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

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6 12 05[作者简介]白建忠(1975 ),男,内蒙古察右前旗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生;孙俊杰(1974 ),女,河北衡水市人,衡水学院中文系教师。

2007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M ar .,2007第36卷 第2期Jou r n 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 m alU n i versit y (Ph ilosophy &Social Science)Vo.l 36 No .2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白建忠1,孙俊杰2(1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2 衡水学院中文系,河北衡水053000)[摘 要] 近一百年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杨慎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上。

这一时期杨慎文学研究可以看做是明清时期杨慎文学研究的余绪,虽然有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大都未能摆脱前人的藩篱。

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界对杨慎的研究愈来愈全面。

其中50 70年代杨慎研究相对沉寂,从70年代末开始杨慎研究逐渐得热起来,特别是80年代可以说是杨慎研究的一个高峰期,进入90年代以来杨慎研究方兴未艾。

本文从生平与著述整理、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及理论、古音学与修辞学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杨慎研究加以了评述。

[关键词] 杨慎;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图分类号]I 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7)02 0088 06杨慎生活的时代距我们已有五百余年了,其间对他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在明代就出现过研究杨慎的专著,如陈耀文的 正杨!与胡应麟的 丹铅新录!、 艺林学山!等,但总体而言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札记式的、随笔式的序跋或点评。

在清代以 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给予了杨慎较多的贬抑与否定,致使这种评价在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中几乎成了定论。

与明清时期相比,20世纪杨慎研究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杨慎研究界出现了一些自成系统的著作,如王文才的 杨慎学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和丰家骅的 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其二,20世纪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学人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和研究杨慎,使杨慎获得了在学术史和文学史上本来应有的地位。

一百余年的时间,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

大致而言,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学者们撰写的各种文学史中,因此,这一时期对杨慎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颇为重视。

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界对杨慎的研究愈来愈全面。

在这五十余年中,其中50 70年代杨慎研究相对沉寂。

这一时期探讨杨慎的文章多发表在各种报纸上,如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四川日报!、 云南日报!等。

研究面也相对狭窄,且多属于介绍性的文章,如川博的 明代大文学家杨升庵!( 四川日报!,1961年9月13日)。

从70年代末开始,杨慎研究逐渐热起来,特别是80年代可以说是杨慎研究的一个高峰期,进入90年代以来杨慎研究方兴未艾。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二十余年的时间中研究杨慎的论文有一百五十余篇(包括赏析杨慎诗文的文章在内)。

这一时期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一些高校的硕博生把杨慎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而且写出了内容厚重的论文。

如南京大学雷磊的 杨慎诗学研究!、北京大学高小慧的 杨慎文学思想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林惠美的 杨慎及其词学研究!等博士论文。

本文从生平与著述整理、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及理论、古音学与修辞学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杨慎研究加以评述。

一、生平与著述整理聂索 杨慎和他的∀升庵诗话#!( 昆明师院学∃88∃报!,1979年第4期)一文引起了关于杨慎卒年及其卒地的争论。

如张增祺有关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认为杨慎卒于1568年,卒地在由云南返回四川途中的泸阳。

接着穆药杨慎卒年新证!(昆明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确定杨慎卒于1561年。

80年代末,陆复初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 论杨升庵及其思想!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杨慎卒于1567年。

20世纪末,丰家骅杨慎评传!认为杨慎1562年逝于云南。

按照简绍芳、程封、李调元各撰的杨慎年谱!记载,杨慎1559年逝于云南戍所,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说法。

但当代的几位学者不盲从于旧说,又各自提出了新的看法。

时隔五、六年丰家骅又撰新文杨慎卒年卒地新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以确凿的资料证明杨慎于1559年卒于高峣寓所,使这一久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张锡厚杨慎诗论著述考!(四川师院学报!, 1981年第2、3期连载)对杨慎的升庵诗话!、千里面谭!、空同诗选!、张禺山戊巳吟!、钤山诗选!、草堂诗余!等13种著作的版本及收录诗词的情况做了细致的辨别与考证,并归纳了杨慎选评诗词的原则及观点。

陈廷乐简辑杨升庵著书评选书目!(昆明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整理出杨慎著述、评注、选辑书目四百种,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参考。

沙铭璞与何金文的杨升庵著述现存书目版本考录!(杨升庵研究论文集!,杨升庵博物馆、新都县杨升庵研究会,1984年编印)收录了杨慎所撰、所编、所辑、所选、所评注、所批点约134种书目,并注明了版本及主要馆藏。

丰家骅杨慎现存著述收藏情况!(杨慎评传!)收集了杨慎120种书目,较沙氏与何氏收辑的简略。

何金文还有杨慎选评诗词!(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新都杨升庵研究会、新都杨升庵博物馆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收录了杨慎评点与辑录诗词五十余种书目,包括迄今流传的三十多种与存目或存序跋者二十余种,这是目前收辑杨慎选评诗词目录较为完备的一篇文章。

在20世纪杨慎研究中,王文才是用力较勤的一个。

他的杨慎学谱!在杨慎研究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书对杨慎的年谱、著述以及他人对杨慎的评论作了详细精微的辨析与搜集,另外还附有升庵逸事、遗墨、遗像和交游诗抄。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书中用了较长的篇幅对杨慎著述版本的真伪与主旨进行了考订与阐释,最后确定杨慎传世无疑之著,有220种书目。

此书为今人全面研究杨慎奠定了一块坚石。

20世纪,出版了多种杨慎原著的选注及校勘之书,如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今谚!(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王幼安校点的词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杨升庵夫妇散曲三种!(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年版)、王文才杨慎诗选!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与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王仲镛、王大厚绝句衍义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王仲镛升庵诗话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张祖涌杨升庵诗百首!(新都杨升庵博物馆、杨升庵研究会,1988年编印)、金毅杨升庵夫妇散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杨文生升庵诗话校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

王文才、张锡厚还辑有升庵著述序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比较全面地收录了杨慎本人及他人为其著述所作的序或跋。

张朝范在王文才杨慎词曲集!的书评中说,由王氏校辑的升庵长短句!是建国以来首次校点整理的杨慎词集,收词317首,搜罗虽不齐备,但已超过前人。

同时,张氏就王氏校点升庵长短句!中的失误及遗漏之处做了修正与补充[1]139 144。

20世纪,在杨慎文献整理方面值得大书特书的有两件事。

一是二、三十年代由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与丛书集成初编!收录了杨慎的诸多著作,如升庵全集!、词品!、升庵经说!、丹铅杂录!、哲匠金桴!、艺林伐山!、转注古音略!、古音略例!、古今风谣!等,该丛书以小册印行,便于查阅携带。

二是由王文才、万光治主编的四百五十余万字的皇皇巨著杨升庵丛书!(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也于本世纪初出版,含杨慎著作45种,为今人及后人研究杨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另外,杨慎研究的论文集也有几种,如杨升庵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18篇,贾顺先、林庆彰杨慎研究资料汇编!(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年版)收录论文39篇,还有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收录论文35篇。

二、哲学思想80年代初,陆复初发表了一篇题为杨慎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光明日报!,1980年6月26日)的文章,才逐渐引起了学人对杨慎哲学思想的关注。

陆复初还出版了研究杨慎哲学思想的专著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 论杨升庵及其思想!。

∃89∃其他论文尚有张义德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陈德述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葛荣晋杨慎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贾顺先、方陆独具新风的思想家 杨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贾顺先杨慎的%求实&哲学!(孔子研究!, 1988年第4期)、张祖涌论杨升庵哲学思想!(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丰家骅杨慎的哲学思想!(杨慎评传!)等。

综观以上论著,可以把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以上所列论著都认为杨慎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的。

有的论著还认为杨慎的哲学思想还含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陈文、张文(指张祖涌)、丰文、陆著等。

有的文章还认为杨慎的唯物主义水平有不高的一面,如张文(指张义德)、丰文。

第二,在认识论上杨慎主张%闻不若见&与%知不若行&,提倡%躬身阅之&。

但有的文章如陈文也指出了杨慎认识论上的矛盾性,即杨慎从另外的角度又肯定了%不出户,知天下&,而张祖涌认为这是杨慎重视间接经验的表现。

第三,杨慎有力地批判了程朱%道学&与陆王%心学&,反对宋明理学虚谈性理,学而无用,而提倡考据与实学,这直接开启了清代的考据学风。

也有人认为杨慎对宋明理学既批判又继承,如贾顺先、戴大禄主编的四川思想家!(巴蜀书社,1988年版)。

第四,杨慎不仅承认人有共同的本性和情欲,而且还主张性与情不可分离,应该%以性统情&。

90年代以后,杨慎的哲学思想就很少被人重视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杨慎的哲学思想没有系统性,分散在他的各种著述中。

而且以上的论著几乎涵盖了杨慎哲学思想的全部,因此,若想进一步拓宽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领域,还有待于学人继续发掘新的材料。

另外,若对杨慎的哲学思想再做出新的阐释,就得变换角度,如陆居渊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学术界!,2002年第1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文从杨慎对六经等经典著作诠释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他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论述了他对六经等经典著作的态度。

三、文学创作及理论首先看杨慎的诗文及其理论。

钱基博称杨慎的文%博奥奇丽,推本秦汉,与何景明、李梦阳略同,而不为何、李之僻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