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6章1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第6章1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水在河床流动中时对谷底 和谷坡的剥蚀、破坏作用称为侵蚀作用。分为底 蚀(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河谷的组成要素:
谷底——河谷底部平坦部分,分为 河床、河漫滩和天然堤 河床——谷底最低处经常有流水的部分。 河漫滩——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出露的谷底部分。 谷坡——高出谷底两侧的斜坡 谷肩——谷坡上部的转折处。 坡麓——谷坡与谷底之间的转折处。
盐矿物主要通过此方式破坏。 碳酸化作用:水中含有CO2时使水解作用加剧。 溶解作用:可溶性岩石被水溶解。
3)生物风化(biological weathering)
•生物物理风化 ---根劈作用 •生物化学风化 ---遗体新陈代谢产 生有机酸
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
• 岩性 • 地质构造 • 气候 • 地形 • 地下水
河流能不能无止境的下蚀呢?
2、侵蚀基准面——河流下蚀的极限。
海平面是外流水系的共同侵蚀基准面。
局部侵蚀基准面
河流注入湖泊的湖面高度 支流注入主流的河面高度
3、河流的平衡剖面——河流在其形成的初期,多急流与瀑 布,河流纵剖面不平滑。由于下蚀作用,河床上的突起被削去, 凹坑被填平,急流和瀑布消失,河流纵剖面逐渐演变成为平滑 的曲线,称为平衡剖面。
第六章 不良地质现象 的工程地质问题
§6.1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weathering):
在地表条件下,自然界的岩石受大气、 水、生物等因素影响,在原地发生机械 崩解或化学分解,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 程。
风化作用类型: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1)物理风化 (physical weathering)
物理风化的结果:破坏岩体的完整性。 化学风化的结果:改变岩石的成分。
岩体的工程性质发生如下几方面变化: 1、亲水性变大,透水性增强。表现出膨 胀、崩解、泥化等性质。 2、力学强度降低,压缩性变大
风化壳垂直剖面
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在 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 续的岩土层称为风化 壳(crust of
weathering)。
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 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 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 过程。
▪ 冰劈作用—冻结与融化 ▪ 盐类结晶胀裂作用—结
晶与潮解 ▪ 剥离作用—热胀与冷缩
剥离作用
球状风化
花岗岩球状风化
2)化学风化(chemical weathering)
水化作用:水分子进入吸水矿物的结晶格架中。 氧化作用:低价化合物变为高价。 水解作用:矿物与水作用后形成氢氧化物。硅酸
片流搬运的物体在坡麓堆积下来,形成坡积物。 坡积物的特点:
①成分为岩屑、矿屑、砂砾或粉质黏土,与坡上基岩密切相关。 ②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棱角分明、分选性差,层理不明显。
洗刷作用
坡积物
洪流的地质 作用
1.洪流的冲刷作用与冲沟
洪流猛烈冲刷沟底、沟壁的岩石并使其遭受破坏,称冲刷作用 冲刷作用将坡面凹地冲刷成两壁陡峭的沟谷。 多次冲刷两侧形成许多小冲沟,共同构成了冲沟系统。 当冲沟下切到地下水面时,便形成了小溪。 在降雨集中、缺少植被、土质松散地区,
特特征风化程度
特
征
强风化 1. 结构和构造层理不甚清晰,矿物成分已显著变
化。
2. 岩体被节理、裂隙分割成碎石状(2~20cm),
碎石用手可以折断。
3. 用镐可以挖掘,手摇钻不易钻进。
中等风化 4. 结构和构造层理清晰
5. 岩体被节理、裂隙分割成块状(20~50cm),裂
隙中填充少量风化物,锤击声脆,且不易击碎。
2)灌注胶结和防水的材料; 3)整平地区,加强排水; 4)预留基坑高程,分段开挖,快速回填;
§6.2 河流地质作用
地面流水的种类
片流(坡流、面流)——面状无槽流水 1.暂时性流水
洪流 2.常年性流水——河流 线状有槽流水
•片流: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形成的顺坡成面状展开的流水。
•洪流:片流集中到沟谷中形成的暂时性流水。
6. 用镐难挖掘,岩芯钻方可钻进。
微风化 岩质新鲜,表面稍有风化迹象。
花岗岩全、强、中风化带
摄自三峡工程左岸永久船闸边坡
风化分带的意义:
选取工程建设基面。直接影响工程选址布局、岩 土体稳定、地基处理、施工方法和工程造价。
岩石风化的治理方法:
1. 挖除 2. 防治:1)覆盖防止风化营力入侵的材料;
如黄土区、沙漠地区,洪流的冲刷作用最显著。
2. 洪流的堆积作用与洪积扇
洪积物的特点:
①沟口附近堆积多,厚度大,颗粒粗大,越向外 堆积越少越薄,颗粒细小,具明显的分带性
②磨圆度差,分选性较差,可见斜层理和交错层理。
③堆积的地形是锥状时,称为洪积锥(冲击锥), 呈扇形时称为洪积扇。
洪积扇
洪积扇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片流、洪流向沟谷中汇聚,再加上其它水源 (如地下水、雪溶水)供给而形成的经常性流水。
地面流水的动能
由于重力作用形成流水的重力势能,并不断转化为动能:
E 1 MV 2 2
动能的大小跟流水的流量(M)、流速(V)成正比,流量流 速越大,流水的动能越大,对地面的改造能力就越大,流水的地 质作用也就越强。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现代地貌(高山峡谷、广阔平原)主要是由流水地质作用形 成的,地面流水是分布最广泛的地质外营力,是塑造大地面貌 的雕塑家。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用
1.片流的洗刷作用 片流沿整个斜坡把细小的松散颗粒冲洗至斜坡下部的过程。 强烈洗刷作用 严重水土流失 (如我国黄土高原) 保持水土的办法:中断片流 保护植被、植树造林,修梯田 2.片流的堆积作用与坡积物
土壤 残积层
半风化 岩石
基岩
岩石风化程度划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的 划分方案:强、中、微风化带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J50021-94 的划分方案:全、强、弱、微风化带
岩石风化分带的依据:颜色与光泽、矿 物变异、破碎程度、强度变化和可钻性。
岩石风化程度划分表(GBJ7-89)
河谷的构成与河床纵剖面形态
阶地
谷坡
河谷
阶地
河床
河漫滩
谷坡
谷肩
河漫滩
坡麓
天然堤
天然堤
谷坡
河漫滩
河床
坡麓
一、河流的底蚀作用和峡谷
——河流在垂直方向上对河底 的冲刷作用,称为底蚀作用,又 称为下蚀作用。
1、峡谷急流瀑布-在河流上游,河底 纵坡降大,水流速度快,底蚀作用最为 强烈。加上岩石性质构造条件的影响, 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