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文化的作用与发展第1讲文化的作用一、【知识结构】1、理论框架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对政治经济、对综合国力、对人有重要的作用2、(核心整合)注意把握文化作用的知识。
(1)从一般意义上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具体体现在对“社会”和对“个人”两个方面: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注意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注意从来源、表现、特点和内容等方面全面把握。
(3)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不同。
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时,注意根据题目的具体设问角度和要求灵活取舍知识。
二、【核心知识整合】1、文化的内涵(1)文化的概念教材中所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它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A.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从文化与人的关系看,文化是一种素养。
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C.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文化与经济、政治(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又能够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误区警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总是同步的分析: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保持绝对的同步。
但文化也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有时候文化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有时候文化则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A.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表现在: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把握。
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他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与综合国力(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 我国应对文化发展严峻挑战的措施(文化角度):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1、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实现的,因此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特别提示】区别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强调的是人们之间如何交往,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人们如何思维,体现的是人们分析、思考问题的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A.即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消极的被动地接受文化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能力提升】(1)“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区别①所谓潜移默化,是指因受到外来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所谓润物无声,油然而生,不知不觉等;“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所谓根深蒂固,本性难移;②“潜移默化”往往体现在即时的感受上,看见某物有感而发,影响当时的心境;不同于深远持久,“深远持久”表现为对以后行为的影响上3、文化塑造人生(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知识修养的塑造上。
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强调】这里的“文化”是指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健康文化。
三、【高考考向探析】【典例1】(2010高考·北京卷25)《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 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 D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体现了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A. ①②B. ①③C.②④D.③④【典例2】(2010高考·广东卷3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该诗句可以体现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③文化具有继承性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典例3】(2010高考·福建卷25)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
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亿的博大精深。
”这反映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典例4】(2010年高考·江苏卷18)青海省玉树地政发生后,宗教团体纷纷组织“宗教救援队”积极参与救灾,僧侣们还为在地震中死难者超度祈祷,给震区的佛教信众很大的心理安慰。
这表明①我国政府鼓励人们信仰宗教②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③文化活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④文化是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巩固题1】“徜徉于山林来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
”这告诉我们()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巩固题2】(2011·广东汕头一模)恩格斯说:“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
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的最终的支配作用,在我看来是无疑的。
”这说明()A.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C.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D.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巩固题3】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
”这表明()①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②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③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④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巩固题4】作为一场空前的文化盛宴,上海世博会融万邦风情、纳异域特色,吸引着人们驻足流连。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不辞辛苦游世博,希望借此开阔孩子的视野。
家长的做法表明()A.文化能增强人的知识和技能B.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C.优秀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D.优秀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巩固题5】(原创)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2010年全省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实现“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又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②发展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③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④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热点专题】振兴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背景材料材料一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材料二 2010年7月2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的目标任务。
《意见》指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逐步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材料三2011年2月10日,文化部、财政部规定2011年底之前我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将全面免费开放。
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体制改革、产业发展、精品生产、文化惠民齐头并进。
10月1日起,南京玄武11月12日起,南京中山陵陵寝向游客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