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共包含二个子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第一课时:二氧化碳性质,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材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用途。

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对于煤气中毒事件时有耳闻,但煤气中毒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未必所知。

所以,基于上述考虑,本课时的教学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实施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学会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一氧化碳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强安全意识。

(2)通过演示实验“一氧化碳的燃烧”和分组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逐步建立起利用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的学习理念。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探究,懂得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关注社会环保问题
(2)通过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初步形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2、教师演示实验用具:盛有CO的锥形瓶、分液漏斗、普通导管、尖嘴导管、烧杯、双孔橡皮塞、水
3、分组实验用具:盛有CO的锥形瓶、铜丝、橡皮塞,澄清石灰水、酒精灯、火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