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01节:创新.创造与创造学
第01节:创新.创造与创造学
第一节
创新、创造与创造学
一、创新的涵义
创新(innovation),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 学家约瑟夫· 熊彼特(j. A. Sheumpeter)于1912年提 出来的。他把创新引入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指一种新 的生产函数,包括五种类型: 一是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 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创造性思维能力;
⑥创新和创造都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反映。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①创新的特征是优化,创造的特征是新颖; ②创新实践富有有效性,创造实践富有首创性,创 新更侧重于创造的某种实现; ③创新具有相对性含义,其标志是进步,创造则有
更的绝对性含义,其标志是法律意义的专利和首创权;
④创新的内容、形式,相对地说比较具体,而创造的
③创造强调事物的“质变”,即事物由一种事 物变为另一种事物,二者有本质的变化;而创新则 强调事物的“转型”,即事物由一种形态转为另一 种形态,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但本质上 并不发生改变。举例来说,我们提教育体制创新, 就是指教育体制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其 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本质不变。例如,由计划型体 制转变为市场型体制,这就是一种创新,在这种情 形下,就不宜使用“创造”一词。 ④就教育领域来说,创新比创造使用的范围更 宽广一些。
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指出:“创造行为就是产
生具有独特性和价值性成果的行为。这种成果对小 群体、一个组织、整个社会乃至一个人都具有独特 性、价值性。” 日本学者伊东俊太郎认为:“创造就是解决新
问题,进行新组合,发现新思想,发展新理论。”
苏联心理学家波果斯洛夫斯基认为:“创造首
先是顽强的、精细的、富于灵感的劳动,这种劳动
小 结
相同点:都具有新颖性
不同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创新是具有市场价值的创造; 创造是具有系统性的创新——(无 中生有)
创造
创新
创新是对已有事物的再创造——( 有中生新)
相互联系:
创造是更深、更高层次的创新,创造是创新的一部分,创造 在创新的范畴之内。
创造就是创新,但创新不一定都是创造,创造的理论基础是 《创造学》。
瑞士的研究者戈特利布· 冈特恩(Gottlieb. 足下述四个方面的要求:
Guntern)
从某个方面解释了创造涵义,认为任何创造都必须满
①新的形式必须是唯一的,即具有独创性、排他性;
②新的形式必须具有足够的功能,即为了一定的目
的而创造;
③新的形式必须是美的; ④新的形式必须代表一种社会的价值观,即具有某 种用途。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五笔字型输入法,电动自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 行车,手机,人造卫星, 应现象、门捷列夫 数控机床…… 发现元素周期规律
三、创新与创造的关系
美国学者奈德· 赫曼(N. Hermann)的研究结果认为,创造
与创新有相似之处,更有相异之处。 相似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心智活动,同样可创造附加价值, 同样都是动作程序,彼此互有对方的一些元素。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创造是建立在独创(Originalityu) 基础之上的,创造程序的开端是一个空白点,而创新则大不相 同,创新的开端是基于一些已经发明出来的产品或做法上的, 即创新是建立在创造出来的既有概念、想法、做法和装置上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创新比较接近于推展、衍生。 两种程序都可以得出新奇的点子,但创造所需的独创性这 一必要条件,是创新所没有的。
2. 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初)
萌芽阶段 ——文科阶段 人类进入近代社会后,有意识地对创造 及其本质和规律进行探索。 两个途径: ——哲学、美学角度的思辩与概括 ——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范畴的调查统 计与经验研究
哲学、美学角度的思辩与概括
16、17世纪英国培根和休谟:人的创造是生活中 的实际行为。(经验主义理解) 18世纪德国康德,总结了创造过程的基本机构,并 把创造视为认识的基础。谢林认为:创造是有意识和 无意识活动的统一。 19世纪中期马克思首次提出创造是人的实践的观点, 指出创造不仅是人类物质生产与改造自然活动的组成 部分,而且也是在历史进程中造就人类自身的推动力。
巢氏筑屋法(房屋——鸟巢——模仿技法)
古埃及人用绳子等间距打结的方法确定不同线段长度的固定比 例(3:4:5),丈量土地的面积,(毕达哥拉斯定律,等值 变换的技法) 《考工记》(战国)记载了冶炼青铜器时改变铜锡的比例制造 不同用途的青铜器:钟鼎6:1;斧5:1;戈戟4:1;箭头5: 2;刀剑3:1……(扩散思维、类比思维) 古希腊学者的著作开始涉及“想象”、“发现”、“逻辑推理” 等创造有关的概念: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心灵论》、 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一系列成果。
(4)管理创新
二、创造的涵义
创造比创新研究得更多,也显得更为复杂。从中 外权威性词典以及相关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 创造的本质的各种认识。 国外的《韦氏大字典》对创造(creativity)的
解释是:“赋予存在”(to bring into existence),
具有“首创”、“无中生有”之意。国内的《现代汉 语词典》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 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其中也包含“首创”、“新 颖”、“无中生有”之意。
具体地说,二者的区别如下: ①创造更强调首创性、独创性,即排他性, 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点上,它类似于发明;而创 新则不强调这些特性,它也强调“创”,但不一定 是“首创”,可以是对既有事件进行“创”,使之 更新、完善等。 ②创造与创新都强调“新”,但创造所强调的 “新”,在水平、层次上更高,要求是“开创性” 的“新”;而创新所强调的“新”,在水平、层次 上则具有比较性、相对性,即相比较有“新意”、 有“新的进展”等等。
四.创造学的发展简史
1、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 ——史前阶段或朦胧阶段 2、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初)
——文科阶段
3、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工科阶段 4、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理性阶段或成熟阶段
1. 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
远古至中古时期——史前阶段或朦胧阶段
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真正 的创造总给社会以有益的有意义的成果。”
总之,我们认为,创造的本质内涵是:主体
(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
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
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活动。这里的“产品”既
包括新概念、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又包括新的
内容、形式就显得更原则。
我们认为,创新与创造密切相关,除有相同点之 外,也有区别之点,在某些情况下,创新与创造互相 包容,可以互相替用,在教育领域中,尤其如此。 例如,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创 新思维与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创新精神 和创造精神,创新个性与创造个性等,都是可以互相 替用的。这在人们的理解上可以达成共识,也可以避 免许多麻烦。不然的话,在使用时,就要说清二者的 区别,二者都得提到。所以,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 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上,坚持二者的相同性、一致性, 要好一些。但是,二者也有实质性的区别,这也必须 认识清楚。
3 . 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形成阶段——工科阶段
起点:创造工程学 20世纪之交,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发明掀起高峰, 但不久便转入低谷,迫切需要总结经验,促进发 明。于是创造工程学应运而生。
到20年50年代末,创造学的结构框架和理论体系
基本定形。
4. 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我国创造学家鲁克成对创新与创造的关系认为, 二者有如下共性有:
①创新与创造都是通过灵感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成果; ②创新成果和创造成果都是创造力开发的硕果; ③创新和创造都是国际和国内人才、市场、管理、技术、 产品竞争中的必须趋势;
④创新成果和创造成果的获得非创造性人才莫属;
⑤创新活动和创造活动促使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其他
创造技法总结的日臻完善,创造工程学应用普 及,人们开始致力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机理等方面 研究,创造力开发逐步系统化、规范化。 创造性思维测试工作推广开来:吉尔福特的发 散性思维测验、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试等。 自然科学的介入:生理学、解剖学、神经学、 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取 得丰富成果。 国际化趋势增强,建立学术组织、举办研讨会。
●1957年美国陆军开发了“5w1H法”。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 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 模式,提高生产的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我国研究者唐五湘在其《创新论》中,总结归纳 出五种关于创新的定义: ①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 ②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 的新事物的过程。 ③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 ④创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具体说来,就是指被相关 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 制造物。 ⑤创新就是从产生新思想到行动。 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创新的本质特征。
产品、作品等。而“新颖、独特”则是创造的本质性
内涵,表明了创造的“首创性”和“独创性”。
创造、发现、发明的比较
创造
人首次产生崭新的 精神成果或物质成 果的思维与行为的
总和。(李嘉曾)
发现
发现是旨在揭示或 查明客观世界本来 就存在的特征现象 和规律,属于认识 世界性质,获得天 然性成果。
天然成果:指客观 存在的物质、物质 性质、运动规律。
哲学家的理性思考,奠定了创造学诞生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范畴
自然科学领域常用的调查、测试、统计等实验方 法也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和交叉学科——文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