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系统
应激
裂解酶
ACTH
21
(一)糖皮质激素 生理作用:广泛、复杂。 1、物质代谢:对三大类物质代谢均有明显影响。 ( 1)糖代谢: 肝糖原异生↑、组织(心、脑除外)糖利用↓→血糖↑ 机制:激活糖原异生酶、肝外组织蛋白分解;增加糖原 异生激素的作用;抑制NADH氧化,减少糖酵解 。 (2)蛋白质代谢: 促进肝外组织(特别肌肉)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 (3)脂肪代谢: 促进分解和脂肪酸氧化,为糖异生提供原料。
4
三、激素的作用原理 激素受体的活化 激素-受体复合物的信号转导 转到信号引起靶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一)激素受体的活化与调节 1、激素受体的活化 激素受体:靶细胞上能识别、特异性结合某种 激素,并引起生物效应的功能蛋白质。 受体活化(receptor activation):激素与受体 结合---激素-受体复合物---受体构型改变---效应
22
2、参与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创伤、精神紧张 等有害刺激导致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 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反应。 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失血、剧痛 等紧急情况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 强的反应。 二者相互伴随 。
23
3、对其他组织器官的影响 (1)血细胞: 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数目↓。 血小板、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目↑。 (2)循环系统: 允许儿茶酚胺的作用、血浆虑出↓、受体活性↑。 (3)抗炎症、抗过敏、抗毒、抗休克 拮抗细胞因子作用和稳定溶酶体膜 抑制抗体生成和组织胺释放 (4)胃: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
DNA、RNA的生成;加速核糖体的翻译,促进蛋白质合成
抑制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异生。 4、降低血钾:促K+入胞
27
胰岛素缺乏时的三多一少症状:
胰 岛 素↓
葡 萄 糖 利 用↓ 糖氧化↓ 能量不足 饥饿感 多 食 血 糖↑ 酮体生成↑ >肾糖阈 高渗性利尿 多尿 (尿糖) 脱水 酮血症 蛋白分解↑ 脂肪分解↑
17
(三)促进生长发育
T3、T4 → 与生长素协同、增加生长介素活性;促进组织分化、成 熟 → 生长、发育 刺激骨化中心发育、软骨骨化 → 长骨、牙齿生长 促进神经元分裂、树突、轴突的形成。 促进髓鞘与胶质细胞的生长。 胎儿甲状腺激素与呆小症: 母体甲状腺激素不能通过胎盘屏障。 胎儿甲状腺在13-14周时开始TSH的刺激下合成。 婴幼儿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出现呆小症:智力发育障碍、个子矮小、 牙齿发育不全等。 须生后3个月前补充甲状腺激素,过迟难以奏效。 (四)对各系统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强心” T3、T4 → 受体数量、亲和力↑;心肌肌浆网释放Ca2+↑→ 兴奋 18 心脏 2、神经系统:“兴奋”
三、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 (一)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1、TSH 调节腺泡细胞生长、激素合成与分泌的主 要因素。 2、TRH 下丘脑TRH → 腺垂体TSH → 甲状腺T3、T4
3、T3,T4的反馈性调节 血[I] ↓→ 碘的摄取↑→ T3、T4↑ 血[I] ↑→ 碘的摄取↓→ T3、T4↓ 适应碘的供应变化,调节自身对碘的 摄取及合成与释放甲状腺素的能力。 缺碘 → T3、T4↓→ TSH↑→ 甲状腺增生、肥大
14
(一)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基本过程 1. 腺泡聚碘 2. I-的活化 I- → I0,需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活化的I-才能 与酪氨酸结合。 3. 酪氨酸碘化及甲状腺素合成 甲状腺球蛋白 → 酪氨酸碘化 → 一碘酪氨酸残基 (MIT)和二碘酪氨酸残基(DIT)→ T3、T4 (二)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运输与代谢 贮存:腺泡腔甲状腺球蛋白,量大,供机体利用2-3月。 释放:TSH → 甲状腺 → 腺泡细胞吞饮甲状腺球蛋白 →甲状腺球蛋白与溶酶体融合 →甲状腺球蛋白水解 → T3、T4 → 血
13
第三节 甲状腺
最大的内分泌腺,由腺泡组成。 腺泡:甲状腺素合成、分泌和贮存的功能单位。 腺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甲状腺素: 四碘甲腺原氨酸(T4),三碘甲 腺原氨酸(T3)。 甲状腺分泌:T4的含量占93%,但T3的生物效 应是T4的4~5倍。 基本原料:甲状腺球蛋白和碘。
2、激素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7
第二节 下丘脑和垂体 下丘脑(hypothalamus):位于第三脑室两侧 垂体(pituitary or hypophysis):位于颅底蝶鞍的垂 体窝内;垂体前叶(腺垂体),垂体后叶(神经垂 体)。
一、下丘脑和腺垂体 (一)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与腺垂体的联系 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系统 神经内分泌大细胞(MgC)---视上核、室旁核---神经 垂体激素 神经内分泌小细胞(PvC)---弓状核、腹内侧核、背 内侧核、视前区等---神经元末梢---正中隆起---各种激 素---垂体门脉系统---控制腺垂体
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调节新陈代谢; 调节生长发育; 调控生殖过程。
1
激素递送信息的方式: 远距离分泌(telecrine):激素被分泌入血后,经 血流输送至远隔部位的靶组织发挥作用。 旁分泌( paracrine ):激素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 用于邻近靶细胞发挥作用。 自分泌( autocrine ):激素被分泌可以原位作用 于产生该激素的细胞;甚至直接在合成激素的细胞 内发挥作用。 神经内分泌( neuroendocrine ):神经元合成的激 素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经血流输送发挥作用。
5
激素与受体结合的特征: ① 特异性(specificity) ② 饱和性(saturation) ③ 竞争性(competition) ④ 亲和力(affinity)
2、激素受体的调节 上调 (up-regulation):受体的亲合力或数量增加。 下调 (down-regulation): 与上述相反。 内化(internalization):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 胞内---被溶酶体降解 调节靶细胞对激素的敏感性和反应强度
3
(三)作用的特异性 激素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 (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action):作用相同, “1+1>2”。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action):作用相反. 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激素本身不产生 生物学效应,但它的存在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 增强。如儿茶酚胺类激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需要糖皮质激素的存在(允许)。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
由内分泌腺和散在于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
独立完成信息传递,又与神经系统相联系---调节机体的各种 功能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适应内、外环境变化 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 内分泌细胞:消化道、心、肺、肾等。 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 的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
16
(二)调节物质代谢的影响
小剂量:促合成、分解;大剂量:促分解。 1、糖代谢:双向作用 糖吸收↑、糖原分解↑、允许作用 → 血糖↑ 胰岛素↑、糖利用↑、糖酵解↑ → 血糖↓ 2、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合成↑; 但过多, 则分解↑ 甲亢:肌乏力、消瘦;甲低:粘液性水肿 3、脂肪代谢 脂肪酸氧化分解↑→产热↑ 胆固醇合成↑< 肝清除↑→ 胆固醇↓→ 血胆固醇↓ 甲亢:血胆固醇含量↓
2
一、激素的分类 根据化学性质分为: (一)蛋白质和肽类激素:氨基酸或小分子蛋白组成, 下丘脑调节肽、胰岛素、胃肠激素等。 (二)胺类激素:络氨酸衍生物,甲状腺、肾上腺髓 质激素。 (三)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一)信息传递作用: 激素充当“化学信使(chemical messenger)”的作 用,启动靶细胞固有的、内在的生理生化反应。 (二)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甚微,但生物学作用非常明显。
24
4、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腺垂体促进分泌 糖皮质激素负反馈调节下丘 脑-腺垂体。
第五节 胰岛
α 细胞:~20%, 胰高血糖素 β细胞:60~75% , 胰岛素 D细胞:5~10%, 生长抑素 F细胞:1%, 胰多肽
25
胰岛素受体及其作用机制
26
胰岛素的作用:
1、糖代谢:降低血糖 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糖原的合成及贮存,抑制糖异生 2、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 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酸并贮存于脂肪组织中 抑制脂肪细胞脂肪酶的活性→抑制脂肪分解。 3、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促进氨基酸人胞;加快细胞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增加
8
(二)下丘脑调节肽及其调节9Leabharlann 2、下丘脑激 素分泌的调节
(三)腺垂体激素 生长素(GH) 催乳素(PRL) 促黑素(MSH) 促甲状腺素(TS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卵泡素(FSH) 黄体生成素(LH)
10
1、生长激素(GH) 促生长---促进骨、软骨、肌肉及其他组织的细 胞分裂、增殖和增加蛋白质合成。 调节新陈代谢 参与应激反应 幼年期缺乏GH---侏儒症:生长 停滞、身材矮 小,但智力正常。 幼年期GH分泌过多---巨人症。 成年后GH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和内脏巨大。
12
二、下丘脑-神经垂体 (一)下丘脑-神经垂体结构功能联系 (二)神经垂体激素的种类与生物合成 血管升压素(VP) 催产素(OXT) (三)神经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1、血管升压素 对正常血压无调节作用;失血时,对维持和升高血压有重要作用。 血管升压素减少---尿崩症 2、催产素 刺激乳腺排乳---分娩后乳腺排乳的关键因素 婴儿吸吮乳头---传入神经---下丘脑催产素神经元---神经垂体,催产素释放入血--乳腺肌上皮样细胞收缩---排乳 促进子宫收缩---与子宫的功能状态有关 对非孕子宫作用弱,对妊娠子宫作用强。 低剂量催产素---子宫节律性收缩;高剂量---子宫强直收缩 胎儿刺激子宫颈---反射性使催产素分泌增加---子宫收缩增强---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