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创作背景探讨

《红楼梦》创作背景探讨

笔者在《怀金悼玉诉情种 寂寥伤怀话石头》、《洪升之梦〈红楼梦〉》中,推断洪升是《红楼梦》的原作者,而曹雪芹不具备创作《红楼梦》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只不过是“披阅增删”者,主要就是根据《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人生阅历推论的,这里,笔者愿对此再进行一番系统的详探,以说明《红楼梦》的作者只能是“这一个”而非另一个,并就教于红学界同仁。
4、康熙一朝,尤其是平定“三藩之乱”后,朝中“南北党争”愈演愈烈。以明珠、余国柱为首的“北党”和以徐乾学、高士奇为领袖的“南党”,植党营私,互相攻旰;康熙帝从中驾驭,纵横摆阖。1688年,“北党”之勒德洪、明珠、李之芳、余国柱四大学士同时被革;同年,“南党”领袖徐乾学、高士奇也被罢任“修书”。之后,南北党势力又反复较量,此消彼长,牵连报复,终康熙一朝不断。洪升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而被逮捕下狱,终生革去功名,实际上是“南北党争”的牺牲品。
《红楼梦》中甄仕隐和癞头和尚“好了歌”的“好了歌解”,红学界一般认为是体现虚无主义消极避世思想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句句都隐写了红楼诸女儿的悲剧命运,因而据此去推断后40回诸女儿的下场。实际上未必是这么回事。作者安排甄仕隐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愤急中吟出来的这首曲子,实有深义寓焉,后文再述。仅从字面看,也应视为一首感叹朝代更替、历史兴亡的力作:今朝的“陋室空堂”,当年曾经是“笏满床”的昌盛高官巨族的宅府;今日的“衰草枯杨”凄清之处,当年曾经是热闹繁华的“歌舞场”;因旧王朝崩溃而“蛛丝儿结满雕梁”画栋的宫府,今朝的新贵们又把“绿纱糊在篷窗上”;昔日“金满箱、银满箱”的石崇般富贵的达官贵人,今日已沦落为“人皆谤”的乞丐优伶娼妓,如此等等。昔日的王朝已灰飞烟灭,“落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入主中原的新贵们“反认他乡是故乡”,“好象有几百年熬煎似的”,“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种感叹与洪升的代表作《长生殿》中杨通幽、李龟年感叹“安史之乱”所唱的曲子如出一辙,深刻地体现了作者感叹历史兴亡、世事沧桑的情感,一定程度上也隐现了作者反清悼明的内心隐秘。
3、康熙大帝的思想比较解放,能够举目看世界。他曾师从李光地和外国传教士学习英语。康熙初年,清王朝先后与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建立贡市贸易关系。1684年,开放广东、福建、江南、浙江、山东、直隶百姓从事海上贸易。开放海禁,设立海关,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到日本、东南亚,远至欧洲。时任明史馆编修的姜宸英曾描述:“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充于四海,遍于占城、暹逻、真腊、满剌加、悖泥、荷兰、吕宋、日本、苏禄、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秋泽汪恢,耄倪欢悦,喜见太平,可谓极一时之盛”。
洪升在《红楼梦》中,是怎样表现“南北党争”并抒发自己的悲愤心情的呢?
首先,洪升用“护官符”,隐写了“南党”领袖的贪黩。康熙朝的“南北党争”,并不是什么清官贪官之间的斗争,明珠、余国柱等“北党”魁首固然以贪污纳贿而臭名昭著,徐乾学、高士奇等“南党”领袖也不是清廉之辈。就在洪升做国子监生期间,京城就流传着“五方宝物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贡澹人(高士奇)”的民谣。在《红楼梦》中,洪升杜撰了“白玉为堂金作马,东海来请金陵王,阿房宫住不下金陵史,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样一套顺口溜式的“护官符”,应是对史实的真实刻画。
《红楼梦》书中,对这些舶来品的描写触目皆是,如大穿衣镜、依弗纳、玻璃台、猩红洋 、白犀尘、乌银洋錾自斟壶、西洋机括、玻璃灯、金西洋自行船、温都里纳、金自鸣钟、倭刀等等。宝玉等贵族公子哥,受此风熏染,亦粗知几句外国语言。由此可见,用舶来品,说洋话,在当时贵族或富豪之家已成为一种时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贾母赐给宝玉的“雀金呢”大衣,据说是用孔雀毛织成的。不论孔雀毛能否纺纱织布,也不论俄罗斯是否有孔雀,俄罗斯商品进入中国则是不争之事实。这与康熙朝大举反击俄罗斯东侵,稳定两国边界、发展中俄贸易是直接相关的。1685--1686年,清兵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正式划定了两国边界,允许边境互市贸易;1693年清王朝又批准俄国商民赴北京贸易,向中国输入西伯利亚毛皮,并采购茶叶、绸缎运回俄国。《红楼梦》中的“雀金呢”,应属毛织品,来自俄罗斯,是可信的。
《红楼梦》书中除大量的皮里阳秋地对君王名为赞颂实为讥讽之描写外,还集中体现在《老学士闲征危画词》一章中。书中写贾政及其帮闲清客新得了一个题目,让宝玉、贾环、贾兰三人赋诗赞颂“林四娘”。环、兰之诗简短且平平,宝玉却题咏了一首长篇“古风”,对“林四娘”赞颂备至,受到门客的夸奖和贾政的首肯。这个“林四娘”的故事非同一般,洪升的同时代人王士浈和蒲松龄在《池北偶谈》和《聊斋志异》中,也分别记载了这个故事,虽故事内容与《红楼梦》有所不同,但“林四娘”作为山东青州衡府宫人的身份相同,死于战乱的悲剧下场亦相同。可见此故事在顺康年间流传甚广。据红学界分析,“林四娘”或死于“流寇”,或死于清兵劫掠山东,总之是死于兵连祸结、黎民涂炭之时。笔者认为,死于“流寇”即李自成推翻明王朝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李自成义军转战过程中,并未在山东打过大仗,明史也未见衡王征剿“流寇”的记载。即使“林四娘”真的是死于“流寇”,亦可见《红楼梦》作者的遗民思想即对明朝的怀念和惋惜。“林四娘”死于清兵劫掠山东的可能性很大,清廷入主中原前,多尔衮曾指挥清兵,采用“流寇”式的战术劫掠山东,明王朝之兵民财产损失惨重,这些都是有史可稽的。蒲松龄所记之“林四娘”鬼魂曾赋诗一首:“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问青天?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海国波涛斜夕照,汉家萧枝静烽烟。红颜力弱难为厉,蕙质心悲只问禅。日诵菩提千百句,闲看贝叶两三篇。高歌梨园歌代哭,请君独听亦潸然”。将这首诗与宝玉之“古风”对照看,问题就更明了了:“故国”已灰飞烟灭,“君王”已化“泣血杜鹃”,“红颜”虽死但难成厉鬼,只好对汉家陵阙“以歌代哭”。综合宝玉讴歌的壮烈殉国“林四娘”和蒲松龄笔下“以歌代哭”怀念故国的“林四娘”,“林四娘”故事中的故国情思不是力透纸背了么!
2、康熙一代,战事频仍。首先是平定“三藩之乱”,继之为征剿噶尔丹、收复台湾。平定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之乱”,从1673年起,历时八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1683年,康熙派施琅率水师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福建管辖。征剿噶尔丹之役,康熙帝御驾亲征,从1688年至1697年,历时几近十年。这几次大的战争,洪升一生中均曾耳闻目睹,在其作品中不能不有所反映。但《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小说,不可能直接描写战争,只能通过书中人物对话间接提及。
其次,洪升通过对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谶语,隐写了“南党”领袖徐乾学的下场。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的理解,红学界歧义甚多。实际上,“一从”是指双人徐,“二令”是指徐氏兄弟徐乾学、徐文元,徐文元在徐乾学失势后,曾任刑部、户部尚书、大学士。“三人木”是指徐氏兄弟先后三次被休(罢黜)。徐乾学先后两次被罢黜,徐文元也在1690年被“休致回籍”,兄弟二人均“哭向金陵”原籍,可谓“事更哀”了。徐氏祖籍金陵昆山县,徐氏家族乃金陵一霸,在当地横行不法,仅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徐家被控就达二十余起。这些事被洪升隐写在贾府大管家王熙凤和“呆霸王”薛蟠等人身上,《红楼梦》中那些草菅人命、把持官府的种种不法之事,原型应是徐氏家族被控告的横行乡里的事。王熙凤“大管家”的身份,也符合徐氏兄弟先后曾任“户部尚书”之身份。
洪升(1645--1704)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出生在顺治二年兵荒马乱之中,其母黄氏逃难途中,在钱塘城外山中一个“费”姓农妇家中升下了洪升。洪升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世宦人家,“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寄祖孙太保五尚书”,显赫得很,其祖父洪椿曾任明朝都察院右都御史,可谓世受明朝国恩。至清初,虽非巨族显宦,在当地亦可谓“望族”。洪升就学后,先后师从于陆繁昭、沈谦、毛先舒等著名文坛大家,这些人均抱亡国之痛,终身不肯仕清。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下生长的洪升,其思想深处必然深深烙下兴亡感叹。这一点既体现在洪升的大量诗作中,也体现在洪升的代表作《长生殿》传奇中。《长生殿》纸面上是写李杨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纸背里却是借“安史之乱”的广阔背景,去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在《红楼梦》中,作者是否也抒发了这种兴亡感恨呢?答案应是肯定的。
康熙年间,有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大背景,在《红楼梦》中均有程度不同的反映:
1、康熙朝属于大清王朝的初创时期,南明小朝廷刚刚覆灭不久,清军入关后特别是征服江南时的残暴阴影仍深深烙在人们心中,“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暴虐事件在江南士子中广泛流传;所谓的清初四大案(剃发案、明史案、科场案、奏销案)对江南士人打击沉重,士人对新王朝尚未归心,感叹兴亡乃至反清复明思想仍有广阔的市场。
《红楼梦》第7回焦大混骂之际,尤氏曾向风姐介绍过焦大的“老资格”:“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晚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焦大自己也嚷嚷:“二十年头里焦大太爷眼睛里有谁”?焦大时年已“七老八十”,“二十年头里”起码也五十多岁,倘按康熙中期推算,正是“从龙入关”的那批身经百战的老“八旗兵”,定鼎北京后打的几次大仗,就是上述几次战争。至曹雪芹生活之乾隆中叶,这批八旗老兵早已作古,决不会仍健在人世、詈骂后代主子的。宝玉在发表对“文死谏、武死战”看法的谬论时,也曾说过:“谁又是征过逆贼、擒过反叛的”?可见征剿“三藩”、噶尔丹等“逆贼反叛”之事是当时人们的口头禅,连宝玉骂小厮都喝道:“反叛草的”!这应是康熙朝的习惯,乾隆朝承平已久,不应有此习惯。
收复台湾之役洪升应更清楚,台湾首任太守翁世庸在京期间与洪升过从甚密,洪升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而被逮捕下狱一案中,翁世庸也因同案被牵连革职。洪升在《红楼梦》中,没有明写收复台湾之役,却借宝琴之口,写了个“真真国女孩子”及她的一首诗。诗中写道:“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这个“和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的女孩子,大概是曾盘踞台湾的荷兰人。其诗形容的景物,视之为台湾甚恰。
一、“乱哄哄你Leabharlann 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梦》创作的社会背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