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代替使用现象考察
缘起
那是日本连续剧《铃兰》中的一幕场景:
(这是一间典型的和式房间。
塌塌米上,母亲和儿子正相对跪坐着。
母亲正为儿子的前途担忧)
母亲(忧愁地、痛苦地):木村今后怎么办啊?
儿子(低着头):……
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母亲的所使用的称呼方式曾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觉:母亲所说的“木村”是另外一个人。
但是,实际上,“木村”就是与说话人母亲面对而坐的儿子,就是听话人。
这种情况在日语里颇为常见。
在日剧里,经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问话:“田中君去不去?”而话中的“田中君”是听话人,就坐在说话人的旁边或是对面。
这让我感到十分好奇。
为什么不用“你”来称呼听话人呢?当然,加上名字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那也应该是“木村,你今后怎么办啊?”、“田中君,你去不去?”这样的句子听上去才自然啊。
可是“木村今后怎么办啊?”、“田中君,你去不去?”却没有使用“你”这样的第二人称。
就好象日语中不存在第二人称的指示词似的。
但真的是这样吗?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有过这样的疑惑。
后来虽然渐渐地淡忘了,但是它一直都在我的内心深处——
潜藏着,从未消失。
不久前,当老师讲到“人称指示”一部分知识时,这个疑问从我心底冒了出来,它复活了。
这一次,我没有选择再遗忘。
于是,在课上,我将这个疑问提了出来。
“好奇心可以杀死一只猫”。
我去学校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决心真正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初探
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后,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实际上,日语中是存在第二人称的。
而且和现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你”、“您”相比,数量更多,用法也更复杂。
例如“あなた、あんた、おまえ、きさま”,都属于日语的第二人称,相当于“你”、“您”。
“第一、第二人称在一个交际情景中是特定的,正在说话的一方总是以第一人称来指自己,听话的一方则总是以第二人称来表示。
”这是人称代词用法上的一般情况。
在语用学中,日语的这种情况是一种人称代词用法的异常现象。
语用学家是这样界定这种异常现象的:
说话人不用第二人称,而用一个指称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来指听话人。
①
可以称其为第二人称“代替”使用现象。
在称呼听话人时,不使用第二人称,而是用一个名词短语来代替。
“代替”必须被加以强调。
这就是说,名词短语并不是附加物,而是取代了第二人称的位置。
类似“木村,你今后怎么办啊?”这样的句子就不属于这里所论述的异常现象。
只有类似“木村今后怎么办啊?”的句子才是。
当然,这种异常现象并非只出现在日语中,“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
例如,“宝宝乖,宝宝快别哭。
”“Who has frightened our baby?”②
虽然在汉语和英语中也有这种现象,但是似乎也只有在“哄孩子”时会产生这种异常现象,而不会使人感到丝毫地不自然。
显然,在英语和汉语中,这种第二人称代词用法的异常现象不具普遍性。
但是,在日语中则不然。
在交际中,不使用第二人称,而使用名词短语来称呼听话人已经成为日语的一大语用特点。
这里所使用的名词短语有两种:听话人的姓氏或身份词。
正如日本语用学家小泉保所说:
跟英语相反,日语是能将人称指示跟名字或身份词自由替换的典型语言。
③
①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②同上,第66页。
③(日)小泉保著,陈访泽、余雄、刘小珊、许罗莎译,何自然审阅:《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
身份词是各行各业都有的与自己所属行业、身份相适合的词语。
在日语中,身份词被分为两类:家庭身份词和社会身份词。
家庭身份词就是亲属名称,如“おとうきん”(爸爸)、“おじいきん”(爷爷)、“おかあきん”(妈妈)、“おばあきん”(奶奶)、“おねえきん”(姐姐)。
社会身份词就是职务名称,如“社长”(经理)、“先生”(老师/ 医生)、“课长”(科长)。
在交谈称呼对方时,下对上使用对方的身份词,上对下使用对方的姓氏。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不使用第二人称,也就是“你”。
具体地说,在家庭的交谈中,晚辈称呼长辈的家庭身份词,长辈称呼晚辈的姓氏。
在公司的交谈中,下属称呼上司的社会身份词,上司称呼下属的姓氏。
若对方是与自己身份相当的同学或同事,才可以称呼带有其姓氏的“~君”(老兄)。
这样,关于“木村今后怎么办啊?”、“田中君去不去?”的疑惑就解决了大半。
这两句话的日语原文是:
木村きんはこれからどずる?
田中君は行かない?
在日语中,用第二人称“あなた”称呼时,甚至会被看作是失礼的行为。
这一点,日本语用学家小泉保、日本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其著作中都曾特别指出:
过去,有一首开头为“父よ、あなたは强かった”(父亲,您真强大)的歌词发表出来后遭到了很多人的指责,说对父亲使用“あなた”(您)这样的代词简直不像话。
对父亲说话时,一般都叫“おとうきん”(爸爸)。
④
日语的第二人称代词方面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有一种关系绝对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对“亲、兄、姐、おじ、おば”就不能用。
这时候,需要诸如“お父きん”“お兄きん”这样的普通名词。
菊池宽的戏剧《父归》中,长子贤一郎抓住做事任性、为所欲为,之后又突然跑回来的老父亲,说:“あなたは……”“あなたは……”。
这句台词听起
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6页。
④同上,第84页。
来非常冷淡,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⑤
但是,我们由于受现代汉语的影响,不习惯用其职务、特别是姓名作第二人称。
因而在用日语向第二人称问事时,往往开口就自然地冒出了“あなた”,对日本人而言,这在语言上是很失礼的。
深究
日语中,存在称呼听话人时,不使用第二人称,而是用一个名词短语来代替的语用特色。
仅明白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疑惑尚未彻底解决。
现象背后的原因,才是问题的核心。
深究之后,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点:
现代日语里,任何一个第二人称代词都不带敬意或客气。
用日本学者的话说,就是“指称对方的代词其品位越来越低”⑥。
而且,在日本人的头脑里,存有这么一种观念:用代词这样的词来指称对方等于失礼,这和西方人不同。
这和古代汉语却很相似:古代盛行采用诸如“大夫、公子、郎君、陛下、足下”这样的表示身份、场所的词来称呼对方。
所以,在现代日语里,不但对长辈、上司,就是对同学、同事一般都不使用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代词被名字、身份词所“替代”的原因,日本语用学家小泉保认为:
人类社会是个体的集合,个体之间形成社会的阶层。
这个阶层通过身份来体现。
个体化意味着朝社会组织的底层下降,而阶层化意味着向顶层上升。
因此,将被指代的人物个体化即称呼姓名,就是对其轻视的表示;而使用身份词则表示敬意。
对高位者使用阶层化的身份词以确认尊敬之意;对低位者使用个体化的名字以暗示卑微之意。
⑦
这只是原因的一个方面。
身份词对于日本人而言,更是一种敬词,用以表达敬意。
使用身份词可以表示敬意,这是日本民族生性敏感、对生活的感受细腻的体现。
日本
⑤(日)金田一春彦著,潘钧译,彭广陆校:《日语概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页。
⑥同上,第364页。
⑦《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第93页。
人感受精微细致,所以对自己与他者的社会角色有很强的区别意识。
这也是日本民族角色意识浓厚的体现。
日本人要求自己做什么像什么,无论是对待职业,还是对待生活。
因此他们在追求职业技艺娴熟完美的同时,也追求自己的生活与身份能相符。
从这一点看,身份词更像是一种提醒。
被他人称呼的同时,也就是在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
余音
语言、思维、文化、民族、精神、人类,甚至上帝。
这之间的关系是神秘而微妙的。
一直记得萨丕尔的那句话。
关于这种关系,他说得那么准确,那么干净:
对我们来说,语言不只是思想交流的系统而已。
它是一件看不见的外衣,披挂在我们的精神上。
⑧
致谢
1、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日)小泉保著,陈访泽、余雄、刘小珊、许罗莎译,何自然审阅:《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日)金田一春彦著,潘钧译,彭广陆校:《日语概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页。
4、陈红著:《日本语和日本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编:《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第五辑),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6、(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陆志伟校订:《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中文系03级1班陈瑶B03011103 ⑧(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陆志伟校订:《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