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 第1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1 No .1 2006年2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Feb .2006收稿日期:2005-07-25作者简介:高小慧(1975~ ),女,河南平舆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师,博士。
杨慎研究综述(上)高小慧(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3)摘 要:杨慎是明代中期一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
目前学界关于杨慎的研究在生平著述、学术成就、文学成就、诗学思想和文化史意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尚存在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杨慎;研究;综述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他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
《明史·杨慎传》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与他同时代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六说:“明兴,称博学,饶著述者,盖无如用修。
”稍晚于他的顾起元《升庵外集序》说:“国初迄于嘉隆,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丹铅余录》在批评了杨慎“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枣梨”之后,又客观地说杨慎“以博洽冠一时,使其覃精研思,网罗百代,竭平生之力以成一书,虽未必追踪马、郑,亦未必遽在王应麟、马端临下”,“然渔猎既富,根柢终深,故疎舛虽多,而精华亦复不少。
求之于古,可以位置郑樵、罗泌之间,其在有明,固铁中铮铮者矣”。
所以作为学者的升庵先生,其研究成果被《四库全书》编撰者所采用的多不胜计。
杨慎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
他对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不但如此,杨慎也对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精辟的见解。
他不满前七子“宗唐法杜”的主张,第一个起来批判其复古主义,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掀起一股宗尚六朝的思潮,直接启发着后来的主情派及性灵派的诗学探索(王力坚《性灵 佛教 山水——南朝文学的新考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带来了晚明文艺思想的活跃。
杨慎的文学理论专著有《升庵诗话》、《千里面谭》、《五言律祖》、《绝句衍义》、《绝句辨体》、《词品》、《草堂诗余》等,单篇论文有《陆韩论文》、《李华论文》、《李耆卿论文》、《周受庵诗选序》、《答重庆太守刘崇阳书》等,都集中反映了杨慎的文学思想。
杨慎在明代有着极其显著的地位,在他去世之后,人们纷纷编撰其年谱,梳理其著述,研究其思想,阐发其要义。
历代皆有学问大家对杨慎的诗歌和其他方面的文学成就进行研究,构成了明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流。
我们可以发现:明清时期的杨慎研究,多存在于大量的诗话、笔记中,或对杨慎一生的著作进行整理,或津津乐道于杨慎的趣闻轶事,或对杨慎著作里面的纰漏进行驳正和论辩,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杨慎其人其文。
但其形式十分零散随意,又往往用儒家伦理标准来衡量杨慎,较少关注其文学成就和艺术价值,缺乏系统的研究探讨,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才有所改观。
目前,杨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已经理所当然地得到充分肯定。
固然,这源于杨慎作品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和其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但也得益于一批研究者扎实勤奋的工作和锲而不舍的探索。
笔者仅就目前学界对杨慎研究的状况作简要梳理,俾有益于后来的研究者。
一、生平著述(一) 对于杨慎字号的研究杨慎,字用修,号升庵。
对于“升庵”这个号,学人有4种解释。
王文才认为《补续全蜀艺文志》卷四十六引朱秉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06)01-0082-06器《楮谈》云“杨升庵先生在滇南,每出游,乘一木肩舆,仅仅容膝,即所谓升庵也”一说不妥,他认为“升庵”这个号“似取《易·升卦》:南吉吉,大明志行之义……慎贬南中,自示志行益高,因号升庵”[1](P13)。
骆小所《修辞:神、圣、工、巧——杨慎修辞理论再探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升庵,曰德日益高大之意。
”不知演绎从何而来。
董晓萍认为:“他还自号升庵,形容自己喜欢乘坐形状如升的轿子的心情,流露了对自己远大前程的自信。
”[2](P4)尹黎云《漫谈古代文人的自号》之《文人自号的特点及其风格》一节中把杨慎的号“升庵”和术语联系起来:“所谓术语,是指古代文化中的专用词。
常用字有道、心、易以及卦名、干支名等。
例如:冯光裕号损庵;王国维号观堂;杨慎号升庵;关汉卿号己斋。
”[3]以上4说中王说和尹说比较合理。
但是王文才先生的推理,前半部分是正确的,是因为杨慎的其余3个弟兄的号也分别是叙庵、贞庵和孚庵。
可见,“升庵”当为杨慎年少时所起的号,和他后来被贬之地云南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于“升庵”此一字号的来历,目前尚未找到具体可考的材料来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 杨慎的卒年杨慎的卒年,《明史·杨慎传》记载:“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此外,学界还有5种说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张增祺有感于针对聂索的《杨慎和他的〈升庵诗话〉》(《昆明师院学报》1979,4)沿袭《明史》有关杨慎卒年的记载,撰写《有关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昆明师院学报》1980,1),对杨慎的生平卒年、进士及第和谪守云南4个年代做了详细的考证。
对于杨慎的卒年,张增祺根据《明史·王元正传》的有关记载和50年代末期在昆明市郊发掘出土的杨慎《故明威将军九华沐公墓志铭》等资料,推断出杨慎的卒年在隆庆二年。
紧接着,针对张氏的文章,穆药分别撰《也谈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昆明师院学报》1981,1)和《杨慎卒年新证》(《昆明师院学报》1983,3)两文来批驳。
在第一篇文章里,穆药认为杨慎《故明威将军九华沐公墓志铭》是杨慎生前先行写就墓志,日期留下空白,然后在沐绍勤归葬日期定下之后,再填写进去的。
而张增祺所引用的《王元正传》的资料则是“竟以争‘大礼’,谪戍茂州卒。
隆庆初,赠修撰”,纯粹的标点错误了。
然后,他根据李元阳的《七十行戍稿序》和《游石宝山记》等推断出杨慎的卒年应该在嘉靖三十九年或者嘉靖四十年。
时隔不久,穆药又撰写了《杨慎卒年新证》,考订杨慎卒于嘉靖四十年。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陆复初根据50年代末期在昆明市郊发掘出土的杨慎撰于嘉靖三十八年夏天的《故明威将军九华沐公墓志铭》和万历《云南府志》载杨慎《重修弘圣寺记》关于记载李元阳出资修建寺庙的记载,推断出杨慎嘉靖四十年依然在世,进而分析到:“我的猜测是嘉靖四十二年之后,他又悄悄回到泸州……卒于隆庆元年。
”[4](P65)丰家骅《杨慎评传》从杨慎的妹夫刘大昌《杨子卮言序》“握节云中三十六年”推断杨慎卒于嘉靖四十一年左右[5](P169)。
流云《云南人慕才筑楼杨状元谪途育人——先进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之历史钩沉》(《创造》2003,2)云:“到嘉靖三十八年末,杨慎还为云南沐氏写了《明故明威将军九华朱公墓志铭》。
有《云南民族文化史》言,杨慎被‘逮’回云南后,受到沐氏和云南文武官员的多方关照,均为秘密行动,故传其已卒。
杨慎大约一直活到隆庆元年前后。
”这几种说法虽然都有确凿的史料作为证据,但是大都是孤证,而且猜测的成分比较大,根据现有材料,尚难遽以论定,所以姑且以本传为准。
因为明末清初黄宗羲编《明文海》卷四百三十四游居敬《翰林修撰升庵杨公墓志铭》:“乃七月六日乙亥丑时,先生卒于昆明高峣之寓舍,为嘉靖己未岁也。
距生弘治戊申十一月六日乙丑年七十有二……”此时距离杨慎去世时间不长,应该比较准确。
(三) 著述考杨慎一代雄才,知识渊博,领域广泛。
如果杨慎仕途顺利,也许同他父亲—样,成为“有经济之远略”,“扶危定倾、功在社稷”(《明史·杨廷和传》),“佐理匡救、启沃扶翊”(乔宇《杨文忠三录序》)的一代名臣。
但是,命运偏偏让他走上一条布满荆棘的文化之旅。
杨慎从37岁遭贬逐,至72岁去世,整整35个年头,未得皇帝赦免。
然而,报国无门、备受打击的坎坷遭遇,豪情壮志与黑暗现实的冲突,少数民族异域文化的熏陶,西南边陲奇丽风物的激发,却将他铸造成明代中期文坛上杰出的诗人和学者。
人们大都叹服杨慎著作之巨,如简绍芳《杨升庵年谱》说他:“平生著述四百余种,散逸颇多,学者恨未睹其全。
”李贽《续藏书》卷26《修撰杨公慎传》计杨慎书目共117种。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载杨慎著作88种。
焦竑《升庵外集题识》附录杨慎著作138种。
胡应麟谓:“凡用修所辑诸书几百种。
”(胡应麟《艺林学山》卷八《升庵诗话》)刊刻于万历三十年的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中记载杨慎著作140种:“杨用修著述之富,古今罕俦。
予所见已刻者二十九种、未见已刻者三十九种、闻未刻者尚有七十一种。
”(应该是139种)明代先后有张士佩将杨慎著作之精要者编为《升庵全集》81卷,杨友仁、陈大科等编成《升庵集》81卷,杨金吾编成《升庵遗集》26卷,焦竑编成《升庵外集》100卷。
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杨慎著述45种。
《明史·艺文志》载杨慎著作有54种,《明史》本传谓:“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
”《四库全书》收录杨慎著述42种共332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丹铅录》谓:“平生所叙录不下二百余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丹铅余录》)光绪年间郑宝琛又编成《总纂升庵全集》200卷。
李调元《函海》辑刻杨慎著作45种186卷,并且编《升庵著述总目》200卷。
民国时期,李之鼎《增订丛书举要》收录杨慎著作共160种。
其中重复者15,共145种。
《丛书集成初编》收录杨慎著作80余种。
在云南,有杨崇焕辑、雪鸿印刷厂出版的《升庵遗文录》和1943年大中印刷厂出版的《梅花唱咏百首》。
到了现代,学人依然孜孜不倦地整理杨慎的著作,以使杨慎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298种。
林庆彰汇集各书目所收录及各书所述及者,共得250余种(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台湾学生书局75年)。
其著作的数量确实是惊人的。
对杨慎的各种著述考证最细的,当推王文才的《杨慎学谱》。
该书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共收录数杨慎著作300余种。
由于杨慎在明代辉煌的学术成就,所以也有很多的著作假借杨慎的名气得以发行刊印和流传。
而且由于历史客观原因,杨慎的作品也像古代许多的诗人作家一样,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遗漏甚多,而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杂入了他人的作品。
所以各代学者对杨慎的作品整理与考辨工作确也费力颇多。
明清时期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杨慎的著作进行整理方面,如《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续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都对杨慎的作品进行过系统的整理与甄辨。
基于杨慎的著作整理已经初见眉目,现在的学人基本上都在论述和甄别个别篇章的归属问题。
蓝勇的《〈全蜀艺文志〉的编者是谁?——400多年前的一桩著作权遗案》(《文史杂志》1997,1)一文对《全蜀艺文志》的编者到底是杨慎还是周复俊这一问题,作了合情合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