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教材《醉翁亭记》ppt1

部编版教材《醉翁亭记》ppt1


1.课下注释字词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______________
(2)峰回.路转
回:__茂__盛_的_样_子_______ 曲折、回环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__居__高_面_下______
(4)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意__趣_,_情_趣_______ 昏暗
(5)云归而岩穴暝. (6)野芳.发而幽香
转:_环_绕______ 转弯
作:_造_,__建______
(4)名.之者谁
名:_取_名__,_命_名________ 就
(5)饮少辄.醉
辄:_领_会____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_寄_托______
寓:________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______________ 散开,消散

4.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 繁盛。 隋唐时 期,许 多波斯 商人以 贩卖香 药为职 业,收 售由西 域经海 上运来 的香药 ;同时 ,许多 朝鲜留 学生来 到中国 ,将中 国的香 文化传 入朝鲜 ,再由 朝鲜传 入日本 。

5.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 物的精 美、程 序的考 究,直 至精神 境界的 提升; 西方自 从香水 出现以 后,人 们慢慢 习惯使 用香水 掩盖体 味,彰 显个性 和品味 ,直至 成为身 份地位 的象征 。
第29篇 醉翁亭记(十年未考) [北宋]
【结构脉络】
【文章主旨】全文以“乐”为线索,通过对醉 翁亭周围秀丽环境的描写和对宴游之乐的叙述, 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作者 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作者 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
【写作特色】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本文采取 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21个 “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 另外,第二、三、四段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 “若夫”到“至于”再到“已而”,展开了一幅幅从 写景到游乐再到归来的画卷。②骈散结合,相映成 趣。文中运用大量骈偶句,音韵和谐。如“临溪而 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出语自 然,浑然天成,给文章增添了韵律之美。
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意_趣_,__情_趣_____ 7.意鸣 略之无而慕不艳能意.通__其__心_意.意___,__想__意法__思________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心灰意.冷___意_志____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乐心山游人乐水.去之之而_乐.__禽,_以_鸟得…__之乐…._为_心也乐__而/不__寓亦_之乐.酒乎也/安__居_乐_乐趣.__业__
暝:__花______ 芳:__茂__盛__
(7)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
(8)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负者:____背_着_东_西__的_人______
(9)伛.偻.提.携. 伛偻:_____弯_腰__曲_背_,__这_里_指_老__人_______
提携:______牵_扶__,_这_里__指_被_牵__扶_的_人_,__即_儿_童__________
(8)云归.而岩穴暝 (9)野芳发.而幽香
归:_聚_拢______ 发:_开断_放绝______
(10)往来而不绝.者 绝:________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判断句)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 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是醉翁亭。

8.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作者将描写、叙事、 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点出了全文的 主旨。
( √)
9.第一段只说太守而不具姓名,成为全篇的一 个悬念,为文章结尾巧设伏√笔。( )
1.景四 至时 若之 春和景.不 景.同 明______日__光__景__色__,___景_致____ 好景.不长____境_况__,_光_景_____
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 打“×”。
1.第一段以“环滁皆山也”领起,将滁州地理
环境一笔勾出,后写西南峰壑之美、琅琊山草 木之秀、泉水潺潺,最后推出主景√ ——醉翁亭。 ()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是全文
的核心命意,表明“乐”是表象,“醉”是根
本。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 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 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 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就是山中 的早写景中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
“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
所以“岩穴暝”,静景中富有动感,具有丰富
的表现力。

()
4.最后一段写了三种“乐”:禽鸟之乐、游人
之乐、太守之乐。太守之乐境界最高,他既知
“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
又能“√自醒”。( )
5.“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 段太守“饮少辄醉”,“颓然”更凸显了作者 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抑郁和苦闷。( )
2.号阴故风自怒号.号曰._醉__翁_吼_也_ ____起_别_号____
射者中,弈者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取_胜____ 3.胜臣 予不 观胜 夫.受 巴恩 陵感 胜.激 状______美经____好得__的住________
引人入胜.____优_美_的__景_物_或__境_界_______ 名.之者谁____取_名_,__命_名_____ 4.名有 又 故患 仙 虽无 则 有硕 名 名. .师 _马__名 _.__出_人 _名__名_与 _,贵__有的__游名______________出_名__的_,_著_名__的____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名.副其实____名_称___ 莫名.其妙/不可名.状___说_出____
(10)泉香而酒洌. (11)山肴野蔌. (12)杂然而前陈.者 (13)宴酣.之乐
洌:_清_____
蔌:_菜__蔬_____
陈列,摆开
陈:_尽__兴_地_喝_酒________ 酣:______________
(14)觥.筹.交错
觥:___酒_杯____
筹:_______酒__筹_,_宴_会__上_行_令__或_游_戏__时_饮_酒_计__数_的_筹__码_______

8.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一个很重要 因素, 也是许 多其他 文化差 异的内 在因素 之一, 就是各 自传统 信仰的 不同。 西方多 信仰基 督教, 其次是 伊斯兰 教,二 者与香 的传播 关系并 不大;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6.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 的不同 。西方 人注重 直观性 ,喜欢 某种气 味就直 接喷洒 ,芬芳 满身, 让别人 直观地 感受到 ;

7.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 化传承 使他们 更注重 意会性 ,儒释 道三家 无不言 开悟, 最高深 的思想 是“意在 言外”, 最美好 的意境 是“言 有尽而 意无穷” ,表现 在用香 上,就 会在享 受美好 的芬芳 之外, 更注重 思想的 体验和 提升。
____愉_快_,_快__乐_____ 9.负至负.势于竞负.上者,歌互于相途轩/负.邈箧_曳__屣凭__借______背_着____
谢谢观看
Exit

1.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 独特之 处,如 虚心、 有节、 清拔凌 云、不 畏霜雪 、随遇 而安等 等。这 些特点 ,很自 然地与 历史上 某些审 美趣味 、伦理 道德意 识发生 契合, 进而被 引入社 会伦理 美学范 畴,成 为君子 贤人等 理想人 格的化 身,并 对中国 传统文 化的发 展产生 深刻的 影响。
(15)苍.颜.白发 (16)颓.然.乎其间者 (17)树林阴翳. (18)太守谓.谁
苍颜:___苍_老_的__容_颜______ 颓然:___倒_下__的_样_子______ 翳:___遮_盖____ 谓:___为_,_是_____
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环.滁皆山也
环:________
(2)峰回路转. (3)作.亭者谁
×
(“颓然”在这里形容作者的醉态,并没有凸显 作者的抑郁和苦闷。)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 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造福一方
的自信、得意,以及政治上不得志只能寄情于 山水的无奈之情。( )
×
(没有表现出“政治上不得志只能寄情于山水的 无奈之情”。)
7.第三段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 百姓游乐图。“往来而不绝”既描绘了众人随 太守出游的热闹景象,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 百姓的治理有方和非凡的政绩。( )
5.望望先.之达蔚德然隆而望.深尊秀__者_声__/望望_.,_[威_20望_18_]_尘__莫_及_____向_远_处__看___ 望.子成龙____盼_望__,_希_望_____ 朝而往,暮而归.___返_回____
6.归云完归璧.而归.岩赵穴__暝_归_还________聚_拢___ 男有分,女有归.[2015]____归_宿___

2.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 来互相 吹捧或 以竹自 诩,那 些落泊 荒野的 书生和 隐居“ 南山” 、待价 而沽的 名士, 也普遍 寓情于 竹、引 竹自况 。

3.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 子的诗 词歌赋 层出不 穷,画 竹成为 中国绘 画艺术 中的一 个重要 门类, 封建士 大夫在 私园、 庭院中 种竹养 竹以助 风雅, 亦成为 普遍风 气。
文中用了 21 个“也”字和 25 个“而”字,把诗一样 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使得文章 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③情景交融,意境 优美。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作者 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 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