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热点问题 (2)
2、素质教育与考试评价体系的变革 应试教育以考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提高考试 成绩和升学率为终极目标。
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唯考试论”进行了批判: (1)一考定终身合理吗? 是否可以多次考试 (2)以分数定终身合理吗? 是否可以对多方面素质进行测评
3、父母过于严苛的训练甚至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 训练,容易造成将来孩子长大后的逆反心理。
4、过早地让孩子去上学,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一种 畏惧感、自卑感,这对他将来的学习发展和社会适 应都会形成一种巨大障碍。
5、人除了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斗志,更需 要一种亲社会性,过于特立独行的教育方式,可能 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和信任感,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1、肩膀上的书包,比成人的公事包还重。 2、手头上的作业,要到半夜才完成 3、每天凌晨,“闻鸡起舞”。 4、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的比牛多(吃的比猪差)
小学生的书包,5.8公斤
成都小学生的“拉杆书包”
三、现有的学校管理模式只教会学生服从,而没有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鲁洁教授:“知识的学习对于人来说,其本质的意 义应是为完善和提升自我,是为了人与世界的和谐发 展。” (出自《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 )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知识仅仅是为了考试,为 了考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均是以考试和知识教学为标准。
(2)从培养“片面的人”转向培养“整全的 人” 。应试教育使学生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 发展。
五、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中 国教育领域中的极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教育 新理念,甚至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掀起了“素 质教育”的热潮,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整体变 革与发展。
1、素质教育与教育目标的变革 (1)学校教育的目标从培养“知识人”逐渐转向 了培养“道德人”。
1、我们要听话的学生,不要“捣蛋”的学生 2、我们要顺从的学生,不要反叛的学生 3、我们要能记忆知识的学生(以记忆力为荣的特 殊文化现象),不要有创造力的学生。
(3)高考可能错失“天才”。 钱钟书:1929年十九岁考 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报考时, 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 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 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 华大学外文系录取。 。
罗家伦:1917年北京大学招生期间,参加阅卷 的胡适在招生会议上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 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蔡元 培表示同意。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罗家伦) 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是零分,其他各科成 绩也不出众。但是,北大破格录取了他。 梁漱溟:只有中学毕业文凭,没有考上北京大 学,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大当教师,讲 授印度哲学和佛学。
3、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极端困难的挑 战,可以培养他的坚忍不拔的意志,他长大 后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
4、鹰式教育是对中国溺爱孩子的教育传统 的一次挑战,可以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过度 依赖,值得肯定和提倡。
反对的声音:
1、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幼儿在恶劣、极端的天 气中进行体育锻炼不可取。体育锻炼应掌握科学的 方法,从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准备,采取循 序渐进的方式。 2、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依赖于先天和遗传, 可以通过后天一些科学系统的训练对大脑进行开发, 激发智力,但用体育锻炼来把一个弱智孩子变成一 个超常儿童,基本是不可能。
中外比较: 1、美国学生没有正确答案,1+1可以不等 于2; 南军将军罗伯特李和北军将军格兰特同 样受到尊重 2、中国学生1+1必须等于2;曹操是奸臣, 刘备是忠臣; 太平天国是人民革命运动, 曾国藩是刽子手。
“奸诈暴虐”的曹操
“儒雅正派”的刘备
二、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唯知识主义,损 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
叶 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E-mail:yf463952@
引论:鹰爸和裸跑弟
北京时间的除夕夜,来自江苏南京的4岁 男孩“多多”只穿一条小裤衩和跑鞋,在暴 雪的美国纽约街头跑步,当时室外温度是零 下13℃。男孩跑步时拍摄的画外音不断传来 父母的鼓励声,但男孩因为太冷,好几次带 着哭腔要求爸爸“抱抱我”,不过在父母的 坚持和鼓励下,他跑了好几分钟,还做了个 俯卧撑才结束。
2010年,北京大学再次开风气之先, 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对于有特殊 才华的学生,通过实名推荐的形式,给予适 当的减风录取。
3、素质教育与教育方法的变革
素质教育要求改变单纯的知识灌输法,而转向培养 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素质教育倡导的新方法包括活动教学法、发现式教 学法、问题解决法、交往教学法等。 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同时也培养 学生的道德能力、情感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 技术能力等等,(智商、情商、逆商)。
二、杜威的定义
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民主主义与教育》) 含义: 1、教育即生活(以生活为基点,在生活中进行,为了生活) 2、教育即生长(促进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生长规律)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观念结构的改造。教育 的自我反思、自我改造)
对比: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陈鹤 琴“活教育”思想,教师要活教书、教活书,教书活,学生要— —
2、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首次明确了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完成 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再次重申了要发展教育事 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它使整个社会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危 害,同时也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90年代的教育界掀起了第一波素质教育高潮,各个省、市、自 治区几乎都在实施素质教育,都在建立素质教育的实验区和实 验学校。
第二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争论
1、北京师范大学 PK 华东师范大学 两所师范大学,一大批的教授、青年学者参与其中。 2、王策三 PK 钟启泉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钟启泉:《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 思潮》读后感》 3、教育中的“保守主义” PK “激进主义” 保守主义:坚守知识中心、教师中心; 激进主义:提出素质中心、学生中心。
二、“素质”的基础
1、先赋基础,即先天赋予的素质,这是由先天的 遗传条件来决定的。一个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在一 定意义上决定了这个人的后天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 性。
2、后赋基础,即一个人在后天所受到的环境和教 育的影响。一个人在良好的教育和环境中成长,将 更好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天赋。
3、先赋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遗传的、物 质的条件,它对人的发展起前提性作用; 后赋基础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后天的环境和 动力,它对人的发展起主要的作用。两者体 现出辩证关系。
四、素质教育的发展演进 1、酝酿期(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负担过重问 题逐渐显露,应试教育的苗头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越来越突出。
1983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 案),要求学校教育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能片面抓考试分 数,忽视德育和体育。
第一章 素质和素质教育
一、“素质”的内涵 对“素质”概念的理解:
1、广义的“素质”:包括了人的身体素质、知识 水平、道德品质、人格特征、性格倾向、潜在能力、 生活品位等等方面。 2、狭义的“素质”:主要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和后 天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已经趋于稳定的生理 和精神两方面的基本品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知 识素质、道德素质等主要方面。
马克思所说的“片面的人”(人的异化): 人成为了大工业生产中的一个小螺丝钉,成为 了流水线上的一个操作工具它导致了人的片面 发展。
当代教育使儿童成为了“片面的人”:儿 童成为了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小螺丝钉,教 育成为了大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 学校与养鸡场(一位学者的比喻)
(3)从培养“听话的人”转向培养“创造的 人” 应试教育要学生“听话”,在课堂上自觉地 把知识装进自己的“容器”(大脑)。
应试教育要求学生不能对教材和教师所传授 的知识进行反思、批判和创造。(一线学校 的观摩课)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 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体性。 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重点
创造力是高端人才的重要标志。
中国还没有诺贝尔科学或文学奖项的获得者(和平奖 除外)
中国人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独创性缺乏, 引用率低,甚至有很多学术造假(伪造数据、抄袭) 。 美国高校对中国留学生的比较普遍的印象:知识基础 很好,但是思维不活跃,创造力不高。
改革派所指出的当代教育的弊病
一、“正确答案”的教育模式和考试思维戕害了学 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古已有之:记诵古圣先贤的遗文,不能自由创造 和解释;科举的帖经、墨义。
于今尤烈 :无论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的知 识考试,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严重的后果:学生进学校时是个“问号”,走 出学校时成了“句号”。
鹰爸还要求孩子每天学习时间要达到8小 时以上。孩子4岁就开始上小学,争取10岁 考上顶尖大学。鹰爸认为,通过高强度的身 体锻炼、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自己的孩子 将从一个普通孩子成长为一个智商达到200 的“超常”儿童。
鹰爸和鹰式教育的支持者认为:
1、当雏鹰还小的时候,它的母亲会把它带到悬崖 边上推它下去,用这样的方式让它学会飞翔。 2、孩子是早产儿,出生时身体状况很差,为让孩 子健康长大,所以才制定了“凶狠”的教育方法。 孩子6个月起就进行长期的超常体能锻炼,包括游 泳、快走、慢跑、爬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