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化高中政治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高中政治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高中政治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发表时间:2013-06-28T10:26:56.327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5月总第118期供稿作者:陈新营王国喜[导读] 教育心理学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促使动机产生的重要因素就是需要。

陈新营王国喜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262500
思想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

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成为探索思维的主人,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有效措施,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下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观念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分析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活动组织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必须大胆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政治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高中政治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教师讲课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

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探索性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开发探索思维。

探索性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能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

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

因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也可以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

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了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

四、利用学科整合多方面优势的培养促进教学
发展的社会需要发展式的人才。

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整合,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色,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关注对一个知识点的解析和诠释,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全面拓展个人各方面的学识修养,同时要把学生视为接受完整教育的个体,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从不喜欢政治课到很喜欢政治课,同时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当然,利用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多汲取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达到教学目的。

五、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上的内容,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引发不同观点或引发更深次思考的话题。

在开展话题时,常用的方法是讨论、启发、引导;形式可以是同桌、小组讨论,男女生轮流发言等。

课堂活起来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教师在上政治课时,要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教师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

在语气上,要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

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出来。

六、注重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心理学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促使动机产生的重要因素就是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使他们觉得所学的知识不是空洞的,而是切切实实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

要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准、更深、更透、更远,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样看来,确实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同时也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