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67—68页信息窗1第2个红点及“自主练习”第3—7题。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掌握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3.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并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钟表、学生练习用的活动钟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走进天文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今天我们继续到天文馆看看还有哪些新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课件出示情境图,提问:我们是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的呢?生活中哪些地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找出数学信息。
预设1:天文馆的开馆时间是8:30~16:30预设2:科教片今日放映的片名和安排是:《宇宙旅行》 9:00《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 10:30《奇妙的星空》 15:00《小丽访问哈勃》 15:45引导: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有选择的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预设:问题1:天文馆每天开馆多长时间?问题2:从《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开映到《奇妙的星空》开映间隔时间有多长?问题3:《小丽访问哈勃》播放了多长时间?……引导:大家可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的时间计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由信息窗情境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有关时间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身边的数学。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引导: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解决问题吧,请大家尝试解决:开馆时间附:小组研究记录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发现学生根据探究提示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经过时间的过程,温馨提示也仅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运用探究材料,教师不能代其劳,学生才能通过不同的方法,探索怎样求经过时间,感受探究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和锻炼思维能力。
】三、汇报交流,质疑评价解决问题:天文馆每天开馆多长时间?引导:老师发现大家刚才研究的都非常的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小组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学习目的】学习不借位计算,理解单位的写法。
1.学习不借位减预设1:数一数,我是数的,从8:30开始数,9:30、10:30……到16:30正好是8个小时。
预设2:画一画,我是画的,在时间轴上,从8:30到16:30正好经过了8个小时。
预设3:拨一拨,我是在钟表面上通过拨针的方法,数出开馆时间的。
预设3:算一算,我是计算的,16:30-8:30=8(时)。
小结:(课件出示)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天文馆每天从8:30开到16:30,中间正好经过了8个小时。
【教师注意: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时,学生中可能出现多种解决的方法,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推算出天文馆的开放时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最后在通过交流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推算方法。
】优化算法:理解什么是经过的时间。
师提问:谁能汇报一下什么是经过时间?它指的什么?预设:天文馆一天开放的时间是指从开馆8:30到闭馆16:30所用的时间。
师小结:“时间”是指从某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的间隔,也就是经过的时间。
教师适时讲解结束的时刻与开始的时刻,学生总结计算公式。
经过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
(板书)16:30-8:30=8。
思考:这个8能写成8:00吗?2.理解单位的写法预设1:不可以,8:00表示8时这一个时刻。
预设2:不可以,从8:30数到16:30经过的是8个小时,而不是8点钟。
小结:从8:30数到16:30经过的是8个小时,而不是8点钟。
因此单位应该写上时(板书)。
3.学习列竖式的方法解决问题:从《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开映到《奇妙的星空》开映间隔时间有多长?预设:我是计算的,10:30-9:00=1时30分小结:从9:00数到10:30经过的是1个小时30分钟,利用10:30-9:00时,可以借助列竖式的方法。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30分减去00分还是30分,而10小时减去9小时,还剩1小时,合起来就是1时30分。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学习借位计算 解决问题:《小丽访问哈勃》播放了多长时间?这个题目和前两个相同吗? 预设1:我是数的,从15:45数到16:30不够1小时,是45分钟。
预设2:这个题目与前面的不一样,这个题目中,分钟不够减的,我的列式是16:30-15:45。
小结:当分钟不够减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引出学习问题。
预设1:15:45数到16:30不够1小时,是45分钟。
预设2:可以列竖式计算,30减45不够,根据以前所学是减法计算方法,可以上前一位借1,1个小时=60分,所以,90-45=45(分)。
小结:15:45数到16:30不够1小时,利用竖式可以这样计算,教师边板书边讲解:30分减去45分不够,可以像前一位借1,此时的1是1小时,需要转化为分钟,因为1个小时=60分,所以,借来了60分,60分加上原来的30分,一共是90分,90-45=45(分)2.总结方法 总结:在解决经过时间的计算时,可以借助原来的加减法进行解决,根据以前所学是减法计算方法,当不够减时,可以上前一位借1,此时的1是1小时,需要转化为分钟,1个小时=60分,(板书)1时=60分,因此,借“1”是“60”。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天文馆,通过交流、展示、汇报、总结的方法,学习了时间的简单计算,大家可真棒!下面,新的挑战还在等待着我们!瞧!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 基础练习,巩固新知(1)课本68页第3题:营业时间 8:30—17:30引导:看到这个牌子,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又能得出什么结论?预设:银行储蓄业务上午8时30分开始营业,下午5时30分停止营业。
预设:如果我想办理业务,就不应该在下午5时30分才到,银行这个时候已经在整理了。
预设:这家银行每天的营业时间是17:30—8:30=9(小时) A 城-B 城发车时间表:6:30—18:30,每半小时发一趟车。
(板书) 16时30分 — 15时45分 45分引导:最早是几时几分发车?最晚呢?每天首班车和末班车发车时间间隔多久?预设:最早一趟是上午的5:30发车,最晚一趟是下午的6:30发车。
预设:首班车和末班车发车时间间隔为18:30—6:30=12(小时)禁止汽车通行8:00—21:30引导:从这个牌子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又能得出什么结论?预设:知道从上午8:00到晚上的9:30汽车不能通行。
预设:我知道其他时间汽车是可以通行的。
预设:汽车禁止通行的时间段长达21:30—8:00=13小时30分钟(2)解决:课本69页,第6题:【温馨提示】计算第一题时,要先算出各自的时间,才能比较出哪一次播音时间最长。
计算第二题时可以在第一题计算的基础上合起来就,就可以求出全天的播音时间。
解决第三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时、分间的进率是60,然后再将下午4:50改为24时计时后,在进行解答。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1)解决:课本69页,第7题:【教学建议】教师简单介绍由于地球的自转各国出现时差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完成题中的对照表,找一找时间的变化规律,再进行独立解答。
也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些时区方便的知识。
(2)解决:课本70页,第10题:【教学建议】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白题意,再弄清水路长与实际和船速的关系,然后推算时间,求两港间的水路长。
推算时间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简便合理的方法。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教学建议】可引导学生分两段计算时间。
如计算一列火车从21:30到次日13:30的全程运行时间时,因24:00即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可以以24:00为界分两段计算时间,然后合起来求全程行驶的时间,即16小时。
该题难度较大,重点要学生理解次日的意思。
板书设计简单的时间计算16:30-8:30=8(时)10:30-9:00=1时30分 16:30-15:45=45(分) 10时30分 16时30分- 9时00分 - 15时45分1时30分 45分1时=60分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从已知算法形成未知的算法。
通过列竖式对经过时间进行减法计算,是在学生初步接触了整数的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在不借位的经过时间列竖式计算中,,学生容易掌握并应用,而在借位计算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能够想到不够减,去借1,易错点在原有为借一来十,而时间为借一来六十,教师需要着重强调,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从已知整数减法算法形成未知的经过时间算法。
(2)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形成算式,渗透数学的建模思想。
通过两个比较简单的例题,学生能非常直观地得出结论,初步得出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为“经过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
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渗透数学的建模思想。
2.使用建议(1)这里所说的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主要是指用12时记时法或24时记时法表示两个时间之间的差。
但对于学困生或缺乏实际生活经验的孩子来说,在运用这一模型时又会有这样的问题,如:小红上午8:00到学校,下午4:00放学回家,她在学校待了多长时间?一部分学生就用8:00-4:00=4小时,而忽略了下午4:00实际上是结束时间,要先转换成24时记时法—16:00。
所以为了避免类似的错误,建议教师在讲述时着重强调学生用24时记时法列式。
(2)在进行探究进过时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时,学生中可能出现多种解决的方法,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推算出天文馆的开放时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最后在通过交流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推算方法3.需要破解的问题如何引入才能让让学生主动动手拨钟表,数时间格确定经过时间;甚至于学生能自主利用手指数一数,得出经过时间。
这一环节是学生最初认识经过时间的生活经验,也是最简单是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所以希望学生能自己主动地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