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仁政学说——《孟子》解读

仁政学说——《孟子》解读

第6单元仁政学说孟子肯定人人皆有“仁心”,因此,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虐政”,痛斥“残民”现象,表现出了他对社会极大的责任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他要求执政者言“仁义而已”而非言“利”“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对百姓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要有“恻隐之心”。

他提醒执政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君子以仁存心”。

这些都有着历史进步意义。

“仁政”论体系那了孟子基本的政治思想。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代表,《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

学习本单元,除了要结合文本理解“仁政”的基本含义,还要注意体味《孟子》的语言风格,分析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同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行仁政而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③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又称梁君。

②[叟]对老者的敬称。

③[亦有]只有。

吾国?’大夫①曰:‘何以利吾家②?’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③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⑤。

未有仁而遗其亲⑥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⑦。

天下可运于掌⑧。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⑨。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⑩。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11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1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曰:)“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①[大夫]周代社会次于诸侯的一个等级。

当时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大夫、士等。

②[家]指大夫之家,即大夫的受封之地。

③[上下交征利]上上下下相互争夺私利。

征,夺取。

④[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万辆兵车中占有千辆,千辆兵车中占有百辆,(这些大夫之家的家产)不能算是不多了。

⑤[不夺不餍]意思是不把国君的一切夺取过来是不会满足的。

餍,满足。

⑥[遗其亲]抛弃其父母。

遗,遗弃。

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两句]尊敬自家的来人,推广开来也尊敬别家的老人;疼爱自家的幼者,推广开来也疼爱别家的幼者。

第一个“老”“幼”做动词,有“尊敬”“疼爱”的意思。

⑧[天下可运于掌]治理天下就像运转手掌一样容易。

⑨[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见《诗经•大雅•思齐》。

意思是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刑,通“型”,作榜样。

寡妻,嫡妻,正妻。

御,治理。

⑩[“权,然后知轻重”两句]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

11[抑]还是。

12[构怨]结怨。

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①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②;民之憔悴③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④。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⑤,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⑥,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⑦,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⑧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⑨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⑩’。

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鉴赏品析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中心内容,是孟子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政治理想。

尽管在当时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得不到实现,但由①[辟]开拓②[“且王者之不作”两句]况且(就历史看)不出现王者,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长久过。

疏。

指时间长久。

③[憔悴]劳苦的样子。

④[“德之流行”两句]德化的传播,比驿站传递命令还迅速。

置邮,驿站。

⑤[“故事半古之人”两句]所以用古人一半之力,成效却会多出一倍。

⑥[以力假仁者霸]凭借强力而假托行仁者可以称霸。

⑦[王不待大]称王不一定必须大国。

待,等待。

⑧[赡]丰富,足够。

⑨[七十子]指孔子弟子。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又二人”。

⑩[无思不服]没有人不心悦诚服。

思,语气助词,无实义。

于这一学说包含着许多真理性的命题,对后来的中国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切非儒家的派别都难以敌过儒家,儒家始终保持一尊的地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道统,都和孟子的仁政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下如何由分而一呢?儒法两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统一观,这就是“王道”和“霸道”。

孟子认为“霸道”就是“以力服人者”,即依靠武力、刑罚去压服人而驱民于战,通过兼并战争而实现统一。

“王道”就是“以德服人”,不诉诸武力,而依靠其仁德的感召力使万民来眼,万国来朝,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对孔子一样“中心悦而诚服”。

这种“以德眼人”的“王道”,实际就是“仁政”。

它的基本要义就是将抚老慈幼这一套道德原则由近及远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由此去争取人民的服从和拥护。

资料链接朱子以天道之“无私”释“仁”上述“仁”释为“亲”、“亲”释为“私”的界定,到后世渐以改变,宋代乃有专以“无私”释“仁”者。

宋儒喜言天理,以“无私”释天理,遂亦以“无私”释“仁”。

如:《朱子语类》卷六:“公不可谓之仁,但公而无私便是仁。

……无私以间之则公,公则仁。

……惟无私,然后仁;惟仁,然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朱子语类》卷四十一:“无私便是仁。

……人能克己,则日间所行,事事皆无私意而合天理耳。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仁,便如天地发育万物,人无私意,便与天地相似。

”《朱子语类》卷九十六:“公而无私则仁。

”由此引申,以至君子小人之分与中庸之义,亦可以“公心”、“私心”为断,如说:《朱子语类》卷二十六:“‘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只是小人之事莫非利己之事,私也。

君子所怀在德,则不失其善。

至于刑,则初不以先王治人之具而有所憎疾也,亦可借而自修省耳。

只是一个公心。

”《朱子语类》卷六十三:“心无一点私,则事事物物上各有个自然道理,便是中庸。

以此公心应之,合道理顺人情处便是。

”公私的“私”字,本作“厶”,假借为“私”。

《说文》:“厶,姦衺也。

”《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周礼》:“大者公之,小者庶民私之。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

”此所谓“公”,为公侯、公族之公;此所谓“私”,亦为支庶、私室之意。

此一公私概念当与先秦宗法制度相关,公、私皆相对于族姓中之大宗、小宗而言,与现代一般伦理概念中的自私、自利不同。

天子相对于诸侯为大宗,诸侯相对于大夫为大宗,大夫相对于士为大宗;诸侯相对于天子为小宗,大夫相对于诸侯为小宗,士相对于大夫为小宗。

而上古礼制,重在分辨远近亲疏,大小远近各具意义,大宗远祖虽然重要,却并不能取代小宗与近亲,甚至近亲的地位更加重要,此之谓“亲亲”。

《礼记·大传》:“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

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

是故人道亲亲也。

”郑玄注:“用恩则父母重而祖轻,用义则祖重而父母轻。

”故知古人“乌鸟私情”一语,实为“仁”字之正解。

按宋儒所论,与先秦儒家之说恰相反转。

经过宋儒的诠释,“仁”之意义不仅上推至于天道,并且天道亦已下涵人性。

清儒钱大昕谓“古书言天道者,皆主吉凶祸福而言……皆论吉凶之数,与天命之性自是两事”(《十驾斋养新录》卷三《天道》),亦为有感而发之语。

盖因三代以后宗法制度早已变换为官僚制度,家族意义转轻,小宗近乎庶民,大宗亦无疆土。

故宋儒论“仁”乃变大宗、小宗之公私而为天道、人性之公私。

宋儒所论“私心”实就一切人欲而言,而所论“公心”则拟于天道,或为抽象之人性。

而宋儒以“公心”为“仁”,与先秦儒家释“仁”为“私”,其语义遂截然相反。

(摘自《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张京华)思考感悟一、梁惠王对孟子说“你的到来将对我们国家有‘利’吗?”,孟子是如何回答的?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阐述了怎样的观点?对你有何启示?三、“施仁政”“犹解倒悬”,孟子使用哪些手法来阐述这一观点的?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④,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孟子曰:“三代⑥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③[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

④[聪]听力。

⑤[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如果有了仁爱之心和仁爱的名声,百姓却没有受到他的恩泽。

闻,名声。

被,受到。

⑥[三代]夏、商、周。

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①酒。

”——《孟子·离娄章句上》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械一车薪之火也②;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

此又与③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章句上》宋牼④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⑤,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⑥。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⑦。

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⑧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①[强]勉强。

②[“今之为仁……一车薪之火也”]如今奉行仁道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燃烧的大火一样。

③[与]助长。

④[宋牼(kē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