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人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Stud y 0’/ a n d ()*+,-. Exp lo re 研究与探索 !"#/%
清算人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广东商学院 豆景俊
清算人在企业 清 算 过 程 中 扮 演 着 重 要 角 色 , 本 文 对 清 算 人 法 律地位、 任职资格、 对外代 表 权 以 及 清 算 人 与 股 东 大 会 、 监事会的 关系进行探讨。 一、 清算人法律地位 清算人的法律地位是指清算人与清算中公司的关系。清算人 的法律地位涉及到公司与其股东、 债权人、 第三人等各方利益关 系, 并从根本上决定清算人的行为性质, 因而是清算人制度中的 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关于清算人的法律地位 , 主要有两种观点 , 一 种观点是特别机构说 , 即 认 为 清 算 人 是 一 种 法 定 的 特 别 机 构 , 而 不是公司的机构 , 也不是公 司 的 代 理 人 , 否 则 , 就 不 能 解 释 清 算 组 如何能够作为公平的机构处理公司与债权人的债权债务关系。另 一种观点是机关说, 即认为非依破产程序进行的清算, 其清算人 的地位是清算法人的代表及执行机关, 对内执行清算义务, 对外 代表法人了结债权债务, 在清算目的范围内, 与清算前法人的机 关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 一 ) 特别机构说 特别机构说认为 , 清算人不是清算中公司 的机关。那么 , 清算人 执 行 清 算 事 务 和 代 表 公 司 的 权 力 源 自 何 方 的授予呢 ? 笔者认为 , 不 能 因 为 立 法 规 定 了 清 算 人 的 职 权 而 直 接 推定其为法定的特别机构。况且 , 各国公司法通常规定 , 股东大会 《瑞 随 时 有 权 罢 免 或 撤 换 清 算 人 , 如《 日 本 公 司 法 典 》第 479 条 、 士债法典》第 740 条都有这方面的规定。显然 , 如果清算人不是公 司选任的清算执行机关 , 则 公 司 不 可 能 拥 有 随 时 撤 换 清 算 人 的 权 利。实际上 , 在通常情况下 , 不 仅 清 算 人 的 选 任 由 股 东 大 会 确 定 , 而且, 清算人的职权也由股东大会授予, 不存在选任某人担任清 算人而不同时授予其相 应 职 权 的 情 况 , 否 则 将 是 不 符 合 逻 辑 的 。 清算人的根本职责在于妥善处理公司解散后的未了结业务和财 产问题 , 公平处理公司 与 债 权 人 或 第 三 人 的 利 益 关 系 。 同 样 作 为 公司的执行和代表机关, 清算人与公司董事的重要区别是, 清算 人的职权被严格限制于 公 司 清 算 范 围 内 , 主 要 是 妥 善 处 理 公 司 与 债权人的未了利益关系 , 以 公 平 和 妥 善 为 目 标 ; 否 则 , 将 受 到 法 院 的公权干预。董事的职 权 发 生 在 公 司 正 常 经 营 中 , 主 要 是 追 求 公 司的最大营利 , 以效益和效率为目标。因此 , 否认清算人是清算中 公司的机关 , 而将其看作法定的“特别机构”的观点有待商榷。 ( 二 ) 机关说 笔者认为 , 机关说理论较为合理。因为清算中 公司是原公司的继续 , 公司 解 散 后 , 随 着 清 算 人 的 选 任 和 组 成 , 清 算人代替原公司的机关 而 成 为 清 算 中 公 司 的 机 关 。 在 此 意 义 上 , 清算人与公司解散前董 事 的 法 律 地 位 相 同 。 也 有 人 认 为 , 在 特 别 清算中 , 清算人往往由 法 院 选 任 。 法 院 选 任 的 清 算 人 如 何 能 够 成 为清算中公司的机关 , 公 正 处 理 清 算 中 涉 及 的 多 方 利 益 关 系 ? 笔 者认为, 特别清算中法院选任清算人的情况, 不过是公司不能自 行选任清算人情况下的补救措施 , 是一般之中的个别。通常 , 自愿 解散的公司会自行选任清算人。 但由于各种原因 , 有的公司解散后 不能自行选任清算人组织清算 , 长期下去就可能导致债权人和第 三人的利益遭受损害。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 , 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 申请选任清算人进行特别清算 , 成为普通清算之外的一种补救措 施。如《日本公司法典》第 478 条第 2 款规定 , 无依前款规定成为 清算人的 , 法院依利害关系人的请求选任清算人。《意大利民法 典》第 2487 条也有类似规定。特别清算中 , 法院选任的清算人必 须向法院汇报其清算工作 , 并受法院和债权人的监督 , 这是特别清 算与普通自愿清算的主要区别。 二、 清算人选任和解任 清算人的选任和解任是清算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 一 ) 清算人选任 清算事务具 有 很 强 的 专 业 性 和 技 术 性 , 清 任职 算人无疑应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 , 才能更好地履行清算职责。 资格分为积极资格和消极资格 ,《公司法》作为公司清算的一般规 则 , 应对清算人的消极资格作出规定 , 公司章程则应对清算人的积 极资格作出明确规定。这样 , 如果清算人上任后发生重大事由 , 不 能胜任其职务或应回避 , 就可以依照相关程序解任清算人 , 保障清 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国公司法关于清算人选任的通例是 : 公司选任清算人为主 , 法院补充选任为辅。具体而言 , 若公司章程对清算人有指定的 , 以 指定的清算人为准 ; 若公司章程没有指定清算人 , 但规定有清算人 选任程序的 , 按选任程序确定清算人 ; 如果公司章程没有规定清算 人选任程序 , 则由股东大会选任 ; 如果没有以上程序产生的清算 人 , 以董事为法律上当然的清算人。如果公司内部不能选任清算 人 , 则法院可以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选任清算人。如《日本公司 《 意 大 利 民 法 典 》第 2487 条 均 规 定 了 清 算 人 的 法 典 》第 478 条 、 选任原则。 我国《公司法》仅规定了清算人的选任。依《公司法》第 184 条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由股东组成, 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 组由董事或者股东 大 会 确 定 的 人 员 组 成 ; 逾 期 不 成 立 清 算 组 进 行 清算的, 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 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 清算。 可见 , 我国在清算人选任上采用的是以公司选任为主 , 法院 补充选任为辅的原 则 。 按 照 这 种 原 则 选 任 清 算 人 存 在 的 问 题 是 , 公司股东有大股东和小股东之分, 如大股东不予清算, 小股东也 董 就不能清算 , 只能 由 债 权 人 向 法 院 申 请 选 任 清 算 人 , 小 股 东 、 事、 监事都无权向 法 院 提 出 该 申 请 。 鉴 于 公 司 清 算 涉 及 多 方 利 害 关系人的利益, 我国应完善公司清算选任清算人的方式, 扩大申 请法院选任清算人的利害关系人范围, 即由债权人扩大到小股 东、 董事和监事。 ( 二 ) 清算人解任 清算人解任的通行规则是 , 公司选任的清 算人可以随时由股东大会决议解任 ; 有重要事由的 , 法院也可依据
2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财会通讯 ・ 理财版 2007 年第 8 期
Stud y a n d ()*+,-. Exp lo re 研究与探索 !"#/% 0’/
一定条件, 如自 6 个月前或公司章程规定的更短时间内, 持续持 股 3% 的股东请求 , 解任公司清算人。法 院 选 任 的 清 算 人 , 法 院 认 为必要时 , 可予以解任。我国没有明确规定清算人的解任规则。 三、 清算人对外代表权 清算人的对外代表权归属也是清算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若 清算人为一人 , 则代表权归 属 这 唯 一 的 清 算 人 ; 若 清 算 人 为 数 人 , 则应由全体清算人共同 享 有 对 外 代 表 权 , 还 是 由 其 中 一 人 或 少 数 几人享有对外代表权 ? 国外对清算人对外代表权的立法主要以两 种原则为基础 : 一种是以共 同 代 表 制 为 原 则 , 单 独 代 表 制 为 例 外 , 如德国。另一种是以多元代表制为原则 , 共同代表制为例外 , 如日 本。我国《公司法》对清算 人 采 用 的 是“ 清 算 组 ”一 词 , 说 明 我 国 的清算人只能是数人 , 而 非 一 人 。 但 在 清 算 人 的 对 外 代 表 权 方 面 并无明确规定 , 企业在 清 算 实 践 中 如 何 安 排 清 算 人 的 代 表 权 缺 乏 法律依据 , 立法上必须及早予以解决。笔者以为 , 我国的清算人代 表权应以单一代表制为 原 则 , 多 元 代 表 制 或 共 同 代 表 制 为 例 外 。 理由是 :( 1 ) 单一代表制 有 利 于 明 确 责 任 , 提 高 决 策 效 率 。 而 且 , 我国的法人代表制度实行单一代表制 , 清算人代表权采取单一代 表制符合我国法人内部运作的习惯。( 2) 多元代表制和共同代表 制虽有相互制衡、 相互监督的优点 , 但也可能带来严重的责任风险 和产生责任相互推诿的弊端。因此 , 多元代表制和共同代表制只能 作为补充 , 允许公司章程选择采用 , 以发挥公司自治性。鉴于此 , 我 国清算人的确定规则应补充为 : 清算人有数人的 , 应准用选举方 式 , 推选其中一人对外代表 公 司 ; 如 未 能 推 定 , 则 各 清 算 人 均 有 对 第三人代表公司的权力。公司章程也可以规定或经股东会决议确 定一名或数名清算人共同代表公司。法院选任清算人时 , 由法院决 定清算人代表。 四、 清算人与清算中公司股东大会、 监事会的关系 清算中公司的 机 关 与 清 算 前 相 比 , 只 是 由 清 算 人 取 代 董 事 的 监事 地位而成为清算事务的执行和代表机关, 而公司股东大会、 会两个机关依然存在。 在 公 司 清 算 阶 段 , 股 东 大 会 仍 然 是 公 司 最 高权力机关, 有权对清算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 监事会或监事 不再监督董事、 经理的经营管理活动, 而改为对清算事务实施监 清算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 或损害债权 督 , 以防止公司与大股东、 人、 员工利益的行为发生。 ( 一 ) 国外清算人与清算中公司股东大会、 监事会的关系 对 于清算人与清算中公司股东 大 会 、 监事会之间的关系安排, 德国、 日本的立法都规定 , 清算人 就 任 后 , 应 立 即 检 查 公 司 财 务 状 况 , 编 制资产负债表、 财产清单及 财 务 报 告 , 并 报 股 东 大 会 确 认 ; 经 股 东 韩 大会确认之后 , 尽快向法院提交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日本、 国的相关法律还规定 , 资 产 负 债 表 及 财 产 清 单 在 提 交 股 东 大 会 确 认之前 , 必须经监事会审查 , 由 监 事 会 向 清 算 人 提 交 监 察 报 告 书 , 然后再由清算人向股东 大 会 提 交 资 产 负 债 表 及 监 察 报 告 书 , 请 求 其确认。《日本公司法典》第 497 条还规定 , 清算人必须向股东大 会提交事务报告书; 清算结束时, 清算人应及时编制并向股东大 会提交决算报告书 , 并 得 到 股 东 大 会 认 可 。 决 算 报 告 书 只 有 经 股 东大会认可 , 才可视为清算人的清算责任解除。 ( 二 ) 我国清算人与清算中公司股东大会、 监事会的关系 根 据我国《公司 法 》第 187 、 编 189 条 规 定 , 清 算 组 在 清 理 公 司 财 产 、 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 , 仅须在正式清算前向股东大会提交 清算方案 , 在清算结束后向股东大会提交清算报告 , 并经股东大会 确认 , 不须报股东大会确认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等 , 也无须受监 事会对清算事务的监督。 与国外立法相比 , 我国公司清算过程不仅 缺乏股东和股东大会的有效监督 , 而且从根本上忽视了监事会的 监督作用 , 难以切实保 障 公 司 、 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具体而言: ( 1 ) 股东对公司财产状况了解不全面。公司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 单是反映公司剩余财产状况的直接资料 , 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的内容是否真实 , 只有经股东和股东大会审查、质询才能最终确 认 , 股东仅仅审查确认清算方案 , 并不能完全了解公司实际的财产 状况。而且 , 清算方案的制定必须以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为依 据 , 是清算工作的基础。 ( 2 ) 未能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股东大 会是非常设机关 , 基于“ 搭 便 车 ”心 理 , 许 多 小 股 东 不 参 加 清 算 会 议 , 难以对清算事务进行有效监督。而监事会作为常设监督机关 , 能真正发挥监督实效。 因此 , 我国《公司法》应借鉴国外立法 , 明确 监事会在清算中的监督者地位。 五、 清算人不履行清算义务的民事责任 清算人作为清算事务的执行和代表机关 , 应忠实执行清算业 务并尽善良管理人之应尽义务。 就责任对象而言 , 清算人的责任分 为对清算中公司的责任和对债权人的责任 ; 就责任关联性而言 , 清 算人的责任分为清算人的个别责任和连带责任。 我 国《 公 司 法 》第 190 条 规 定 , “ 清 算 组 成 员 应 当 忠 于 职 守 , 依法履行清算义务。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 权人造成损失的 ,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其中有两个问题未予明 确 : 其一 , 因对清算人 的 代 表 权 未 作 规 定 , 对 清 算 组 成 员 的 损 害 赔 偿责任 , 应由个别清算 人 单 独 承 担 , 还 是 全 体 成 员 承 担 连 带 责 任 , 未予明确 ; 其二 , 对清 算 人 应 承 担 的 损 害 赔 偿 责 任 , 未 明 确 有 过 错 和无过错的界定方法。 笔者以为 , 我国清算组成员执行清算事务 , 实际上是一种集体 行为 , 因全体清算人集体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清算中公司或债权 人利益受到损害 , 无疑应承担连带责任。 但为避免集体行动中确实 无过错的清算组成员受到不公平对待 , 应对清算组成员中能够进 行无过错举证者予以免责。 另外 , 我国立法仅规定清算人的忠实义 务 , 而未明确规定其善良管理应尽义务。笔者认为 , 清算组成员在 未尽勤勉谨慎义务, 导致公司或债权人 履行职务中 , 因怠于职 责 、 损害的 , 也应承担赔偿责任。 —— —— —— —— —— —— — —— 参考文献 : [ 1 ] 史尚宽 :《民法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 2 ] 李永军 :《民法总论》, 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 3 ] 费安玲 :《意大利民法典》,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版。 [ 4 ] 吴建斌 :《日本公司法典》,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 [ 5 ] 杜景林 :《德国股份法》 、 《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 、 《德国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公司改组法》 、 《德国参与决定法》 版。 [ 6 ] 毛亚敏 :《公司法比较研究》 ,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 ( 编辑 周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