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培训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培训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培训教学大纲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2011年11月前言本教学大纲作为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学习公共科目课程的指南,其配套教材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讲义(《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和《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其配套教学视频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统一制作的教学光盘。

本大纲由编写教材的各位专家共同编写,并作为专家命题和住院医师备考的依据。

目录科目一有关法律、法规(1)科目二循证医学(9)科目三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11)科目四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15)科目五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18)科目一有关法律、法规第一章传染病防治法(2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传染病防治法的立法现状;违反传染病防治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熟悉国家对传染病的医疗救治。

3.掌握法定传染病的分类管理、传染病的预防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公布制度和疫情控制。

主要内容及讲课要点:一、概述1.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2.传染病防治立法3.传染病的分类4.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适用范围二、传染病预防1.传染病监测预警制度2.预防接种制度3.传染病菌种、毒种管理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预防工作5.医疗机构的预防工作6.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合法极益保护三、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1.传染病疫惰的报告2.传染病疫惰的通报3.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公布四、传染病疫情控制1.一般控制措施2.紧急措施3.疫区封锁4.其他措施五、传染病医疗救治1.医疗救治服务网络建设2.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救治的管理性规定六、监督管理七、法律责任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法律责任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法律责任3.医疗机构的法律责任第二章艾滋病防治条例(0.5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权利和义务;违反艾滋病防治条例的法律责任。

2.熟悉医疗卫生机构在治疗与救助中的责任。

3.掌握艾滋病防治原则、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制度。

主要内容及讲课要点:一、概述1.艾滋病的概念2.艾滋病防治方针3.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权利和义务二、预防与控制1.艾滋病监测2.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3.对人体血液、血浆、组织的艾滋病检测三、治疗与救助四、法律责任第三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0.5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违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熟悉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处理方针和原则。

3.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

主要内容及讲课要点:一、概述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方针和原则二、报告与信息发布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通报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三、法律责任第四章执业医师法(3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医师的概念及立法现状。

2.熟悉医师执业权利、执业义务、医师执业规则以及相关法律责任。

3.掌握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医师执业注册制度。

主要内容及讲课要点:一、概述1.执业医师法的概念2.执业医师立法二、医师资格考试1.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2.医师资格考试的种类三、医师执业注册1.申请注册2.不予注册3.注销注册4.变更注册5.重新注册6.个体行医四、医师执业规则1.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2.医师执业要求3.执业助理医师的执业范围与要求五、考核和培训1.医师考核内容2.医师考核不合格的处理3.表彰与奖励六、法律责任1.医师的法律责任2.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法律责任第五章处方管理办法(1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处方的概念;违反处方管理的法律责任。

2.熟悉处方的监督管理。

3.掌握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处方权的取得、开具处方的条件、规则和要求。

主要内容及讲课要点:一、概述二、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1.处方书写规则2.药品剂量与数量的书写三、处方权的获得1.处方权的取得2.开具处方的条件四、处方的开具1.开具处方的规则2.开具处方的具体要求五、监督管理六、法律责任第六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处理医疗事故的原则和基本要求;赔偿项目。

2.熟悉医疗事故的概念;医疗事故的分级和分级依据。

医疗事故赔偿争议的解决途径及要求;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

3.掌握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承担的法律责任。

主要内容及讲课要点:一、概述1.医疗事故的概念2.医疗事故处理立法3.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4.医疗事故的分级二、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1.医疗事故的预防2.医疗事故的处置三、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1.鉴定的提起2.鉴定组织3.鉴定专家库的建立4.鉴定的基本制度5.鉴定程序和方法四、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1.医疗事故争议的行政处理2.医疗事故的监督五、医疗事故的赔偿1.医疗事故赔偿争议的解决途径2.医疗事故赔偿的考虑因素3.医疗事故赔偿项目和标准计算六、法律责任1.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2.卫生行政部门的法律责任3.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法律责任第七章药品管理法(2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药品管理法的概念及立法现状。

2.熟悉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违反《药品管理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掌握药品管理的相关规定;掌握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主要内容及讲课要点:一、概述1.药品管理法的概念2.药品管理立法二、药品管理1.药品标准2.药品注册3.新药4.药品审评5.处方药与非处方药6.医疗机构制剂7.禁止生产和销售假药、劣药8.药品储备9.药品广告管理三、药品不良反应1.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四、法律责任1.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法律责任2.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师的法律责任第八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1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的基本内容。

2.熟悉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违反《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掌握医疗机构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相关规定。

主要内容及讲课要点:一、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概念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1.医疗机构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规定2.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处方管理三、法律责任科目二循证医学教学目的:1.了解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方法。

2.掌握治疗性研究的各种设计方案和优缺点。

3.掌握诊断试验评价的指标。

4.了解预后研究的设计方案和文献评价原则。

5.了解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和应用原则。

6.了解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定义和基本步骤。

主要内容及讲课要点(共8学时):一、循证医学概论(1学时)1.循证医学的定义和概念2.实施循证医学步骤3.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4.研究结果的报告标准二、治疗与循证医学(2学时)1.治疗性研究的各种设计方案及其优缺点2.随机化的重要性和方法3.设立对照组的重要性和常用的对照方法4.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5.ITT和PP分析方法三、诊断试验评价(2学时)1.评价诊断试验文献的原则2.评价诊断试验的指标3.似然比和ROC曲线四、临床实践指南(1学时)1.临床指南的编制过程2.临床指南应用原则3.临床指南评价标准五、预后研究(1学时)1.预后研究的基本设计方案和步骤2.预后研究文献的评价原则六、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1学时)1.系统综述的定义2.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步骤科目三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临床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在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要求医师必须全面而科学的进行思维、推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刻认识疾病的本质,及时作出正确的临床判断,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

第一章临床思维一、临床思维方法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1.了解思维的定义、临床思维的概念。

2.熟悉临床思维的要素就是临床实践和科学思维临床思维的方法,临床思维方法(推理、缜密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3.掌握临床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突出推理性思维应用,推理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4.学会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由此认识疾病,并作出判断、决策的一种思想活动和工作方法。

5.学会灵活掌握推理、缜密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方法,记住临床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二、诊断疾病的纲要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1.熟悉感性认识是通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等对病情进行调查和搜集资料。

2.熟悉理性认识是在思考过程中应把所见现象予以罗列整理,并通过分析、综合,正确判断疾病本质所在。

3.掌握医疗诊断内容,对临床资料经过分析、评价、整理后,对疾病提出的一种符合临床思维逻辑的判断。

4.学会通过问诊和阅读以往病历获得第一手资料,对病情进行调查和搜集,罗列整理,并通过分析、综合,正确判断疾病本质所在。

5.学会对病史资料的整理、分析,经过“弃粗取精、去伪存真”。

对病人所患疾病提出的一种符合临床思维逻辑的判断,医疗诊断书写格式。

三、循证医学与临床思维理解循证医学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是一种新兴的方法学,是以最新、最佳的科研结果为依据的临床科研方法学;是一种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学;是一种科学评价临床医学文献的方法学。

循证医学它是一种重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

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1.询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及询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掌握询证医学的核心内容,研究方法。

3.初步学会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和科研中,培养学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使学生理解如何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以患者为本”的思想指导医疗实践。

5.证据的资源有哪些。

第二章人际沟通教学目的:阐述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沟通模式和技巧,增进学生培养良好沟通能力的意识和态度,通过相应沟通技能的训练,提高其临床实践中人际沟通效果。

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理论授课为主,通过引入生动的实例提高学生掌握本学科理论和技能的兴趣和意识;2. 非语言沟通基本方法及特征的解释,通过学生课堂表演来演示,以加深沟通方式涵义及作用的理解和培养。

学时安排:共8学时。

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一、人际沟通的定义1.掌握人际沟通的概念;2.熟悉人际沟通的特性和功能;3.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人际沟通的要素和流程1.了解信息论、控制论、、相互作用论和关系论等基本概念及其信息沟通流程模式;2.掌握沟通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含义;3.理解沟通过程中四个环节(沟通对象确定、沟通方式选择、沟通实施和沟通反馈)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三、沟通种类和方法1.了解沟通的基本分类及其异同点;2.熟悉沟通的二种基本方法、功能及特征;3.掌握非语言沟通的表达形式和内涵;4.理解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