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学案

12.1 运动的描述要点梳理一、知道机械运动与参照物.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描述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二.能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要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注意以下两点:①首先要确定所选的参照物。

②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就是运动;物体的位置没变,就是静止。

2.所选参照物不同,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结论就会不同,所以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趣味资料究竟是运动还是静止?当你坐在教室里专心听课时,你会认为自己是静止的。

但是,你可曾想到过,你所在的教室和地球一起,正在太空里遨游。

地球在自转,24小时自转一周。

因为地球赤道的全长为40076千米,所以当你坐在赤道附近的教室里专心听课时,你正以的速度飞驰着。

这个速度超过了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以这样的速度运动,每天可行4万千米。

这就是诗句中“坐地日行八万里”所指的意思。

地球还绕太阳公转。

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的公转速度等于30千米/秒,这个速度比地球自转的速度大得多。

坐在教室里的你,除了随地球自转和公转外,还参与太阳系绕银河中心的运动。

我们知道银河系的形状好像一个铁饼,中间的厚度为2~3万光年,直径约10万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等于光在1年里传播的距离),太阳系离银河系中心约2.3万光年,整个太阳系以30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这个速度是地球公转速度的10倍。

银河系也不是静止不动的。

由此可见,当你坐在教室里专心听课时,如果有人问你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正确的回答是: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和银河系中心是运动的。

轻松演练1.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发生,一切物体都在做。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如果被判断物体相对于所选参照物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则是的;果被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位置变化,则是的。

2.2012年6月18日,载着景海鹏、刘旺、刘洋三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在对接的过程中,相对于天宫一号来说,神九运动的速度很 (“快”或“慢”);对接成功后,以 为参照物,神九是的静止的,而以地面为参照物,神九是 的。

3.2010年2月16日,在第21届冬奥会上,花样滑冰运动员申雪、赵宏博为中国队夺得了第一枚金牌。

图12-1是赵宏博托着申雪在冰面上滑行时的情景。

以冰面为参照物,申雪是 的;而以 为参照物,申雪几乎是静止的。

4.观察图12-2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 .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 .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D .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5.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12-3所示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孩子们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B .不论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C .司机说乘客没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D .图画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运动与否的6.在行驶的火车中有一位乘客,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 .路旁的电线杆B .火车的车厢C .迎面驶来的火车D .火车路上的铁轨7.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 .风和水B .船和地面C .山和船D .风和地面8.某人坐在快速航行的船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 .河岸B . 船C .河水D .岸边的树9.在电视剧《西游记》里,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这通常是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起摄人镜头。

放映时,观众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

这里所选的参照物主要是( )A .“孙悟空”B .平台C .飘动的白云D .烟雾10.一个人骑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以这辆车为参照物,此人( )A.向北运动 B .向东运动 C .向南运动 D .向西运动图12-1图12-2 图12-312.2 运动的快慢 要点梳理一、速度的物理意义、公式、单位。

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 。

2.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ts v (s= t= )。

4.单位:1m/s=3.6km/h ,1km/h= m/s 。

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 ,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三、平均速度: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改变,根据速度公式算出的速度是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趣味资料顺手抓住一颗子弹根据报载,在帝国主义之间的第一次大战的时候,一个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寻常的事件。

这个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在游动着。

飞行员以为这是一只什么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

现在请你想一想这位飞行员的惊诧吧,他发现他抓到的是……一颗德国子弹!你知道敏豪生伯爵的故事吗?据说他曾经用两只手捉住了正在飞的炮弹,法国飞行员的这个遭遇跟这个故事简直太相像了。

然而在法国飞行员的这个遭遇里,却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这是因为,一颗子弹并不是始终用800~900米每秒的初速度飞行的。

由于空气的阻力,这个速度逐渐减低下来,而在它的路程终点(跌落前)的速度却只有40米每秒。

这个速度是普通飞机也可以达到的。

因此,很可能碰到这种情形:飞机跟子弹的方向和速度相同。

那么,这颗子弹对于飞行员来说,它就相当于静止不动的,或者只是略略有些移动。

那么,把它抓住自然没有丝毫困难了──特别是当飞行员戴着手套的时候,因为穿过空气的子弹跟空气摩擦会产生近100摄氏度的高温。

轻松演练1.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速度等于物体 内通过的 ,用公式表示为 ,其变形公式有 和 。

72km/h= m/s ,1.5m/s= km/h 。

2.长200m 的火车以43.2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在京九线上,当它穿越1000m 长的隧道时,所需的时间是 。

3.人急行的速度约2m/s ,人急行横过6m 宽的马路所需时间大约是 s ;汽车的行驶速度如果是10m/s ,人至少要在距行驶过来的汽车 m 处开始穿越马路。

4.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经过的路线是 的、快慢 的运动。

在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是利用物体通过的 与所需的 来计算。

5.如图12-4所示,是前往三穗的高速公路途中出现的标志。

其中“三穗15km ”的意思是 ,“100”的意思是 。

6.汽车司机座位前,安装着速度计,它可以指出汽车的行驶速度。

如果速度计的指针如图12-5所示,汽车用这个速度行驶30min 通过的路程是( )A .2100kmB .35kmC .70kmD .32.5km7.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υt ,在图12-6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 和时间t 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A .υ甲>υ乙B .υ甲<υ乙C .υ甲=υ乙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8.火车的速度为 72km/h ,汽车的速度为18m/s ,则( )A .火车的速度大B .汽车的速度大C .两者的速度一样大D .无法确定9.小明家离学校600m 远,他步行到学校要花10min ,那么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 )A .60m /sB .6m /sC .1m /sD .1m /min10.一辆摩托车作直线运动,1s 内走10m ,2s 内走20m ,3s 内走30m……,则此车的运动是( )A .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 .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 .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D .都不正确11.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

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 /s 的速度行驶500s ,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 /s 的速度行驶100s 。

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图12-5 100 三 穗 15km 图12-4 t/ss/m 甲 乙 12-612.3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要点梳理一.了解国际单位制,知道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国际单位制:国际计量组织制定的、国际统一的单位。

2.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eter),除此之外,长度的单位还有光年、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光年=9.4608×1015m;1km=103m;1dm=10-1m;1cm=10-2m;1μm=10-6m;1nm=10-9m。

二.正确使用刻度尺1.看:看清量程、“0”刻度线和分度值。

2.放:刻度尺贴近被测长度。

3.读: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位。

4.记:数字和单位。

三.时间的单位、时间的测量1.时间(time)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1h=60min=3600s。

2.测量时间的工具:生活中常用各种钟表,体育场和实验室用停表。

四.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误差是由于受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而产生的,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造成的,可避免且应该避免。

趣味资料爱迪生巧难阿普顿发明家爱迪生曾经有个助手。

名叫阿普顿,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自以为了不起,甚至觉得比爱迪生还强很多,但事实教育了他。

有一次,爱迪生拿了一个有孔的废灯泡,问阿普顿灯泡的容积是多少。

阿普顿拿着这个梨形灯泡打量了一番,心想,虽然这个问题计算起来非常复杂,但是凭着自己的数学本领,多用些时间,还是可以求出来的。

于是阿普顿拿起皮尺这么测,那么量;接着就用钢笔这么画,那么算,弄得满头大汗。

过了好半天,爱迪生问:“求出来了吗?”“办法有了,已经算了一半。

”阿普顿自信地回答。

爱迪生走过来一看,在阿普顿面前放着许多草稿纸,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等式。

爱迪生看了微笑着说:“何必这么复杂呢?你用这个办法吧!”说着他用水装满了灯泡,然后交给阿普顿悦:“去,把灯泡里的水倒到量筒里量量。

”这时阿普顿恍然大悟,羞得满面通红,不得不佩服爱迪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才能。

轻松演练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符号是 ,时间单位还有 、 等;长度的单位是 ,符号是 ,长度单位还有 、 、 等,测量的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

2.单位换算:36mm= dm ,900s= min= h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