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汤显祖)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汤显祖)

第7章汤显祖
7.1 复习笔记
一、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1.汤显祖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2.人生的“至情”论
(1)“至情”论的思想来源
“至情”论主要源于泰州学派,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

业师罗汝芳、亦师亦友的达观和尚、素所服膺的李卓吾先生,在汤显祖思想与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矗立起三座丰碑。

而仙风道骨的隐居传统、寻幽爱静的家庭祖训,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汤显祖的人生选择。

(2)“至情”论的表现
①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

而且“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各有其秉性和追求。

②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所说的那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了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③从传播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人们最终在“至情”的感召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完整
地展示了汤显祖的“至情”论。

二、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1.《牡丹亭》的题材渊源
与《牡丹亭》最为接近的蓝本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汤显祖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提升到新的高度。

《牡丹亭》不仅写了外在事件的矛盾扭结,更写活了人物形象,描摹出主要人物不断发展着的性格,并使得隐性而内在的戏剧冲突渐次升级。

2.人物性格冲突
杜丽娘与小丫头春香、青年书生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

(1)杜丽娘性格的三度发展
①第一度发展:杜丽娘由唯唯诺诺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

②第二度发展:杜丽娘面对阎罗王时敢于据理力争,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的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成婚。

③第三度发展:杜丽娘在对历经劫难、终得团圆之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2)春香
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人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3)柳梦梅
书生柳梦梅的性格基调是痴情、钟情与纯情。

拾到美女像便想入非非,就着图像叫唤出真身来,此谓之痴情;此前在梦中便与素昧平生的杜丽娘结合,此谓之钟情;旅居过程中又与女鬼幽会,使之起死回生后又对她忠心不二,此谓之纯情。

《牡丹亭》所谱写的这首至真、
至纯、至美的爱情颂歌,是中国戏剧史上令人心醉、心悸乃至心折的经典曲目。

(4)杜宝、陈最良
构成本剧内在冲突的反方阵营,主要有南安太守杜宝和老塾师陈最良两人。

杜宝主要代表顽固的封建统治阶级,陈最良则代表着陈腐迂阔的封建教化系统。

他们都对杜丽娘惊世骇俗的举动不能理解,不肯承认。

3.浪漫主义风格
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体现出《牡丹亭》较为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多重艺术魅力。

《牡丹亭》中的天上地下、虚实正奇达到了一种从心所欲的境界。

(1)尽管汤显祖可以使人物故事虚到极点,但有时却又落脚到真切之处。

先虚后实、虚实结合乃至虚则虚之、实则实之的写法,正好将理想与现实融会贯通起来,提醒人们去做现实中的浪漫主义者和理想中的现实主义者。

(2)以一系列抒情场次表现主人公强烈的追求,使其主观精神外化,并在此基础上令戏剧冲突持续升级,这正是《牡丹亭》的神韵与魅力之所在。

从《惊梦》《寻梦》到《写真》《闹殇》,都是杜丽娘的情感抒发得至为强烈、命运呈现得至为酸楚的重点抒情场次。

最使人感慨的是《惊梦》这场戏,它作为古典戏曲中最令人感佩、发人深思的儿女风情戏,整体浸润着浪漫主义的感伤之美、追求之美、情爱之美和理想之美。

(3)《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

各种审美意趣调配成内在统一的有机体。

《诀谒》《闹殇》《魂游》等出戏,都极其悲凉凄婉。

而《闺塾》等出戏则极富喜剧色彩。

这种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精神的具体呈现。

4.文化警世意义
诞生于16世纪末的《牡丹亭》,有其特殊的文化警世意义。

(1)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心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

(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

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3)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牡丹亭》以一种唯美至极的戏剧样式,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新战场。

5.艺术成就
(1)全剧充满着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作者采用梦境、魂游、人鬼相恋、还魂复生等超现实的幻想情节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在人物塑造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提示人物性格。

情节的变化促进人物性格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发展又推进情节的发展。

在性格与情节的互相推进中,逐步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

二是细腻的心理刻画。

(3)曲词典雅清丽,具有抒情诗的韵味。

6.评价
(1)《牡丹亭》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

特别是后半部戏在总体上还是遵理复礼的篇章,作者并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

他的个性解放思路尚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藩篱,而只是对其中特别戕杀人性、极其违背常情的地方进行了理想化的艺术处理。

(2)汤显祖是封建时代中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牡丹
亭》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丽娘已经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名师点拨】《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关于它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人物塑造及其对当时、后世的影响等问题,一直都是考研试题中的热点问题。

另外,在性格及行成原因等方面,将《牡丹亭》中的主要人物与其他名著塑造的经典人物作对比(如与《西厢记》的崔莺莺对比),这类问题也逐渐进入考研的命题范围之内。

三、“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戏
1.《紫钗记》
汤显祖创作的第一本完整的传奇是《紫钗记》。

但严格来讲,他的处女作应该是《紫箫记》。

后来汤显祖将《紫箫记》删削润色,易名为《紫钗记》。

该剧主要以唐传奇《霍小玉传》为本事,也借鉴了《大宋宣和遗事》中的部分情节。

汤显祖通过一位幻想中的壮士,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度失望,殷切地呼唤着社会的良知。

从结构上看,《紫钗记》有散漫拖沓的倾向,像《折柳阳关》之类较为抒情的场面,显得太少而缺乏规模。

唱词与说白没有完全摆脱骈俪辞章的痕迹,本色晓畅的戏曲味道不够醇厚。

2.《南柯记》
《南柯记》共44出,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

此剧既叙官场倾轧、君心难测,亦状情痴转空,佛法有缘。

清初孔尚任写《桃花扇》,结局时让张瑶星大师斩断侯朝宗和李香君的情缘,正是从汤剧中受到的启发。

3.《邯郸记》
《邯郸记》是“临川四梦”中艺术成就仅次于《牡丹亭》的剧作,本事源于唐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表现了对明代官场社会的深刻鞭挞和总体否定。

《邯郸记》与《南柯记》都
是以外结构套内结构的方式展开剧情,但《邯郸记》精巧得多。

该剧以卢生作为中心贯穿起一应剧情,全剧描摹了官场之上无好人的整幅朝廷群丑图,塑造了卢生这个在封建社会的官场黑幕中非常典型的艺术形象,而本剧中真正可爱的人物,却是那些虽寥寥数笔但却可钦可敬的下层人民。

4.“临川四梦”之比较
(1)从题材内容上看
《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儿女风情戏主要以单向型或双向型的爱情中人为描摹对象,其中女性占主体地位,男子则相对处于从属地位;而在政治戏中,男子则占主要和绝对的位置。

(2)从审美倾向上看
风情戏的主要基点是对人物发自内心的肯定,充满热情的赞颂。

而政治戏的基点则在于对主要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否定。

风情戏中的儿女情往往是真善美的体现,政治戏中的官僚行径则无一不是假恶丑的典型。

前者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肯定与期望,后者则表现了对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

(3)从哲学主张和理想皈依上看
汤显祖的风情戏时刻高举真情、至情的旗帜,而政治戏则反映出矫情、无情的可憎可恶。

风情戏不仅在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出充沛的理想,而且这种理想和最后权威的裁决是一致的。

政治戏中的官僚社会整体腐败不洁,汤显祖便在很大程度上把仙佛两家的出世理想与终极权威联系了起来,同时,他也看出了时代的衰微和仙佛的虚幻。

(4)从曲词风格上看,汤显祖的风情戏妙在艳丽多姿,政治戏则显得尖锐深刻。

【名师点拨】随着“对比”这一类题型的盛行,对比的范围早已不再局限于不同作家之间、不同作品之间。

所以,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问题,也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