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必考篇目文言文复习精练 教师版

2015年必考篇目文言文复习精练 教师版

一、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2)齐师败绩..(大败)(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虚报夸大)(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诉讼案件)(即使)(明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3、曹刿请.见(请求)4、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其.乡人曰(他的) 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问其.故(他,指曹刿)公与之.乘(代曹刿)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代齐军)(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7、再.而衰古义:今义: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9、必以情.:古义:今义: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夫大国,难测也。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战前:战时:战后: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1)(2)(3)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二、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出师表》(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常用的成语,它们是妄自菲薄和作奸犯科。

蜀、吴三国。

3、对上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C、E)。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的建议。

E.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字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在秋天。

F.文中“先帝”“陛下”不是指同一个人。

【解析】C项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议“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应交给“有司”判定他们受罚还是受赏,来显示公正严明,并非要刘禅和“有司”起处理赏罚之事;E项显然纯出于望文生义。

余四项分别从分析形势和提出建议等方面,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4、第①段文字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应该开张圣听,不应该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请用原文回答)。

5、“开张圣听”意为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引喻失义”意为说话不恰当。

6、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作者认为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以塞忠谏之路。

(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本段中,作者提出了亲贤远佞(填四个字)的建议。

2、选段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

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用原文回答)(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从选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答: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

答:①报先帝,忠陛下;②南方已定,兵甲以足。

3、“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请把它归纳出来。

答:①三顾茅庐。

②临危委重任。

③临崩寄大事。

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答:(1)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诸葛亮是一位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的贤臣;忠君报国,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谋远虑,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言之有理即可)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答:①五月渡泸,平定南方;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6、《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

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

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

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

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

7、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答: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

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

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

“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8、下列对文章(节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A、表、记,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B、两段文字五次提到先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C、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D、这两段文字,寓情于议,感人之深。

三、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杂说四《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