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丁卯.(mǎo)商酌.(zhuó)譬.如(pì)诲.人不倦(huǐ)B.打拱.(gǒng)拖沓.(tà)驿.路(yì)悲天悯.人(mǐn)C.馨.香(xīn)适宜.(yì)亵.玩(xiè)鲜.为人知(xiǎn)D.洗涤.(tiáo)契.约(qì)露.宿(lù)颠沛.流离(pèi)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馈赠束缚诡计多端咄咄怪事B.嘹亮吓唬扼腕叹息莺歌燕舞C.浏览巍峨怒不可遏失魂落魄D.贿赂木筏十拿九稳篷头垢面3、下列句中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人对骑车带人之类的事情是不以为然....的,他们认为,这样方便了自己,也没有妨碍别人。
B.今年以来,中国股市气冲斗牛....,广场舞大妈纷纷转移战场,杀入股市。
C.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D.李老师作画,看似心不在焉....,可不一会儿,一只奔腾的骏马就跃然纸上。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小张告诉小王,睡前看电视时间太长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他难以入睡。
B.文明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市民的一举一动往往可以显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
C.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
D.5月3日至4日,中美就经贸问题举行了磋商,达成了就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
5、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B.“我在开花!”它我们在笑。
C.我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D.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
②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
③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
④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⑤“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体验。
⑥我们为什么活着?A.⑥②④③⑤① B.⑥⑤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⑥③⑤ D.④②⑤⑥③①7、按要求填空。
(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2)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3)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4)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二章》)(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6)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7)(《<论语>十二章》)中辩证地阐述了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公亦以此自矜.矜:___________(2)肃笑而遣.之遣___________(3)夫没者岂苟.然哉苟___________(4)舟而畏.之畏___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5.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
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米立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
”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
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
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个儿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
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
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
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
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
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⑪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
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
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
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⑫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⑬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
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
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
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
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
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
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
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⑭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
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
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
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
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
”他拼命地点头。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
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
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选自《读者》,2017年第6期)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三次写到“我”忍不住流泪,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3.有人认为“父亲送我上幼儿园”那件事应放在“父亲给我买包子”之前写。
你认为可不可以这样写?试说明理由。
4.选文在⑰自然段,改换称谓,称父亲为“这个男人”,请说说作者这样改的原因。
5.请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悟。
1.我最初打算送父亲到养老院养老,经过多次的情感洗礼,最后我改变主意,接父亲到北京养老。
(意思对即可)2.①第一次潸然泪下,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怜悯和爱。
②第二次泪如泉涌,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③第三次失声痛哭,表达了我深深的自责、悔恨之情。
3.不可以。
①原文使用插叙,②将“父亲送我上幼儿园”那件事插入在“我送父亲到养老院的路途”中来写,两者恰好形成对比;③这样安排,使父亲形象更感人,“我”更渺小,对“我”的思想触动更大,从而改变了我送父亲到养老院养老的做法。
4.①男人在人们习惯印象中是一个勇敢、有担当的人。
改换称谓后,更能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感激、敬爱之情,尽孝之道;因为能给我生命、给我家的男人就是我的大恩人,我理应感恩,涌泉相报。
②作为父亲的“这个男人”,我更应“有始无终”地感恩于他,赡养好他,不能让他受半点委屈。
5.①父母在,不远游,常回家看看,陪伴父母。
②“友情”等感恩可能有始有终,但亲情的感恩是有始无终的。
2、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刘世河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而过。
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
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
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