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4:第6课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4:第6课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学课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同学们,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加以体会吧。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扫清字词障碍,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检查自学成果:(1)、作家作品简介(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强化)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2)、正音、解词:(学生写在黑板上的字词由学生自己解决)郝hǎo叟sǒu懊ào悔字帖tiè诧异chà钥匙yào shi强qiǎng迫踱duó来踱去哽咽gěng yè祈祷qídǎo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惨白:(面容)苍白2、学生围绕目标3、4 质疑,并把相应的疑问写在黑板上。

预设问题:(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全文?(2)、本文可划分为几段?(3)、环境描写包括哪两种描写?試找出文中的相应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3、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筛选和归类。

同时,老师补上学生未质疑出的有价值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质疑对象,准备释疑。

三、互动释疑:1、小组讨论在自学环节中出现的有价值问题。

2、小组展示自学情况:老师点拨。

(1)、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2)、结构: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a——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a、第一种: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b、第二种: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3)、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作用:“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b、环境描写:\"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作用:“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反馈延伸:1、同学们,“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相信你一定还记忆犹新吧。

下面,请用你手中的笔,抒写“上学路上”。

注意:用上环境描写,字数:100字左右。

2、中考体验: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的内容。

五、作业:1、积累生字词,准备听写。

2、完成《巴蜀1号》中相应练习。

3、思考:习题一、二。

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目标导学: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在这篇课文中向我们讲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感悟其思想感情。

2、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3、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自学质疑:1、围绕目标1、2、3质疑,并把相应的疑问写在黑板上。

预设问题:(1)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2、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筛选、归类,比北方、3、小组为单位,选择质疑对象,准备释疑。

三、互动释疑1、小组讨论在自学环节中出现的有价值问题。

2、小组展示自学情况:学生答疑,老师点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可看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不是一个坏孩子:不爱学习,天真贪玩;有较强的意志力;恨敌人;有较强的自尊心。

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14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懊悔。

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明确:充满讽刺意味,对敌人的憎恨。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2)、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 a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a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b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c 、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

d 、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

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主人公)(3)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结合:习题二)外貌描写:习题二、1(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 后 排 板 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 语言描写: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

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 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