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好”课: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青赛课等等。
这些课大多都是经过授课教师的精心设计,通过反复试教,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结合各种最新的理论和教法,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给听课教师们呈现出琳琅满目的“视听觉盛宴”。
那是一种近似理想状态中的最佳效果。
听过那样的“好”课后,我们常常感慨:如果每一节课都能这么精心准备,学生也都能这么配合,那该有多好啊!事实上,这种境界在现实中实现的难度较大。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大多数人面对得最多的是每天在教室里,用粉笔和黑板来上的课。
尤其是当面对的是一些没有预习习惯,主动性、耐性和学习基础都较弱的普通班学生的时候,我备课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在短短一节课中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即:让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教学内容,并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真正掌握知识。
少些走马观花的形式,多些实实在在的效果,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真实的好课。
比如在上八年级下册第二模块“宾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时,我认为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这样的句法难度太大。
我的处理方式是把“宾语从句”的三个重点:连接词、语序和时态分散到三节课去教,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并掌握,把难点化整为零,让学生从易学到乐学,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这个语言点。
第一节课我让学生从最简单的I love you.这个例句中理解宾语,进而引入句子做宾语的概念,把连接词比做火车车厢间的链条,让学生觉得不难学,好理解。
第二节课,我在教语序时把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学生乐学的形式教授,让他们乐于接受,例如:“does”去掉以后,原来的“s”就“死而复生”了。
第三节课教时态时,我让学生记住“我(主句)过(过去时),你(从句)就得过;我不过,你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并把知识点当场让学生反复练透并及时反馈,对于书本上的一些较难的练习和环节我要么改编要么直接删掉不用,不用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只要学生真正学进去并且爱学,这样的课就是我认为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