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分析综合(教师版)

文言文分析综合(教师版)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教师版)【明晰考情】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主要考查三个考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出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形式,二是简答题形式。

(1)对于选择题答题时要联系全文对选项进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文意,是否恰如其分,有没有歪曲事实、故意拔高、有意贬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避重就轻等情况。

(2)文言简答题是文言文阅读中更高层面的试题。

湖南高考过去考过,后来中断了,2011年又重新出现。

2012、2013年又没有设题考查。

纵观简答题命题各种式样,可以估测可能出现的简答题方向大约有这样几种:一是品评人物性格品质(史传类);二是概括文中所记事件(叙事文);三是写作手法的鉴赏;四是指示代词含义的确认;五是索因探果类试题;六是探究式简答题。

一、选择题选择题形式的“分析综合”题可分为“筛选题”“概括题”“评价题”三种类型。

1.筛选题(1)看清题干,认清方向。

理解题干中概括性论断的含义。

这一点,关系“筛选”的方向,是做题时首先要注意的。

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

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

(2)回到原文,结合语境。

把相关句子摆回到上下文的语境中去解读,揣摩人物的动机、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

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正确辨析主次内容,这样就能迅速排除次要枝节,筛选出必要的信息。

每一段选文都有主要内容与次要枝节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带着题目的要求去分辨、取舍。

(3)注意比较,排除干扰。

筛选信息的题目中,出题者故意掺杂一些错误的信息,以增加迷惑度,所以,必须把几项互相比较,才能把握住最准确的方向。

要仔细分析,一般的选项都有一定的难度,光看语句肯定不容易判断,所以,必须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之中比较分析,才能判断其正误。

3.评价题(1)关键词语或句子推断。

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评论性的或抒情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

史传作者的观点往往只用极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素”等,这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着眼点。

(2)感悟深意。

通过感悟文章的深意来体会。

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在史传类文章中,从字面上有时并不能看到作者直接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驱遣我们的想象,用心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或阐述抽象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

二、主观题1.认清题干认清题干既可以让我们回答有的放矢,也可以少走弯路。

认清题干首先是要明白,这是属于哪类试题,因为不同的试题所采用的思维方式与解题技巧各不相同。

有的简答题是局部试题,只要通过几个句子或者一小段就可以回答,例如指示代词含义的确认。

而有的简答题是全局题,这就要求考生要粗读全文才能得出答案。

2.粗读全文有些试题是全面性题,解答这类试题需要对全文进行系统阅读才能回答。

例如对于史传体人物事件概括方面的试题,我们就必须对全文进行梳理。

3.串词找句有些简答题可以通过文章中现成的语句来进行表达。

例如史传体人物品评方面的简答,一般可以从原文找到现成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句多出现在文本开首或卒章处,碰到这类试题,我们要学会串词找句。

4.概括分析在文本中找到了关键词句,有时候并不能完成回答试题的任务,还需要一个概括过程。

此外,对于写作方式方法类的简答题,文本中一般找不到答案,这需要考生在通读全文以后,进行分析比对,概括回答。

5.纵横开阖文言简答题还有一些开放性试题。

这些试题的回答,我们不能囿于文本,而应联系自身、社会、古今,纵横开阖,评析兼备。

【简答题试题演练】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读,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过犹不及。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2)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

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

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

2.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1)根据上面材料说说儒家认为怎样的行为是“无耻的?【不讲信用,不守礼制,不懂道德,不知羞耻等这些都是无耻。

(任意写两点即可)】(2)结合上面文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行己有耻”及孟子的耻辱观。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只要自己认为是可耻的就不要去做。

孟子认为人要有羞耻心。

在现代生活,我们不要让物质的诱惑,埋没了我们的羞耻心。

】【参考译文】有子说:“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够兑现。

恭敬、谨慎的态度符合于礼,才能远离耻辱。

”孔子说:“……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教育百姓,百姓就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会遵守规矩。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把没有羞耻之心当成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

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

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

体有贵贱,有小大。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今有场师,舍其梧槚①,养其棘②,则为贱场师焉。

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③人也。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④为尺寸之肤哉?”(《孟子·告子章句上》)【注】①梧:梧桐。

槚(jiǎ):即楸树,也是一种木质很好的树。

②樲(èr):酸枣。

棘:荆棘。

③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

④适:通“啻”(chì),仅仅,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都爱护,看一个人对身体的护养好不好,应该看他注重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

B.孟子认为作为一位园艺师,就不应舍弃梧桐楸树,却去培养酸枣荆棘,同样的道理,人们不能为护养一根指头而失去整个肩背。

C.孟子指出,身体的组成部分分为大的即重要的部分和小的即次要的部分,只晓得吃喝、护养小的部分而失去大的部分的人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鄙视。

D.孟子主张一个人的吃喝不要只为了护养那一尺一寸的肌肤,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否则,他将失去一些更为重要、更为可贵的东西。

解析C项,选段没有说“大的”即“重要”、“小的”即“次要”。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说的也是取舍的道理,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的理解。

【孟子的“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说的是不要因为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不要因为次要的部分而损害重要的部分。

②“小”和“贱”指的是饮食、生命等的东西,“大”和“贵”指的是仁义道德,如果两者发生了冲突,一定要舍小取大。

】【参考译文】孟子说:“人对于身体,哪一部分都爱护。

都爱护,便都保养。

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爱护,便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保养。

考察他护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不过是看他注重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罢了。

身体有重要的部分,有次要的的部分;有小的部分,也有大的部分。

不要因为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不要因为次要的部分而损害重要的部分。

护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护养大的部分的是大人。

如果有一位园艺师,舍弃梧桐楸树,却去培养酸枣荆棘,那就是一位很糟糕的园艺师。

如果有人为护养一根指头而失去整个肩背,自己还不明白,那便是个糊涂透顶的人。

那种只晓得吃吃喝喝的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鄙视,就因为他护养了小的部分而失去了大的部分。

如果说他没有失去什么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吃喝难道就只是为了护养那一尺一寸的肌肤吗?”醒心亭记曾巩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之事,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二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

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验,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难遇”,一方面表明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C。

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

】2、第三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具体指什么?【欧阳修寄意于醒心亭者,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