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湘夫人》优秀教案

最新《湘夫人》优秀教案

《湘夫人》教学设计12一、教学目的3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45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6二、教学重点、难点:7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8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9三、教学步骤:10一、导入11《长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学生明确《长恨歌》主题,并谈谈自己欣赏的12语句。

13接着学习同样抒写爱情的《湘夫人》。

14二、知人论世:15(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16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17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18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1920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后因小人诬陷,2122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23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2425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26《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27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28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29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3031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32(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3334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35的特征。

36(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37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38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3940三、以意逆志。

41(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4243(三)教师逐段讲解评析。

4445整体感知:46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47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48却是湘君。

49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50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51引出的悲剧。

52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53生答:幽怨哀婉54进入文本551、解读第一段,56(1)齐读:57(2)请生翻译: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

秋58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

我与59佳人约会,在黄昏张设落账。

鸟儿啊为何聚集在水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60(3)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61明确:第一段写湘君约会湘夫人,他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62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4)与湘夫人约会的湘君见到了什么?636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赏析名句的妙处?6566——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艺术手法。

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67起,岸上树叶飘落。

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此二句纯用白描,表现了一种广阔而雄浑,凄凉、冷落的景象,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6869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70(5)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71关系上有什么特点?72——“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73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这是比喻湘夫人7475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

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76——这里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2、解读第二段7778(1)齐读:79(2)请生翻译: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

心思恍80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81(3)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82明确: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4)“沅有芷兮澧有兰”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8384明确:比兴。

沅芷,澧兰都是最好的香草比喻自己所恋慕的人。

以水边85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8687(串: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

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8889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90强的感染力。

)3.解读第三段:9192(1)齐读:93(2)请同学翻译(译文):94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清晨我骑马95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

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96同往。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用荪草饰墙,97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98白芷铺房;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洁白的美玉做镇席,99散放石兰传播芬芳;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100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101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

102(3)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103——第三段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

104(4)作者在文中第本段罗列了哪些香草植物?其作用是什么?105——本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

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106107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

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表现了湘君对湘108109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以及期待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衬托了湘夫110人的高洁、美好的形象。

111(5)第三段中也描写了反常之景,是哪几句?有何作用?112——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113——这里是因情造景。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114115不见的事愿相违。

也有把这种理解为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116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

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117的一笔。

118串:(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119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生答: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1201214、解读第四段:122(1)齐读:(2)请同学翻译(译文):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123124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125且逍遥,舒闲自在。

126(3)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127——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行为和心128境。

129130(4)为什么男主人公要把衣袖抛入水中? 这衣袖是谁赠送的?131——明确:湘君久等湘夫人不能,内心失望,便向江中抛弃了湘夫人赠送132的礼物。

133(5)“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最后要采香草送给姑娘?134——明确:湘君向江中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135心的相恋。

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136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

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137给远来的湘夫人。

表现了他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1381395、主题探究:140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141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具体见142143课件)1446.总结:写法借鉴145146(1)情景交融——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147(2)因情造景——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148为兮水裔149香草美人1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