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德育论文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德育论文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德育论文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把对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可以教孩子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公正的人。

有这样三位母亲:第一位母亲拿回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相同,她的两个儿子看见了,都想要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弟弟抢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为母亲听了很不高兴地瞪了他一眼,责备了他。

哥哥明明想要大的苹果,却灵机一动,改口道:“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母亲听了非常高兴,在哥哥的脸上亲了一下,表扬他是个好孩子,还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给了他。

哥哥“悟”出一个“道理”:说谎话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此,他学会说谎,又学会了偷盗,抢劫,为了想要的东西,哥哥不择手段,直到被送进监狱。

第二个母亲也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两个孩子也都急着要大的。

这位母亲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上说:“你们谁都想得到它。

那么我们现在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两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的又好又快,谁就有权得到它。

”比赛结束后,哥哥得到了那个最大最红最好吃的苹果。

从此,哥哥明白了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取做得最好。

你想要什么,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后来,他成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第三位母亲拿回来一筐苹果,她每天给儿子`丈夫和自己各分一个。

时间一天天过去,筐里的苹果一天天减少了,最后筐里只剩下一个苹果了。

吃罢晚饭,这位母亲把苹果交给儿子,说:“孩子,这最后一个苹果就由你来分吧!”儿子接过苹果,拿来水果刀,一分为三,爸爸`妈妈和他自己各一份。

这位母亲笑了,说:“孩子,你学会了公平--这正是我希望于你的。

”后来,这位孩子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法官。

他就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任首席法官约翰.杰伊。

一个苹果,既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这虽然是个“个案”,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有普遍意义,那就是母亲的引导和教育对孩子的未来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位教育家说:“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人的行为,习惯,品质将形成人的最终命运。

”而母亲的引导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质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有这样一些众所周知的伟人----孟子、柳宗元、徐霞客、林肯、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他们的成功显然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尤其是母亲的正确引导。

(一)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柳宗元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

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

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

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

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三)徐霞客徐霞客(1586-1641)出生在江苏江阴的一个没落世家。

家境虽然已经衰微,但是家中藏书却不少。

尤其幸运的是,徐霞客有一位很好的母亲。

母亲思想开朗,勤劳贤良,知书知礼,富有理想。

全家的经济掌持和对子女的教育,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

徐霞客幼小的时候就开始听母亲讲历史故事,讲为人的道理,激起了他求知探奇的强烈愿望。

一次,母亲讲《左传》,讲到“民生于勤,勤则不匮”的句子时,徐霞客说:“妈妈,我知道这其中的意思。

”“说说看,看你理解得怎么样?”徐霞客解释说:“这是说,一个人无论织布、读书和做其他事情,最重要的是勤快,只要勤快,就什么都不会缺少的。

”母亲听后满意地笑了。

从此,徐霞客除了吃饭时间,几乎都在父亲的书房里精心读书。

他读完整架整柜的书籍后,又把那些心里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集中起来,反复阅读。

进了私塾以后,他还经常把这些书揣在身边。

他觉得从这些书里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了解民族的历史,使人心胸开阔,产生力量。

后来,他决定放弃科举,绝于仕途,准备遍游祖国的山川。

恰在这时,霞客的父亲去世了,身边只有一位年老的母亲,他实现宏愿的决心有些踌躇。

母亲了解到儿子的心意,便鼓励说:“孩子呀,身为男子汉,应该志在四方,不能为了家庭的缘故而放弃自己的志愿,像一只因在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狗。

”为了激励儿子,母亲还亲手为儿子赶做了一顶“远游帽”,让他戴着踏上了征途。

开始,霞客出游大都是在比较近的地方,行期也有一段间隔。

每次游罢归来,霞客总要把异地的风光见闻一五一十地讲给母亲听。

徐母总是为儿子的学识不断长进而感到高兴。

后来徐母发现,既然远游,为何频频归来?当他知道霞客仍然是为了照顾自己时,便对霞客说:“我虽然年已老迈,但身体还根结实,你用不着惦记我。

不信,我还可以出去一游。

”她硬叫儿子陪她去游览了附近的荆溪和勾曲,而且一路走在儿子的前面,全不示弱。

得到母亲的鼓励,徐霞客激动不已。

他开始了对祖国万里河山的游历。

他30多年不避寒暑,不畏艰险,靠两条腿考察了华东、华北、东南沿海、西南云贵等17个省区,对大半个中国的地理、水文、地质、动植物,特别是有关我国石灰岩地貌作了数百万字的游记记录,--在母亲支持下,徐霞客游遍祖国万里山河,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四)林肯林肯母亲南希是位个性善良,甚至有些羞涩的妇女。

在决定事情时由于胆子小,通常是不采取主动,但林肯5岁时,她突然变得胆大起来。

“孩子必须上学”她说。

林肯父亲托马斯开始反对:“读书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家是不要紧的。

另外,你需要他们在家帮忙,他很快就是个好帮手了。

但在母亲的坚持下,林肯和姐姐都进入了两英里远的一所学校。

“你们今天学了什么?”尽管很累,但南希还是常常的问。

一次,林肯天真地问着他不知从哪儿听来的名词:“妈,什么是解放?”南希屏住了气,用目光注视着他:“解放,就是自由,就是一个属于自己而不象奴隶一样属于别人。

这是每个人应当有的权利,不管是什么肤色,这一点一定不要忘了。

”孩子严肃的点了点头。

南希心里轻松了,虽然她无法确定这番话对这个幼稚的孩子所产生的兴趣,后来历史却证明,她的这番话,影响了一个国家的进程,这番话对孩子心灵的震动是无法形容的。

就是这个令人尊敬的母亲给予自己的孩子以崇高的品质。

林肯聪明乖巧,加上受到母亲的教诲,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从一位平民到总统,可以说,林肯经历了许多令他难以忘怀的痛苦的过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倍受艰辛的人,改变了美国历史的进程,不可否认,这与他勤奋刻苦的精神、不屈的斗志及良好而珍贵的家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林肯的早期教育来看,除了聪明的头脑以外,母亲的爱与坚持十分重要,影响着林肯的人生观和人格品质,最终才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五)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为科学界和整个人类所作出的贡献都是无人能及的。

他的天才与成就,都是与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密不可分的。

爱因斯坦刚生下来时,脑袋特别大,与他身体的比例很不协调;尤其是后脑勺,不但大,而且有棱有角。

长到2岁的时候,爱因斯坦却不能像大多数孩子那样开始咿呀学语,而且孤僻缄默得让人生疑,人们再联想起那颗不甚正常的头型,又开始怀疑起来:“这孩子会不会是个哑巴或者痴呆?”对于别人的怀疑与议论,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他对爱因斯坦的母亲说:“他的脑袋大,是因为里面装的智慧太多了!”爱因斯坦到3岁的时候仍然不会说话,他的母亲急了,她问丈夫:“亲爱的,你不是说咱们儿子大脑袋里装满了智慧吗?可是他都这么大了还不会说话,那脑袋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呢!”父亲又笑笑,他对妻子说:“你别看他说活晚,等到他会说的时候,一定说起来就没完!”4岁的时候,爱因斯坦还是没有开口说话,相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他实在是太沉默了。

直到后来,小爱因斯坦终于说话了,但是他也不愿意跟别的孩子一起玩。

他只喜欢一个躲在安静地地方沉思。

母亲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来和小爱因斯坦交流。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他从封闭的世界中拉出来,促进其语言的发育。

只要她的儿子能够把自己所想的事说出来,那么她就可以帮他了。

爱因斯坦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对音乐却极为敏感。

有一次,母亲在自家的花园里弹钢琴,当她正弹得起劲的时候,突然发觉后面有响动,她回过头去,发现小爱因斯坦正歪着大脑袋,聚精会神地听她弹奏,而且看那样子,分明是已经听得入迷了。

她微笑着拍拍爱因斯坦的头:“我可爱的宝贝,看你入神的样子,难道你听懂了吗?”接下来,每当母亲坐在钢琴前演奏贝多芬等一些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时,他都会悄悄地坐在母亲的旁边静静地倾听。

小小年纪的他就懂得音乐不仅可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还可以像画笔一样,描绘出蓝蓝的大海和柔和的月光,真是太美妙了。

母亲通过一次次地观察,认为“大头儿子”肯定有音乐的天赋,于是请来城里一位最优秀的小提琴手,做爱因斯坦的家庭音乐教师,专门教他演奏小提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