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书上课内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锦集初一上学期:5 《童趣》沈复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它们,脖颈也因为这个僵硬了。
我有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块突出部分当成丘陵,把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遐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观察它,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了。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地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他赶到别的院子去。
10 《〈论语〉十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市场的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学而》)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为政》)”孔子说:“由,交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为政》)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里仁》)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述而》)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泰伯》)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子罕》)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卫灵公》)15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观沧海曹操东征乌桓,登临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海水水波动荡,山岛高高地挺立。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势很旺盛。
萧瑟的秋风,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
日月的运行,好像出现在这大海里;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出没在这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歌来表达我的心情和志向。
次北固山下王湾旅途在青山外,行舟在绿水之中。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登上孤山寺北面贾公亭西侧的山,湖水才同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从几个地方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哪家新来的燕子飞来湖边衔春泥。
色彩缤纷的花慢慢地想要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浅浅的绿草刚刚能够遮住马蹄。
而我最为喜爱的是西湖的东边,总觉得观赏不够,那便是绿色杨树阴下的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黄昏的乌鸦,小桥流水农家,荒凉的古道刮着秋天的西风,我骑着一匹瘦马。
夕阳从西方落下,断肠人在天涯。
20 《山市》蒲松龄原文: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翻译:奂山的山中蜃景,是淄川县八景之一,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到一次。
孙禹年公子在楼上与朋友饮酒,忽然看见山头有孤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云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忽然感到很惊奇,心想近处并没有寺院。
不久,高高低低的城墙绵延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其中有的像楼,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巷,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数量有亿万个。
忽然间刮起了大风,烟尘弥漫无边无际,城市就隐隐约约的了。
不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一切都没有了,只有一座高楼,直达云霄和天河。
这座楼每层有五间,窗户都大开;每排有五点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天。
一层层地指点记数,楼层越高,则越不清晰。
数到第八层,才成了星星点点的碎片。
再往上,就昏暗得看不分明,分不出它的层次来了。
楼上的人们来往匆匆,有的靠着,有的站着,形态不一。
过了一会儿,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有变成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又变成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25 《〈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咏雪一个寒冷的冬天,谢太傅召开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很急,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的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谢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
谢道韫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到。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的爸爸在吗?”陈元方回答说:“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你跟我的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你中午也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初一下学期:5 《伤仲永》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纸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之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着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他,已经十二三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