语文是诗,又如画。
这边,鸟儿在春光里卖弄.歌候;那边,荷叶在急雨中荫.蔽着红莲。
抬头,云雀忽然从草间直飞向云xiāo;俯首,高悬山头的半lún秋月映在江水中,幽然地追随着远行的诗人……(1)为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卖弄.() 荫.()蔽云xiāo() 半lún()秋月(2)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分)“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2.默写。
(8分)品味经典,欣赏美景。
我们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欣赏到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景象(《次北固山下》);我们从“②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中领略到边城月夜的独特景色(《夜上受降城闻笛》);我们从“春天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中感受到春天旺盛的生命力(《春》)。
品味经典,聆听内心。
“我寄愁心与明月,④________________”,皎洁的明月寄托着李白对朋友的关切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滔滔的河水,让孔子感叹时光易逝(《〈论语〉十二章》)。
3.围绕名著进行探究式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七年级某班设计了《朝花夕拾》探究专题“温情与批判”,请根据下表中的内容提示,任选一篇,谈一谈鲁迅先生的“温情”或“批判”。
(4分)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你要是住在溪边,________;你要是住在崖下,______;你要是住在林间,______;你要是住在村头,______……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吟②可观石上生云③可看水中腾雾④田园牧歌就不再是画上的风景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5.为了让学生感受戏曲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某中学校团委将于近期举办“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7分)(1)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2分)材料一:豫剧经典曲目《花木兰》《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伴随着一代代人们的生活。
这些经典曲目将历史题材或时代背景融进豫剧艺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相吻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某网站就“你愿意通过哪些渠道观看或收听戏曲节目”问题对民众做了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请概括这幅图表的主要内容。
(2分)本题有效填写人数:89(人)(3)传统戏曲逐渐式微,如何振兴传统戏曲、弘扬民族文化呢?同学们搜集了如下材料,并结合材料一展开了讨论,请你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分)材料二:近年来,南阳市卧龙区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卧龙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阳市豫剧团每年送戏下乡250余场,成为活跃在社会基层的一支文化艺术生力军。
卧龙区文广旅局也为豫剧团的健康发展操碎了心,从政策、剧目到编排、演出,都给予大力支持。
材料三:面对地方戏曲普遍存在的困境,近年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资助了第二批“两个一百”人才培养工程153人,连续举办10余个戏曲创作表演人才培训班,成立20个湖北省戏曲名家工作室,推荐26位戏曲名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名家传戏传曲工程,选送54名优秀中青年创作评论人才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戏曲艺术人才“千人计划”学习,投入2 300多万元支持全省戏曲院团与艺术职业院校联合开办学员班。
3二、现代文阅读(2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3分)母亲的“手中棍”张金刚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廊。
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拄着木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
“哒哒”,木棍敲着地面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生疼。
②这木棍是我以前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去了皮,直溜、光滑、坚硬;选一枝杈处留段握柄,截断、磨光,正好给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
但一开始她并不乐意:“我不需要这玩意儿,拿走!”我便随手将木棍撂在了门后墙角,任其搁置数年,积了厚厚的灰尘。
③这次母亲头晕、腿疼,我将木棍找出来,擦拭干净递给她。
母亲叹了口气,一手扶着门框,一手颤颤巍巍接过木棍,边走边念叨:“到底还是拄上了呀!”一向要强的母亲,终因年老体病拄上了那根拐棍,服了老。
④其实,在我年少时的印象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
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
⑤“娘,我回来了!”年少的我还没进院门,就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
哪料,母亲听到我的声音猛扭头,直起腰,全然不顾正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向母亲告了我一状。
我生怕被母亲逮住,撒腿跑上了山。
⑥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细棍回家,送给母亲作为搅疙瘩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
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别打架了,快吃吧。
”我“哦”一声坐下,埋头扒拉饭。
如今,母亲已没心力搅疙瘩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
⑦早出晚归进山摘酸枣的习惯,母亲曾坚持了几十个秋天。
酸枣泡醋,酸枣核卖钱贴补家用。
从山里归来,母亲肩上扛着一口袋酸枣,一手握着镰刀,一手拄根木棍。
⑧母亲说:“一进山就弄根棍儿,打掉前面草窠的露水,有时还可以‘打草惊蛇’,惊野鸡、野兔啥的,免得被吓着。
有次多亏这棍儿惊出一窝马蜂,不然我就被蜇了。
湿酸枣长得牢,可以用棍儿敲掉些酸枣叶,方便采摘;高处或干了的酸枣,用棍儿敲打落地,直接捡就行了,省事儿。
更重要的是,出山时,天慢慢黑了,或赶上阴雨天,扛着酸枣不好走,这棍儿就顶大用了。
”⑨听母亲一说,我打心里心疼她、佩服她,并感恩那无数次陪母亲进山、出山“顶大用”的棍子。
有时,如果酸枣摘得不多,母亲手里、肩上可能会多几根木棍:顶端带个木钩的,用桶从井里打水时用;那种细长的,用作打枣竿、打核桃竿、夹柿子竿;那种粗长、直溜的,用作铁锨把、镰刀把、锄把;那种细而轻巧的,陆续多弄些,用来搭菜架、插篱笆、做蒸箅……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
⑩近年,我回老家次数多,常帮年迈的父母做些活儿。
我拎起提水木钩,去井边打一桶井水,似打捞起无数清甜的岁月;扛起长竿去打枣、打杏、打核桃、夹柿子,忆起了和家人在树上树下一起劳作的欢愉;拿起铁锨、锄头、镰刀下地干点儿碎活儿,用着格外趁手。
回来后,我将它们靠在墙角或挂在墙上,突然想到那些母亲从山里淘回的、已被磨得溜光的木棍,已再也不能被她拿在手上使用,不由得黯然神伤。
⑪上医院二楼,母亲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臂加了把力。
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母亲打滑或拄空,便叫她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
母亲虽然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
”却分明又将身体压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得使足了劲儿,反倒走得快了,稳了。
⑫母亲住院观察一周,无大碍,便回了村。
但那根六道木拐棍却成了近80岁的老母亲的随手之物,从不离身。
母亲的可行动范围也缩小了,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内。
她坐在院里,还不时挥挥手中的木棍,轰轰鸡、扒拉下乱柴草、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亲再自己进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
她只能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完全用双手拄着我——我应当是母亲最可靠的“手中棍”了。
(有删改)56.请按时间顺序概括文章情节,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分) 小时候,因为“我”和同学打架,母亲用搅棍“打”“我”→(1)________________→母亲从山中带回大小粗细不一的木棍,用作生活和劳动的工具→(2)______________→木拐棍成了近80 岁的老母亲的随手之物7.分析文中画线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
(4分)(1)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别打架了,快吃吧。
”(母亲的心理活动)(2)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我”的心理活动)8.文章第⑦段、第⑧段,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上山采酸枣的艰难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分)9.文中母亲的“手中棍”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2分)10.“孝”的古汉字是一个小孩儿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象,用扶持老人来表达“孝”的意思。
文中的“我”在母亲生病后成了母亲的“手中棍”。
你的父母或许还年轻,不需要你太多的照顾,那你在生活中如何表达你的孝心呢?请选择一件小事写下来,不少于30个字。
(3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3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新引擎”——博物馆材料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它对内表现为深厚的文化自信,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凝聚力;对外则表现为跨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展示国家形象与民族特质的必要前提。
相较于“物质硬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凝聚社会认同、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性力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作为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见证物的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承担着建设、展示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光荣使命,越发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新引擎”。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3日) 材料二: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文物博物馆大国。
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博物馆总数达到6 183家,各类博物馆保存藏品达6 777万件(套),这些藏品及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自然和人文遗产的各个方面,不仅系统呈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形象阐发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与鲜明特色,而且为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坚实而丰厚的基础。
截至2021年年底,博物馆免费开放率已达91%,“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社会新风尚。
国家文物局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接待观众7.79亿人次。
全国各地博物馆推出展览、免费讲解、文化讲座、文物鉴定、修复展示、互动体验、教育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2022年11月9日) 材料三:目前,全国77%的区县建有博物馆,500多万件(套)藏品数据信息全民共享,博物馆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向创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