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以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背景,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宋代诗人王质有一首《八声甘州》词: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
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
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
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
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
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
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1)上片中划线句子“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一句提到了哪几个人物?这中间有什么故事?(2)这首词道出了“英雄”的一生。
请从词中所涉及的事件中任选一件(划线句子除外),简要概括时间的情节。
【答案】(1)三个人物:徐庶、庞统、诸葛亮。
人物之间的主要故事(示例参考)有:徐庶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号称卧龙,庞统号称凤雏,江湖传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足以安天下”。
(2)示例参考:“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句,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对答,谋划天下大计。
向东攻取荆州,向西掠地益州以为根基,然后连吴抗曹,最后谋求夺取中原,回复汉室。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上片中画线句子涉及到徐庶、诸葛亮、庞统师兄弟三人。
他们三个人都是相知相识的好朋友和同学,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差不多,才能做到慧眼识英雄:徐庶举荐诸葛亮,诸葛亮推荐庞统,都说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
徐庶投了曹营,但是一生不出一个计谋,帮助刘皇叔打败了过几次曹军。
庞统可以说是用他的死,为刘皇叔换来攻占益州的借口和决心。
诸葛亮出山后不负众望拿下荆州,攻占益州。
刘备死后,又凭自己一己之力,保证了蜀汉延续十几年。
据此归纳作答。
(2)根据诗文内容,叙写词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作答。
如:“杂耕渭上”指的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垒。
魏军坚壁不出,诸葛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两岸,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作为久驻之计。
再如“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夜坐① [宋]文天祥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
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②蛩,蟋蟀。
文天祥《夜坐》的尾联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作比较赏析。
【答案】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解析】【详解】尾联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
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3.《登快阁》黄庭坚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②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③已为佳人④绝,青眼⑤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指作者自己。
②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
③朱弦:古琴的琴弦涂成朱色,所以又叫朱弦。
④佳人:知心朋友。
⑤青眼,指瞳孔,即正眼相看,表示喜爱。
1.这首诗颔联中能表现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句,简要谈谈诗人的哪些行为是照应“归”字的?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落木天远大2.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绝”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
3.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
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能表现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词是“落木”(落叶)和“天远大”(秋高气爽)。
2.要求简要谈谈诗人的哪些行为是照应“归”字的。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
所以可从自称痴儿了却公事,喜欢欣赏自然风物的角度,从对表明已无意仕途“绝”字与“弄长笛”“白鸥盟”等短语的分析,来考虑答案内容。
3.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分析是作答的关键。
前两句从“了却公家事”到“倚晚晴”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五六句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后两句“归船弄长笛”与“与白鸥盟”表明自己意欲归隐。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早年漫游途中所作,被喻为咏泰山的绝唱,“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B.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最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C.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意境开阔高远,气势雄伟浑朴,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杜甫诗作的艺术风格。
D.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诗人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洋溢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
2.本诗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请说说这两个字妙在何处。
【答案】1.B2.示例:“钟”是聚焦的意思,“割”是分的意思,“钟”字写出了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割”写出了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从侧面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解析】1.B.有误。
诗歌的第一、二句式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第三、四句式近望,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第五、六句是细望,写诗人为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而着迷,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是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
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
“钟”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意思是“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宿七盘岭①(唐)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②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释)①七盘岭:地名。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
②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③褒城:地名。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本诗画线句中的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清夜”写出夜晚的清冷,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又以子规近似“不如归去”的悲啼倍添伤感。
表达了作者在流放途中失意、怀乡、孤独之情。
【解析】【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芳春”和“子规啼”表明时节是暮春。
作者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着悲啼的杜鹃声,虽然面对的是万紫千红,百鸟齐鸣,但只选择了银杏树的绿和杜鹃鸟的啼,一则代表了江南的名木和四川的名鸟,表明自己远游已快到蜀地了,二则寄托了自己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高枕安稳地睡卧在褒城西的七盘岭上。
远处山头的月亮近得到窗前,高处的天河低得流进门来。
春天的银杏树已绿,清凉夜晚杜鹃在啼叫。
浮游之人白白听到杜鹃唤归,听到褒城晨鸡报晓还得上路前行。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叙事,开篇点题,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
B.“日月之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C.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但表明了诗人的志向。
D.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写的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于苍凉中又有慷慨。
2.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答案】1.C2.(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分。
【解析】1.C项中“但也表明了诗人的志向”不正确,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