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长对孩子德育教育

家长对孩子德育教育

【实用范文】(一)萌发幼儿对祖国的爱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的科学家、数学家李四光,华罗庚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量。

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

苏霍林基要求他的学生,首先要爱妈妈,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打下了基础。

”因此,家长要教育幼儿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带来欢乐,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大人病痛,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和亲人吃。

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受到祖国山山水水,江海,河川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萌发他们对祖国的爱。

我们还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形式的教育活动。

如:节日、故事、绘画、过生日等,使孩子感到做中国儿童的幸福,知道自己今日幸福是靠老一辈革命家,英雄,科学家奋斗,牺牲而换来的。

(二)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文明,礼貌的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

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

因此,要求幼儿从小不骂人,不讲脏话,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要尊老爱幼;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吃饭要守规矩等等。

(三)培养孩子诚实,讲真话的好品质教育孩子不论拾到什么东西都要交公,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过。

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

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

如孩子要买彩色笔画画,遭到家长拒绝,结果孩子背着家长私拿邻居家的。

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怕挨骂挨打而说谎,有的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等等。

若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榜样。

有的孩子待人不真诚,私拿别人的东西,说谎,是因为受了大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家长不可掉以轻心,要处处以身作则。

(四)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幼儿劳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

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幼儿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家务劳动能幼儿对家庭的关心,爱护,成年后主动关心别人,与各类人员保持良好关系。

同时,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满和谐和家庭。

通过家务劳动,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

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捡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

通过劳动。

可培养幼儿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和节省,俭朴的好品质。

做到不浪费水、电、食品,不与人攀比衣着、玩具,女孩子不化妆,不戴手饰等。

(五)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不自私,能约束自己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

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要求他们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收拾玩具。

通过多种活动让孩子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

培养孩子生活的节律性,按时起床,就寝,进餐,学习做游戏。

(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开朗的性格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

这种品质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要教育孩子敢于在陌生的集体面前说话,表演;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和其他各类游戏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求孩子在黑暗处及听到大声音或遇到打雷,刮风,下雨的天气不惊慌,不害怕,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摘要:本篇论文重点论述的是人的道德、文明、理想、情操,要从小培养,从小塑造。

人的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从他自身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有关道德的行为倾向,而在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论文就从家庭道德教育的作用及方法两方面介绍了在家庭中父母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道德方法一、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品质的作用(一)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认识的作用道德认识主要是指对事物的是非,行为的善恶的评价。

掌握是非标准,划清善恶界限,才能使孩子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为什么要这样行动,从而自觉地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

孩子的道德认识是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地发展起来的。

在学龄前期,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的生活中,逐渐懂得了什么是“乖”,什么是“不乖”,他们从影视剧和画册的形象中慢慢分清了谁是“好人”,谁是“坏蛋”。

这种最初的是非善恶观,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和人物。

随着年龄的和眼界的开阔,他们才可能渐渐形成一系列的抽象的道德认识,比如无私和自私、诚实和虚伪、文明和野蛮、公正和偏邪、勤劳和懒惰等等。

在孩子的道德认识形成过程中,家长要抓好“晓之以理”,坚持正面教育。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涉及到是非善恶的评价问题,而孩子的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大人的影响下形成的,开始他们常常只是重复着大人的看法,以后,才慢慢地学会了独立分析。

所以,家长对周围现象的评价,应有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鲜明性,热烈的肯定和赞扬那些属于“是”和“善”的事物,痛切地否定和贬斥那些属于“非”和“恶”的东西,以给孩子打下爱憎分明的烙印。

如果家长是非含混,善恶不明,甚至是非混淆,善恶颠倒,就很难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

在周围人要求一致的环境里,孩子的道德认识就比较容易形成并趋于稳固。

但是,如果在一个家庭中,不同家庭成员对孩子教养的要求、内容、方式和方法产生差异,有时甚至态度相反,那么,要求孩子形成一致的道德认识就很难了。

再加上孩子年纪小,不能分辨是非,对不同的教育要求,不知道接受哪个好,往往得不到一贯的正确的教育要求,即使获得了正确的道德认识,也难以巩固。

(二)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情感培养的作用道德情感是指人依照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定自己的或别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情绪体验,是人对事物的爱憎褒贬的态度。

孩子的道德情感是伴着他们的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把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所以,丰富孩子的道德情感,是家庭道德品质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儿童往往以父母和周围成人为榜样,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化成自身的品质,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孩子道德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家长要“动之以情”,把正确的道德认识传授给孩子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相应的道德情感。

首先,家长要以自己的道德情感来打动和感染孩子。

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家庭中形成一个健康的情感气氛,以实现对孩子的熏陶。

家长还应恰当地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手段,使孩子对正确的行为产生愉快、向往、自豪等内心体验,对错误的道德行为产生厌烦、悔恨、羞耻等心理印象。

其次,家长要善于利用具体的道德形象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许多具体的道德情感,常常使孩子终生难忘,成为他们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

(三)家庭教育对道德行为的训练道德品质如何,不能只听他说得怎样,更主要的是看他的行动。

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推动下,采取的有目的的行动。

孩子的道德面貌是以行为举止来反映、来表现的。

在孩子道德行为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要抓好“练之以行”。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方式加以恰当的指导。

一般来说,道德动机与行为效果是一致的。

但儿童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有时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也可能“好心办了坏事”。

这时,家长如果只是简单地责怪孩子的错处,那就会损伤他的良好愿望。

所以,家长应当先“扶”后“放”。

其次,家长要对孩子的道德行为加以督促和检查,以确保行为的落实。

(四)家庭教育对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意志是指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克服各种困难的一种顽强的努力。

意志与行为紧密相连,离开具体的行为,表现不出坚强的意志。

但意志并不等于行为,它是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使道德行为能够持之以恒,贯彻到底。

孩子意志坚强,就能够督促自己,排除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诺言。

而意志薄弱的孩子,一旦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摇摆不前,半途而废,成为一个“没长性”的人,所以,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是家庭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孩子道德意志培养的过程中,家长要“持之以恒”。

首先,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道德意志,安排一些困难而有智谋的情境,让孩子去闯练,并且及时地勉励和表扬他们排除障碍的斗志。

其次,家长要逐渐地使孩子的道德行为形成习惯。

长期反复地实践某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习惯。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标志着孩子已经具备了某些比较稳固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家庭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中,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为)、意(道德意志)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每个方面都不能少,决不能只抓一项而忽视其他。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一)多种开端在孩子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实际上是存在着“多种开端”的:有时可以着重于说服,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有时可以从陶冶感情入手,以转变孩子的心理情绪;有时可以从指导行动入手,训练孩子的行为习惯;有时可以致力于锻炼意志,增强孩子自我修养的能力。

而具体到每一位家长首先抓什么,就要根据自己孩子知、情、行、意的发展以及外界的要求来决定了。

一般说来,对于年幼的儿童要少说空洞的大道理,而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就需要相应地注意一些道理上的讲解了。

如果孩子行为规矩而思想认识不高,家长就应该注重他们的认识水平;如果孩子思想认识清楚而缺乏具体的行动,家长就应该加强培养全心全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坚强的意志。

有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同家长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情绪,家长用一般的“讲道理”“定规矩”的方法往往不能奏效,这时家长就要适当地“加温”,转变自己对孩子的反感情绪和生硬态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情意和家庭的温暖,这才是有效地进行教育的真正开始。

(二)螺旋式上升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不一样。

它是知、情、行、意的形成过程,不像学习知识技能那样有明显的进度表。

因此,家长对孩子知、情、行、意的培养,应该同时进行,虽然有时在某一阶段需要集中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但这只是突出教育的侧重点,其他方面的教育也要随时地相机而行。

而且,这每一方面的教育任务又不可能是“毕其攻于一役”的。

有时孩子虽然懂得了道理,但缺乏亲身感受,情感也还没有转进来,行动的决心不大,因此就会出现反复。

有时孩子虽然下了决心,但由于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不能持之以恒,也会出现反复,家长必须面对这些“反复”,对孩子进行不间断的教育工作,反复抓,抓“反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