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清算过程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问题人;利益保护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康的交易秩序予以保障,公司清算作为企业退出市场的必经途径,对于维护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公司清算制度很不完善,目前我国大批公司解散后不进行清算,或清算在不规范的状态下进行,股东、债权人及利害关系人不能通过诉讼解散公司,这极大地损害了当事人的权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法律的权威。
其中公司解散与清算中的债权人保护问题,更是长久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然而在公司清算中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债权人利益,因为债权人利益保护将会直接涉及到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交易秩序与市场信用。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公司清算中的债权人保护的这一问题,给予必要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法律角度出发,对公司清算过程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问题做粗浅的剖析与思考,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予以探讨。
一、公司清算概述所谓公司的清算,就是指公司在解散过程中,了结公司债务。
并在股东之间分配公司剩余财产,最终结束公司所有法律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
公司清算与公司解散密切相关,除公司合并外,公司解散必须经过清算,因而解散是清算的前提,清算是解散的必然结果。
清算制度是公司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清算期间,公司不得继续经营业务,但是可以从事在清算事务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公司的法律人格并未消灭,一般称为清算法人,有的称为清算公司,只有当公司清算全部结束并进行注销登记后。
公司法人资格才最终消灭。
清算期间公司原有的董事会及业务执行机构停止行使权力,公司的权力由清算人行使。
公司财产在未按法定程序清偿债务前,不得分配给股东。
公司现有财产,须先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债务,最后才可分配给股东。
清算的主要内容是结束现有业务,收取债权,偿付债务,向股东分配资产。
一般说来,公司清算的原因就是公司解散的法律事实。
公司解散后,除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事由外,都要经过清算程序。
当然破产也需要进行清算,破产清算的相关法律问题已由破产法律制度调整,不在公司清算法律制度的调整范围之内,所以本文就不予以探讨。
公司解散原因是各式各样的。
依解散是否出于公司法人的自愿,总体上可将公司解散的分为自愿解散与强制解散两大类。
二、公司清算中侵害债权人利益的主要类型及其救济方式1.清算主体不进行清算就注销公司时对公司债权人的救济公司解散后应及时进行清算以保障公司债权人及相关利益人的合法权利。
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公司解散后往往人去楼空,股东等清算主体并不主动进行清算。
致使债权人的债权将无法得到清偿,其合法权益也随之受到损害。
在清算主体不进行清算的情况下,债权人如何保全自己的债权以及如何发动公司清算,启动和清算主体如何确定问题。
公司解散后,必须进行清算。
在现代社会’法人和自然人一样是独立的民事主体,法人仅以其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与法人从事交易的第三人就承担着极大的风险。
在法人存续期间,其债务一般不会得到免除,但是,在法人注销时,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注销后,没有清偿的债务,在法律上不再清偿。
这样,清算程序就成为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最后屏障。
没有清算就进行注销登记,无疑等于免除了其清偿债务的义务。
我国民法通则和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公司解散必须进行清算。
我国民法通则第四十条规定:“法人终止,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围外的活动。
”《公司法》在第190条规定了公司解散的三种法定情形:(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时;(二)股东会决议解散;(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的。
《公司法》第191条规定:“公司依照前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解散的应当在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大会确定其人选;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申请,并及时指定清算组成员,进行清算。
为了避免清算主体不进行清算就解散公司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的损害,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要求有健全的公司清算制度,另一方面,登记机关在对公司注销登记时应严格审查,对于清算组提交的清算报告等文件应尽实质审查义务,避免公司在解散时有清算之名无清算之实。
如果解散公司没有经过清算已经注销,法院应根据公司债权人的申请让负有清算义务的人对其不履行清算义务而造成债权人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2.股东违法分配公司财产时对债权人的救济在实践中,公司股东常常不对公司进行实质的清算程序,而是以所谓“清算协议”的方式,约定由一方负责公司清算或负责承继公司的债权债务在对公司债权人清偿前就将公司财产在股东问进行分配。
这种非法对财产分配的做法实质上侵害了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比如说他未进行清算,股东们说有清算协议;以“清算协议”之名行不清算之实,就股东问先行分配公司财产,规避清算责任,使得对债权人承担清算责任的责任主体减少,从而侵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清算公司的财产分配应依据法定规则进行。
即按我国《公司法》第195条的规定进行。
公司财产在未按规定清偿前,不得分配给股东。
200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在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股东以虚假清算报告或谎称已履行清算程序而将作为债务人的公司注销的,债权人有权向股东主张赔偿因此而产生的损失。
”按此规定可推出,清算组如不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就直接将公司财产分配的,公司剩余财产不足以偿还公司债务的,债权人就有权请求法院判定非法占有公司财产的股东对其得不到受偿的部分负赔偿责任。
在实践中工商部门在接受公司办理注销登记申请时,应当从形式上审查公司是否履行了清算义务,有关资产负债表、财产目录、债务清偿记录是否完整,无疑问时办理注销。
如果发现公司并未进行清算,则不论作出何种书面保证和声明均不应办理注销登记。
否则工商部门的注销登记行为就是无效的,法院可因债权人或利害关系人的诉讼请求撤销工商部门的无效行为,并赔偿债权人的损失。
3.债权申报期限的效力和逾期申报债权的处理我国《公司法》第194条规定: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lO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60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3次。
债权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其债权。
债权人申报其债权,应当说明债权的有关事项,并提供证明材料。
清算组应当对债权进行登记。
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虽然公司法规定了公司清算组公告的债权申报期限,但对于公司清算组公告的债权申报期限的法律效力没做明确规定,也未明确公告的申报期限是除斥期间还是诉讼时效期间。
所以在实践中,当有债权人未能在债权申报期限内申报债权时,许多清算中的公司都会以债权人过了债权申报期限视为放弃债权为由,不为债权人的债权进行登记。
这样的说法看似合理,其实却有利用法律的漏洞随意侵犯债权人利益之嫌。
在我国法人破产清算程序的相关规定中,均把逾期未申报债权视为债权人对债权的放弃,也就是意味着债务人有权不清偿。
在公司非破产清算程序中,是否可以类推适用上述规定呢?即公司非破产清算中债权人逾期申报债权的,是否也能视为债权人放弃债权呢?对此有学者认为:破产清算程序中债权人是向法院申报债权,有公法意义上的效力,而公司股东组成的清算组只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私法主体,公司清算组无权像法院那样从实体上或程序上决定权利人利益的存续。
嘴者认为,从理论上讲,在普通清算程序中,清算组公告的申报债权期限不应具有除权的效力,超过清算组规定的期限,不应视为债权人自动放弃债权,因为清算组作为一个私法意义上主体无权直接决定相对方即另一个私法主体利益的权利。
但是从社会关系稳定的角度考虑,又不能把清算组公告的申报债权期限视为可有可无,应赋予一定的除权效力,但这种权利又容易被滥用,所以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据此对逾期申报债权的法律救济而言,笔者认为可作如下处理:(1)如果债权人错过了债权申报期限,但在公司财产分配开始前向公司申报的,清算组应调整公司的财产分配方案,将该债权人的债权列入清算范围。
(2)如果该债权人是在财产分配开始后,财产分配结束前向公司清算组提出清偿要求的,公司仍应予以清偿。
但是,为了避免影响其他已申报的债权人利益,对逾期债权人的清偿应列于其他已申报的债权人之后,只有在其他债权人的债权满足后,才可用剩余财产对逾期申报的债权人进行清偿。
(3)在债权人主张债权时如公司财产已经分配完毕,则应视为债权人放弃自己的债权,不能再要求公司对其进行清偿。
(4)债权人如能证明公司清算组对其债权是明知的,而且自己已向公司申报过该债权,则该笔债权应该列入公司清偿的范围。
这种情形下,只要债权人无法从公司得到清偿或得不到足额清偿,均有权向清算组要求侵权损害赔偿。
此外如果公司清算组公告催报债权的方式不适当,有明显逃避债务的意图时,如选择发行量、影响力均很小的报刊公告等,即使是在公司财产公配完毕之后,债权人仍有权向法院主张否定申报期限的除权效力,要求公司股东返还从公司取得的剩余财产清偿其债权,并要求清算组成员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完备的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是债权人实现其债权的前提条件。
我国公司法在公司债权人的保护方面已经设立了若干制度,包括清算阶段的债权人保护制度。
在公司清算过程中,最应当受到保护的利害关系人是公司的债权人。
公司清算制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尤其是通过清算可以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某种程度的弥补。
但是我国的公司清算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公司清算制度并未对债权人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司法实践中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公司清算制度的缺陷已经在实践中造成了诸多问题,其结果不但影响了债权人的利益,同时也影响了社会信用和经济秩序。
因此,必须对公司清算制度进行完善。
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可行的公司清算制度,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才能为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