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与业务外包用工方式的利弊分析
————————————————————————————————作者:————————————————————————————————日期:
劳务派遣与业务外包用工方式的利弊分析-人力资源
劳务派遣与业务外包用工方式的利弊分析
刘明刘向荣国网青岛供电公司
摘要:本文对劳务派遣与业务外包用工方式特点和利弊进行了分析,针对用人单位在用工中存在常见问题,提出了建议,有利于用工单位参考借鉴。
关键词:劳务派遣业务外包利弊建议
一、劳务派遣用工
劳务派遣,指具备劳务派遣资质的单位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其员工派遣至用工单位提供劳动,并由用工单位支付服务费的劳动用工方式。
前者“用人”,签订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后者只负责“用工”。
1.劳务派遣用工的利弊分析
(1)有利方面。
其一,具备较强的灵活性。
劳务派遣单位负责招工,并负责劳动用工管理,而用工单位只负责用工,支付派遣费用。
因此对于业务需要相对灵活且不稳定的情况,用工单位因业务突然大增或减少而对用工灵活性有强烈需求时,部分单位可使用劳务派遣制的用工形式。
其二,可一定程度降低用工风险。
从利于用工单位的角度分析,因《劳动合同法》设置多项劳务派遣单位的用人义务,如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等。
虽现行的劳务派遣法律法规设置了连带责任条款,规定了用工单位的连带责任,但如选择管理规范的劳务派遣单位,相应的法律风险可减少或避免。
(2)不利方面。
其一,现行法律规定加大了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力度。
对派遣单位资质、派遣岗位、派遣人员比例要求及派遣协议内容等均严格限制,使劳务派遣用工仅限在一定范围内,即选择适用具备法定派遣资质的派遣单位、
派遣人员须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三性”岗位上使用,派遣人员须限制在一定比例内(规定比例10%),且劳务派遣协议中须明确“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即同工同酬。
如未达到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可能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其二,使用规范的劳务派遣用工将增加用工成本,即支付劳务派遣服务费。
用工单位除将被派遣员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支付给劳务派遣单位外,还需支付劳务派遣费用。
其三,员工对用工单位难产生归属感及依赖性,难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劳务派遣用工常见问题的法律分析及建议
(1)选用的劳务派遣单位尚不具备法定资质。
根据《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规定,劳务派遣业务实行行政许可制,并要求劳务派遣单位注册资本达到200万,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若劳务派遣机构未获得《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就不具备劳务派遣资质。
建议督促劳务派遣公司尽快按规定完善资质要求,在指定期限内提交符合法律规定的营业执照、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逾期未提交,可考虑解除劳务派遣协议,选择其他具备资质且管理规范的劳务派遣单位。
(2)劳务派遣岗位不符合“三性”岗位要求。
“三性”岗位区分不严格,未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协商确定,未在用工单位内公示和接受监督,及在非“三性”岗位使用劳务派遣。
建议对业务较独立且处于相对核心或非核心岗位的员工,试用劳务外包,不宜业务外包的可使用劳务派遣。
(3)劳务派遣人员比例过高。
劳务派遣制人员比例远超出规定的10%的比例。
建议对不应当使用派遣的,可考核、择优录用,改签劳动合同。
(4)劳务派遣工与劳动合同制用工未实现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
建
议调整薪酬制度,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修订《劳务派遣协议》,添加“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条款,使之合法有效。
二、业务外包用工
业务外包,是将公司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公司,从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用工方式。
目前,愈来愈多的用人单位已将边缘性、非专业性及技术含量较低的业务如保洁、保卫、炊事、驾驶等业务外包,由专业公司提供各类专业服务。
1.业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用工的界限
《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用人单位将业务发包给承包单位,但对该业务的承包单位劳动者的劳动过程直接管理的,属劳务派遣用工。
国家对劳务派遣和业务外包的界限即将进行规定,主要规范思路是从经营场所、生产设施设备的使用、用工管理等方面进行。
2.业务外包的利弊分析
(1)有利方面。
其一,对于外包业务的劳动用工管理(包括但不限于招聘、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合同变更、解除及终止、社会保险缴纳等)不再由发包方负责,而由承包方负责管理,减轻了用人单位人员使用的法律风险。
其二,发包方可将发展战略集中在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及核心竞争力的研发方面,可获得专业优质服务。
(2)不利方面。
其一,业务外包对业务领域有一定要求,一般集中在业务板块相对独立、操作性较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等领域。
对于技术性较强的专业领域,如存在合适的专业承包单位,也可针对专业业务领域外包。
其二,因发包方降低了劳动用工管理成本,降低了劳动用工风险,但业务外包费总额可能高
于外包前业务办理的成本核算。
其三,对外包业务的用工管理方式须与承包方约定明确,且外包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承包单位的员工进行直接管理,以免被认定为“假外包、真用工”。
参考文献
[1]蔡洪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0
[2]韩凤喜.浅析劳务派遣与业务外包的关系[J].商情,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