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最后一课》学案
一、资料补充
1、作家和作品
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5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一八七三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自主学习,初读课文,完成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查工具书)
挟.()着踱.()来踱去诧.()异哽.()懊.()悔郝.()叟.()祈.()祷.()
2、解释
懊悔:
祈祷:
3、填空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国人,名字是。
体裁是,本文是以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4、小说体裁的指导
(1)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读课文,落实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5、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三、合作探究
1、根据课文内容,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归纳出小弗郎士的性格特征。
3、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的?试勾画出文中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并归纳他的性格特征。
4、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5、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2、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