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3-02-06T16:06:49.467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2年9月供稿作者:李琳[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出台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创造了条件,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李琳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出台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创造了条件,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转换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也是如此。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策略课堂优化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国家重视,社会关注,学生期待,但收效甚微。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线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段。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就能保证课堂的实效。

因此,精简课堂,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将教材中时代性、科学性、纵横交错的结构性、丰富的人文性以及“三维”目标深入浅出地挖掘出来。

如果教师不打破陈规,不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而错误地认为:教师是教书,学生是读书,教师只教课本知识,而学生也只有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就无法突破陈规达到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因此,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

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一步巩固、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不离开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因而创设一个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情境显得尤其重要。

学生只有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迸发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一些活泼、生动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可运用风趣幽默、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泼,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再次,思想品德课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得好,学生容易去体验和感悟、并产生共鸣。

由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为此,教师就要适当扩充教学内容,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等新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以开阔视野,激发学生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学生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首先,要教会学生“听”。

所谓“听”,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

要在听中想,以想促听,并作必要的记忆。

其次,要教会学生“看”。

要认真地看教材,看板书,还要仔细观察教师的直观教学手段。

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看书;一节课的重、难点鲜明地出现在板书中,学生可一目了然。

因此,在培养学生“说”时,教师要先耐心听,有时帮助他们组织语言,有时要及时给予启发,随着学生语言的不断积累,教师对学生要求不断提高,要使学生不但能独立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路,而且能把看、听、想、说建立起的表象,通过语言内化为一种能力。

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已发展的一定的程度,对教师的说法和书中的见解,常常提出疑问和不同看法,虽然有时显得片面和主观,教师也要给予鼓励,甚至巧妙地引进竞争机制,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良好教态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如果教师总是一本正经,摆着一副居高临下的姿势,板着一张脸走进课堂,那势必使学生产生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

如果教师讲课表情生硬,语言乏味,这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提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对学生抱有成见,在课堂上借故挖苦、奚落学生,甚而体罚学生,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厌恶感,进而发展到厌恶教师所教的这门课,形成逆反心理。

当学生逆反心理发展到极端时,就要出现抵触、对抗情绪,导致学生的“厌学”。

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真情换取信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在上课时就十分注意做到这一点,即使再累再疲,可一走进课堂就充满激情,讲课中注意做到情真意切,以情动人,以声引人,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为楷模来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五、结合时事实例,理论联系实际
时事实例就发生在当前,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学生对此肯定不陌生。

它增强了教材内容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对于政治教师而言,在备课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时事热点问题与教材基本知识紧密结合,力求把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教材内容。

比如在《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题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糖高宗”、“蒜你狠”、“豆你玩”、“向钱葱”等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提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知识点。

又如在《政治生活》中结合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理解“政府的职能”;结合总理的两会答记者问,导出“政府的性质和宗旨”;结合刘志军案件和审计署对京沪高铁的审计,懂得政府的权力为什么必须受监督,同时通过设问导出如何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等等。

时事实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教师做有心人,一定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忱,提高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总之,要优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的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探索、多研究,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转换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摆脱“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陈旧观念,优化课堂教学,为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夯实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