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二十七(封神演义)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二十七(封神演义)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二十七)——《封神演义》阅读【创作背景】姜子牙斩将封神之说,早就传闻于说词者之口,元刊《武王伐纣平话》,伐纣斩将的故事已具雏形。

从《武王伐纣平话》到《封神演义》有个中间环节,就是明代万历年间余邵鱼编集的《列国志传》,采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对故事进一步做了推演、扩大。

《武王伐纣平话》和《列国志传》为《封神演义》提供了情节总构架和部分人物形象、情节单元。

许仲琳等在前人创作、民间传说基础上写定了《封神演义》。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身份,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争议。

最常见的说法是许仲琳,因为明朝一个版本的《封神演义》中出现了许仲琳的署名。

许仲琳的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生活在明朝中后期,是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士,号“钟山逸叟”。

除许仲琳外,有关其作者还有陆长庚、陆西星、王世贞等说法,至今未有定论。

【故事梗概】在《封神演义》的世界中,世界分成为仙山洞府和三界。

仙山洞府是由仙道组成的昆仑山「阐教」和海外仙士、方外术士或得道禽兽组成的「截教」。

三界是由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庭和商(殷朝)的纣王的统治的人间和女娲统治的妖界。

在一次祭祀时纣王对美丽的大地之母女娲作出了无礼行动(作了首邪恶的诗),纣王的渎神使女娲异常愤怒,命令轩辕坟三妖——千年狐狸精、玉石琵琶精、九头雉鸡精迷惑纣王使殷商毁灭。

狐狸精使用冀州侯苏护女儿苏妲己的身体,进入后宫迷惑纣王。

此后,九头雉鸡精称自己是妲己的义妹“胡喜媚”也进入宫廷。

昆仑山仙道由于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大致的意思就是修行时遇到了岔路,体内阴阳之火相犯,只有斩却三尸方能归于正途),又因为玉帝命仙首十二称臣,仙首自然不肯,故此阐、截、人道三教共签押封神榜,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共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步雨兴云、善恶之神。

道行低者榜上有名。

纣王与武王相对的是截教和阐教,国家天下之争神仙道统之争。

【主题思想】从历史演义的角度看,小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期商周斗争特别是纣王失败周代商兴的历史面貌。

从《尚书》《诗经》到《史记》,这一段史实多有记载,如《史记·殷本纪》中所写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已,妲己之言是从”,“百姓怨望”,“重刑辟,有炮烙之法”,“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羑里”,“剖比干,观其心”,“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纣王“赴火而死”,周武王杀妲己等,在小说中均有形象的描述。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所表现的进步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

为了充分肯定武王伐纣战争的正义性、必要性与合理性,小说第一部分(2—34回)对纣王荒淫残暴罪行进行了集中揭露,说明“君失其道,便不可为民之父母,而残贼之人称为独夫。

今天下叛乱,是纣王自绝于天”。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因此对待老百姓的态度如何,是国君是否符合天意也就是能否当政的根本条件。

因此,周武伐商虽为臣伐君,却是诛独夫,反暴政,是“奉天命以伐无道”,“代天以彰天讨,救民于水火”的正义之师。

从另一方面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

”文武尚德,百姓归心,才能周代商兴。

贯串于整部小说的,就是这种披着天命外衣的民本思想,这是西周初年以来出现的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所继承的古代民主思想。

在把封建纲常“天理”化的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封神演义》所宣扬的这种思想,显然具有与封建专制主义相抗衡的叛逆意义。

小说中还生动描写了哪吒剔骨还肉,寻父报仇,殷郊殷洪被遭逃亡,以纣为仇的故事,对这些有失“子道”的悖逆行为表示理解和肯定,而殷后来背叛师教,助商伐周,却终不免化灰犁锄之下场。

这些,同有失“臣道”的武王伐纣一样,都表明了作者企图用一种有条件的相对的君臣父子关系来改造那种无条件的绝对服从的封建忠孝伦理。

这是《封神演义》中可贵的思想光芒。

在历史上,商和周是两个不同的部族。

《封神演义》却把它们写成了君臣的关系,并且强调武王伐纣的事业是“以臣伐君”,是“以下伐上”,是“灭独夫”。

这正是封建社会里的进步观点的反映。

它再三地宣传:“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这样一种思想实际上是封建社会里的农民起义的理论根据之一。

《封神演义》还反映了和封建伦理观念相违背的思想。

这突出地表现在哪吒剔骨还肉的故事里。

哪吒打死了凶恶的龙王三太子,为了不连累怕事的父亲李靖,就自杀而死。

后来,李靖一再对他的魂魄进行无理的逼迫。

他已“还了父母骨肉”,不能再忍受下去,在得到莲花化身成形以后,就采取“下山报仇”的举动。

他把自己的父亲当作“对头”看待,见面直呼其名,用枪刺去。

李靖大败而逃,他还紧追不舍。

哪吒的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里,被看成是“忤逆乱伦”。

而哪吒故事的可贵就在于它批判了“父要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的封建道德原则。

然而,作者所表现的这种思想还是不够彻底的,没有完全突破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

因此,哪吒的反抗并未获得最后的胜利,终于在燃灯道人的玲珑塔下屈服,向李靖认罪。

而且,《封神演义》的作者在很多地方表现了宿命论的观点。

所谓“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几乎已经成为全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结果,每个参加商周之争的人都不过是来“完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阵亡以后都是“一道灵魂进封神台去了”。

这无疑歪曲了斗争的性质,从而也就影响了主题思想的积极意义。

作者对于妇女有时持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

妲己被当成“祸水”来描写:纣王亡国主要是由于受了她的蛊惑,纣王的一切倒行逆施、惨无人道的行为也仿佛都是出于妲己指使。

书内也有少数地方,尤其是在韵语的描述中,表现了不明是非的客观主义态度。

【艺术特点】《封神演义》构思上的重要特点,是故事性特别强。

殷军伐西岐,周兵攻朝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个悬念引起另一个悬念,一个高潮预示下一个高潮。

每个大将都有一件法宝、一样绝技、一种战术,每段故事都带来花样翻新的场面。

百回小说经常有相对独立的人物小传。

《封神演义》在历史大框架中纵横想象的长篇叙事方式,有人称为“拟史诗”。

《封神演义》有一定的史诗风格,却主要以奇特瑰丽的想象取胜。

神仙妖魔、奇人奇貌奇活儿,踢天弄井,腾挪变化。

雷震子生肉翅可飞;土行孙眨眼问地遁无踪;纣王麾下的孔宣“曾见开天辟地,又见出日月星辰”,背后有五道光,将其一抖,多高明的武器都会陷落进去,连姜子牙的神鞭也不能幸免;吕岳将瘟丹撒到西岐井中,让西岐军民染瘟疫,姜子牙冰冻岐山,用气象战给对方制造恶劣的生存环境等等。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些人物的形象。

许多神仙妖怪的奇形怪状的容貌——例如杨戬的眼睛、雷震子的肉翅、哪吒的三头六臂,往往能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于神仙妖怪的法术,例如土行孙可以在地底行走,高明、高觉“目能观看千里,耳能详听千里”,杨戬有七十二变化,无不描写得引人人胜,而且还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

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例如黄天化的暴躁如火,姜子牙的忠厚、懦弱,崇侯虎的贪鄙横暴,妲己的狡猾、残忍,都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作者有时还写出人物的复杂的性格。

写土行孙有许多优点,但也着重写他有暴躁、骄傲、狂妄、好色、贪图富贵等比较严重的缺点。

闻仲被写成是一个忠于纣王的大臣,虽然近于愚忠,他那种正直的性格却还是使人觉得有些可爱的。

不过,作者也没有把闻仲过分美化,而给他安排了必然的下场,使他成为商纣王朝的殉葬者。

另外,像忘恩负义、挑拨离间、倒行逆施的小人申公豹,反复无常、贪财纳贿的奸臣尤浑和费仲,作者用笔不多,却有鲜明的性格,能使读者牢牢记住。

在艺术方面,《封神演义》的缺点在于,作者忽略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大多数人物的性格不够突出;有的地方千篇一律,公式化,像“十绝阵”一段就是。

由于写得比较粗糙,在情节的发展上,还留下一些漏洞。

【人物简介】【申公豹】是昆仑上唯一的异类,他与姜子牙同拜于元始天尊门下,在所有玉虚弟子中间他是唯一的背叛者,但申公豹为姜子牙的师弟,一生与姜子牙为夙敌,法力一般,但口才好。

申公豹无视纣王的暴虐,全力保护纣王与姜子牙为敌。

申公豹是昆仑山上唯一并非以人身修道的弟子,前面所谓几千年的修行只是修成人身的修炼,然后再拜入昆仑门下,如果我们假设申公豹是非人成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在截教如鱼得水和众人打成一片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玉虚从老师到各位师兄弟对他都没什么好感,在昆仑强大的种族歧视面前,申公豹无疑是及其不受欢迎的角色,这也许才是他处处和本门为难的原因,鉴于申公豹在封神里招揽各路神仙的特殊角色身份和元始本身对非人修道的极端排斥,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元始之所以收申公豹为徒就是为了借用他非人的身份便于招揽各路人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昆仑上只有他到处受自己人排斥,在昆仑种族主义者眼里,他根本就是昆仑权宜之计的暂用品而以。

【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的处事能力,看到商朝的无道,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大大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伐纣的过程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打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

同时周武王有着很杰出的个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

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商纣王】自古及今,就是暴君昏君的代名词。

纣,基本字义是“中国商代最后的君主,相传是暴君”。

真正的商纣王,子姓,名子寿,另一说名受或受德,是中国商王朝的第三十二代君王。

商谥帝辛。

帝辛和商纣王是同一个人。

据正史记载,纣王见识广博,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曾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