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读(新)剖析
• 孟子认为,治学必须重视方法,订立标准, 依循方法,黾勉为学。如此才能合于规矩, 厚植学艺根基。 • 为学必须循序渐进,蓄积深厚,每一阶段 都应成章而达。 • 为学要追求深造自得、居之安、资之深、 左右逢源的境界。 • 为学不达标准,不可半途而废,才能自我 实现,有所成就。 • 为学必须有本有源、按部就班、盈科而进, 乃可底于有成。
• (《公孙丑》下三)章旨:孟子说明君子 辞受取予,皆以合于义为依归。 • (《离娄》下二十九)章旨:孟子说明圣 贤遭遇,或有所异,但用行舍藏之心,无 有不同,皆合于义而已。 • (《离娄》下二十三)章旨:孟子教导世 人权衡两可的方法,以免过犹不及之失。
论教育
一、自动自发
• 《尽心上40》章旨:孟子说明君子教人的五 种方法。 • 《告子下16》章旨:孟子指出不屑之教诲, 使其反省自反,也是一种教导人的方法。 • 《告子上9》章旨: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 才可有成。 • 《尽心下21 》章旨:孟子训勉高子学贵有恒, 不可间断。 • 《公孙丑上8》章旨:孟子赞美禹舜善与人同, 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 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 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 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 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六)》 •
•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 何也?” •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 人。” •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 何也?” •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 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 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告子》上 十五) • 章旨:孟子认为心是人之大体,能先立其大者, 则耳、目小体之欲,不能夺其大,此所以为大人。
• 章旨:孟子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 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 下也。” (《尽心》上15) • 章旨:孟子言爱亲敬长,乃人之良知良能, 勉人加以扩充,而达于天下。
• 章旨:孟子指出人人亲亲长长,天下就太 平了。
• 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 而非养口体。
二、涵养操持
• 章旨: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 才能自求多福。 • 章旨:孟子说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无一朝之患,有终身之忧。
• 章旨:孟子主张强恕以求仁,诚身以致乐。 • 章旨:孟子言君子三乐,乐过于王天下。
•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 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 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 正路而不由,哀哉!” (《离娄》上十) • 章旨:孟子哀痛暴弃仁义者自甘堕落。
•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 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 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十一) • 章旨:孟子言为学之本,在求其放失的本 心。
• 孟子的政治思想中,民贵君轻是他的重要主 张。民贵主张是民本思想的延伸,孟子认为, 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君主与社稷, 都是为民而立的,如果君主与社稷不能尽其 职,就应该更置。 • 天下既以民为贵,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 者得天下。 • 君王不免有私好,若此私好能与民同好,依 然可以王天下。 • 王化之本,在于养生送死足备,然后导之以 礼仪。 • 君能以民为贵,而行仁政,则民才能亲其上 而死其长。
•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 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 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 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尽心》下24)
• 章旨:孟子借性与命之辩,勉人不可以耳、 目、口、鼻等嗜欲为满足,当努力追求仁、 义、礼、智的圆满实践。
•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 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 的。 • 孟子的性善说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这四端有 如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的。 而这四端也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 知”“良能”。人之所以不能纯然为善,甚或变 而为恶,往往是因为后天物欲所蔽或受到不良环 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因此,孟子以为人必 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救人心的陷 溺,形成王道的政治。
•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师法孔子,聚徒讲学, 阐扬圣道,影响深远。他对于教学方法和为学 之道体会得相当深刻。 • 他的“君子之所以教者五”,阐述君子叫人的 各种方式,这些方式都是针对学习者的自动自 发而施教。 • 他的“不屑之教诲”的特殊教法,是要学者能 自反自省。 • 为学必须专心致志,持恒不懈,才可有成。 • 为学还应该自动改过迁善,拜受善言,与人为 善。
• 《梁惠王》上一 • 章旨:孟子劝梁惠王倡行仁义,勿使上下 征利而危及国家。
• 《告子》下四 • 章旨:孟子指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 利,才能王天下。
• 《尽心》上二十五 • 章旨:孟子指出舜和跖的差别,只在于追 求善与利的不同而已。
论行为
一、行止务本
• 章旨:孟子指出君子对于亲亲、仁民、爱 物,其间的爱是有差等的,仁民、爱物皆 当以亲亲为本。
• (《尽心》上六)章旨:孟子指出知耻才能免去 耻辱。 • (《尽心》上七)章旨:孟子指出人不可失去羞 耻心。 • (《滕文公》下九)章旨:孟子担心异端邪说败 事害政,所以挺身而辩,明拒杨墨,以崇圣道, 以正人心。 • (《公孙丑》下十三)章旨:孟子说明自己忧世 心切,且有平治天下的能力与抱负。 • (《滕文公》下二)章旨:孟子说明,唯有能做 到行于礼、居于仁、由于义,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可以称为大丈夫。
•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 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 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不微子启、王 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古 •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 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 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 彝也,好是懿德。(《告子》上6) • 章旨:孟子辟公都子之惑,以为善性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 自根于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论政治
一、民贵君轻
• 《尽心下14》章旨:孟子主张以民为贵。以为社稷、君主皆 因民而立,若不能尽其护民之职,则不妨更置。 • 《梁惠王下8》章旨:孟子指斥桀纣是残贼仁义的暴君,以此 警惕国君,不要贼仁害义,以免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 • 《离娄上9》章旨:孟子指出:君主应力行仁政,体察民心, 聚民所欲,去民所恶,自然可得民心,成就王业。 • 《梁惠王下1》章旨:孟子听闻齐宣王好乐,因势利导,鼓励 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 《梁惠王上7》章旨:孟子劝请齐宣王放弃霸业的野心,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天下。 • 《梁惠王上3》章旨:孟子以战为喻,告诉梁惠王,王道之始, 在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再教之以礼义,人民自然乐于 归附,王道自然有成。 • 《梁惠王下12》章旨:孟子认为,在上位者要施行仁政,善 待人民,人民才愿意为他赴难。
二、确立标准
• 《告子上20》章旨:孟子以射箭、工艺为喻,说 明为学必须先确切把握基本方法。 • 《尽心上24》章旨:孟子说明圣道大而有本,学 者应立志循序渐进,通达圣道。 • 《离娄下14》章旨:孟子阐发为学之道,在于自 得,以达左右逢源的境界。 • 《尽心上29》章旨:孟子勉人为学,不达标准, 绝不半途而废,否则犹为未学。 • 《离娄下18》章旨:孟子答徐子之问,以为有本 不竭,无本则涸。勉人为学要根基扎实,不可声 闻过情,徒有其表。
三、环境移人
• 《滕文公下6》章旨:孟子以学习语言为譬 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之深远。 • 《离娄下7》章旨:孟子认为父兄贤才有涵 育熏陶子女的义务。 • 《告子下15》章旨:孟子借圣贤兴起、国 家存亡的事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的道理。忧患的环境,可以使人困心 衡虑,动心忍性;安乐的环境,则会使人 苟且偷安,生活糜烂。
《孟子》导读
人性本善
论性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论行为
涵养操持
孟子思想
论教育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论政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人性本善
论性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论行为
涵养操持
孟子思想
论教育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论政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论性善 1.人性本善
•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受。兼所爱。,则 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尽寸之肤不 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 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 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 有场师,舍其梧槚,状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 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 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告子》上十四) • 章旨:孟子教人养身,不可以以小失大,因贱害 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