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对头痛的分类及治疗方剂.doc

中医对头痛的分类及治疗方剂.doc

中医对头痛的分类及治疗方剂(一)风寒头痛此种头痛最常见。

系由感受风寒之邪所致,起病较急,头痛为重,以前额及太阳区为主,常牵连颈项部拘紧感,遇风寒时头痛即刻加重,由于风寒束表毛窍闭塞,而头痛无汗,影响肺气宣降可伴有咳嗽、喷嚏、鼻塞或流清涕等。

重者伴有发烧、全身酸痛。

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治则:散风止痛方剂: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 10 克,荆芥 10 克,薄荷 6 克,羌活 10 克,细辛 3 克,白芷 10 克,防风 10 克,甘草 6 克。

(二)风热头痛临床表现:起病急、头痛重,伴有头沉和灼热感 ,常有发烧、头中觉热、喜凉风,热重时口渴咽干痛、小便赤黄、大便秘结、鼻流浊涕或有牙痛等。

舌苔黄,脉浮数。

治则:祛风清热方剂:桑菊饮加减桑叶 10 克,菊花 10 克,桔梗 10 克,连翘 10 克,杏仁 10 克,甘草 6 克,薄荷 6 克,芦根 10 克(三)风湿头痛临床表现:头重如裹、头痛头胀而有紧缚感,伴四肢沉重、胸胁满闷、全身困倦酸痛或有恶心呕吐。

舌苔白腻,脉滑。

治则:祛湿化湿止痛方剂:羌活胜风湿加减羌活 10 克,独活 10 克,川芎 10 克,蔓荆子 10 克,甘草 6 克,藁本 10 克,防风 10 克。

(四)肝阳头痛本型头痛多有高血压病史。

为搏动样跳痛,伴有头晕耳鸣、目眩而涩、颈项拘紧感、性急易怒、面红口苦咽干等。

舌质红,脉弦。

治则:以平肝阳为主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淮牛膝 10 克,生龙骨 10 克,白芍 10 克,天冬 10 克,生麦芽10 克,生牡蛎 10 克,赭石 10 克,玄参 10 克,川楝子 10 克,青蒿 10 克,甘草 6 克。

(五)痰浊挟风头痛临床表现:头痛较重,伴有目眩、胸闷、恶心呕吐、咳嗽多痰。

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健脾化痰、兼以除风方剂:四君子汤加减党参 10 克,白术 10 克,茯苓10 克,甘草 6 克,半夏 10 克,防风 10 克。

(六)血瘀头痛此种头痛多有外伤史。

其特点是头痛较剧烈、经常发作、治疗比较困难。

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心悸气短、失眠、记忆减退等。

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沉细或涩。

治则:活血化瘀方剂: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 10 克,川芎 10 克,桃仁 10 克,红花 10 克,麝香 0 5 克,老葱 3 根,生姜 6 克,大枣 5 枚,黄酒 30 克。

(七)气血不足头痛临床表现:头部隐隐作痛、记忆减退、伴有头晕心悸、气短、四肢无力、劳动时加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无华。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补益气血方剂:八珍汤加减党参 10 克,白术 10 克,云苓 10 克,甘草 6 克,当归 10 克,川芎 10 克,白芍 10 克,熟地 10 克。

(八)肾阳虚头痛临床表现:头痛头晕、健忘、腰腿酸痛、四肢发冷、小便频数,重者伴有阳痿等。

舌质淡白,脉沉迟无力,尤以尺脉为甚。

治则:补益肾阳方剂: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 10 克,山药 10 克,山萸肉10 克,茯苓 10 克,泽泻10 克,丹皮 10 克,桂枝 6 克,制附子 3 克。

(九)肾阴虚头痛临床表现:头痛较轻、伴有头晕耳鸣、目眩、记忆减退以及腰酸遗精、多梦失眠、心悸气短等,重者有盗汗、低烧。

舌质红,脉细数。

治则:补益肾阴方剂: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 10 克,云苓 10 克,丹皮 10 克,山药 10 克,山萸芋肉10 克,泽泻 10 克。

(十)火热头痛此种头痛多为阳明经证,气分热邪炽盛所致,如乙型脑炎等有较剧烈的头痛,伴有呕吐及高热、大汗出、口渴喜冷饮、心烦神躁、面红、小便短赤等。

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治则:清热泻火方剂:白虎汤加减石膏 30 克,知母 10 克,粳米 10 克,甘草 6 克,生地 10 克,麦冬 10 克。

中医学对头痛的治疗(一)少阳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时作,痛在两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欲呕,咽干目眩。

脉弦,舌苔黄白相兼,舌质淡舌尖红。

治则:和解表里方剂:小柴胡汤加减柴胡 15 克,姜半夏 15 克,黄芩 15 克,生姜 3 片,大枣 5 枚,甘草 10 克,白芷 15 克,川芎 15 克,人参 10 克。

(二)头痛型癫痫临床表现:头痛突发,短时即止,有明显诱发因素,痛在前额及颞部,疼痛性质为跳痛、刺痛或劈裂样痛。

治则:豁痰熄风,通窍止痛方剂:半夏 100 克,胆南星50 克,蜈蚣10 条,细辛 25 克,天麻50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服0.5 克,日服 3 次。

(三)副鼻窦炎性头痛临床表现:头部钝痛,疼痛部位多在前额两颧内侧,如以上颌窦炎为主还可出现牙痛,头痛出现以后,首先有持续加重的特点。

如上额窦引起的炎症,即头痛较重,晨起痛发,中午较重,傍晚渐轻。

治则:清热解毒,通窍熄风方剂: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 15 克,黄芩 15 克,栀子 15 克,大黄 15 克,土鳖虫 50 克,地丁 40 克,辛夷 15 克,白芷 15 克,薄荷 10 克,防风 15 克,荆芥 15 克,菊花 20 克。

上方水煎温服,以大便泄下为度,不泄可再服。

(四)经期头痛:主要发生于青年妇女,行经前 1~ 2 天或行经期出现头痛或偏头痛。

临床表现:头部疼痛或偏头痛,常伴有胸闷气短,两胁胀痛,烦躁不安,少寐多梦,脉弦,舌质淡少苔。

治则:疏肝解郁,活血调经方剂:逍遥散加减柴胡 15 克,当归 20 克,赤芍 10 克,茯苓 15 克,白术 15 克,川芎 20 克,香附 20 克,白芷 15 克,元胡 20 克。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是头颅部血管神经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头痛。

临床以一侧阵发性剧烈头痛,伴视物模糊、恶心呕吐为特征。

诊治时分为偏头痛性和非偏头痛性两种。

典型的偏头痛以女性多见,约 60% ~80% 患者有遗传史,多于青春期发病。

中医辨证分型认为风邪入脑型头痛者,头一侧痛甚,或左或右,呈跳痛、掣痛,经年不愈,每因冒风受寒或情绪不畅而诱发 ;舌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拟疏风活血止痛,方用川芎茶调散,其中川芎 30 克,细辛 3 克,白芷 12 克,防风 12 克,荆芥 12 克,羌活 10 克,薄荷 5 克,全蝎 6 克,僵蚕 6 克。

瘀阻脑络型头痛多在一侧,头痛时作时止,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或剧痛似裂,或青筋现露,本型多见于壮年妇女,经行滞涩量少,且挟瘀块,或经行头痛加重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细涩。

治拟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其中川芎 30 克,桃仁 15 克,红花 15 克,赤芍 15 克,柴胡10 克,牛膝 15 克,生地 15 克,桔梗 3 克,当归 20 克,枳壳 6 克,甘草 3 克。

肝经风火型头痛多在一侧胀痛,额部尤甚,太阳穴筋脉隆起跳痛,甚则全头胀痛欲裂,或因火邪上冲则头痛,常因精神紧张而诱发,面红目赤,畏光羞明,烦躁易怒,恶心呕吐,口苦口干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以清肝熄风,方用胆菊饮,其中龙胆草 15 克,菊花 12 克,天麻 12 克,川芎 20 克,白芷12 克,夏枯草 30 克,钩藤 30 克,地龙 12 克,全蝎 10 克,栀子 12 克,丹皮 12 克,珍珠母 30 克。

肝阳上亢型头痛偏侧头部胀痛而眩,或全头闷痛,郁怒加重,心烦急躁,失眠多梦,面部烘热,耳鸣耳聋;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以平肝潜阳,滋水涵木,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天麻 12 克,钩藤 30 克,石决明 30 克,生熟地各 15 克,茯神 12 克,夜交藤 20 克。

痰浊上蒙型头痛为偏侧头痛,头重而昏蒙,恶心呕吐,胸脘满闷,纳呆食少 ;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以化痰降逆,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牵正散化裁,其中半夏 20 克,白术 12 克,茯苓 30 克,陈皮 12 克,天麻 12 克,白附子 12 克,白僵蚕10 克,全蝎 5 克,地龙 10 克,炙牙皂 5 克,蔓荆子 10 克。

精血不足型头痛头脑空痛或隐痛,痛势绵绵,遇劳则剧,伴头晕耳鸣,心悸易惊,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以填精益髓,补气益血,方用大补元煎合四物汤化裁,其中熟地30 克,山茱萸15 克,山药15 克,枸杞15 克,杜仲12 克,当归15 克,白芍20 克,川芎15 克,红参 5 克,黄芪 30 克。

牙齿及牙周疾病引起的头痛的治疗牙齿及牙周疾病所产生的疼痛也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头痛。

伴口臭、牙龈红肿疼痛、可有脓性分泌物与出血、便秘、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洪大或滑数 ,证属胃经实火型,治拟清热泻火,折冲止痛,方用清胃散加味,其中黄连 6 克,生地 15 克,当归 10 克,丹皮 10 克,升麻 6 克,六月雪 15 克,蒲公英24 克,紫花地丁15 克。

阴虚火旺型为头痛目眩、口干潮热、牙齿松动、咀嚼无力、牙龈红肿溢脓、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拟益肾清胃 ,壮水止痛,药用生地 20 克,知母10 克,麦冬 12 克,牛膝 12 克,生石膏 30 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 12 克,茯苓 15 克,蔷薇花瓣 10 克,生甘草6克。

枕大神经痛引起的头痛的治疗枕大神经痛引起的头痛多在后枕部及颈部有发作性的剧烈疼痛,即使发作间歇也有钝痛存在,多有颈椎病史,不少患者还伴有颈部声响、头晕、恶心、耳鸣、听力减退、手发麻、或感觉障碍及肌肉萎缩等症状。

中医辨证论治当通络止痛,药物为桃仁 10 克,川断 12 克,丹参克,菊花 10 克,元胡 10 克。

:三七 3 克,红花10 克,20 克,川芎10 克,葛根 30低血压引起头痛的治疗低血压多见于青年女性,收缩压经常在 80 ~ 90mmHg 以下,头痛隐隐,常伴头晕眼花,耳鸣目眩,腰酸背楚,全身乏力,轻度浮肿,心悸气短,舌质多淡白,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中医辨证为虚证多见,治当健脾补气 ,壮肾养血,方用:枳壳 15 克,炙黄芪 30 克,附片 10 克,当归 10 克,红参 3 克,红枣 30 克,白术 12 克,桂枝 6 克,沙参 24 克,枸杞子 12 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