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 Nhomakorabea 教学安排
自主探究并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钟表;学具:学生练习用的活动钟面。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走进天文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24 时计时法,今天 我们继续到天文馆看看还 有哪些新知识等待我们去 发现? 课件出示情境图(见 图 1) 师:仔细观察画面, 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1:天文馆的开馆时间是 8:30~16:30 预设 2:科教片今日放映的片名和安排是: 《宇宙旅行》 9:00
【设计意图】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从已知算法形成未知的算 法。经过时间借位减法计算,是在学生初步接触了整数的借位减法计算 和经过时间不借位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在经过时间不借位计 算,学生容易掌握并应用,而对于借位计算,应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 生感知不够减,去借 1,原有的整数减法借位为“借一来十” ,而时间借 位减法为“借一来六十” ,明确易错点。学生通过探究,从已知的整数 减法算法到未知的经过时间算 法,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思想。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 基础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 27 页第 2 题,课件出示(见图 7) 。
不能代其劳,学生才能通过不同的方法,探索怎样求经过时间,感受探 究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和锻炼思维能力。 三、汇报交流,质疑评价 (一)学习不借位减 师:老师发现大家刚才研究的都非常的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 小组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预设 1:数一数,我是数的,从 8:30 开始数,9:30、10:30……到 16:30 正好是 8 个小时。 预设 2:画一画,我是画的,在时间轴上,从 8:30 到 16:30 正好 经过了 8 个小时。 预设 3:拨一拨,我是在钟表面上通过拨针的方法,数出开馆时间 的。 预设 4:算一算,我是计算的,16:30-8:30=8(时) 。 师:课件出示(见图 3)正 如大家说的那样, 天文馆每天从 8:30 开到 16:30,中间正好经过了 8 个小时。 师:谁能汇报一下什么是经过时间?它指的什么? 预设:天文馆一天开放的时间是指从开馆 8:30 到闭馆 16:30 所用 的时间。 师: “时间”是指从某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的间隔,也就是经过 时间。 教师适时讲解结束的时刻与开始的时刻,学生总结计算公式。 经过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 (板书)16:30-8:30=8。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感样性知算法多样性。学生通过主动动手 拨钟表,数时间格确定经过时间;甚至于学生能自主利用手指数一数, 得出经过时间。这一环节是学生最初认识经过时间的生活经验,也是最 简单是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同时在此基础上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公 式。 2.理解单位的写法
师:这个 8 能写成 8:00 吗? 预设 1:不可以,8:00 表示 8 时这一个时刻。 预设 2:不可以,从 8:30 数到 16:30 经过的是 8 个小时,而不是 8 时这个时刻。 师: 从 8:30 数到 16: 30 经过的是 8 个小时, 而不是 8 时这个时刻。 单位应该写上小时(板书),同时注意与 8 时的区别。 【设计意图】明确经过时间与具体时间的区别,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列竖式的方法 师:整数减法可以通过列竖式解决,那经过时间的减法算式 16: 30-8:30=8(小时),该怎么列竖式呢? 学生尝试列竖式解决并进行汇报展示。 预设 1: 16: 30-8:30=8(时) , 借助列竖式的方法。 学生作品展 (见 图 4)。 30 分减去 30 分是 0 分,而 16 小时减去 8 小时是 8 小时,合起来就是 8 小时。
《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 《奇妙的星空》 《小丽访问哈勃》
10:30 15:00 15:45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在黑板上) 预设 1:天文馆每天开馆多长时间? 预设 2:从《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开映到《奇妙的星空》开映间 隔时间有多长? 预设 3: 《小丽访问哈勃》播放了多长时间?……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 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的时间计算(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由信息窗情境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提出 有关时间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用数学 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身边的数学。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解决问题 吧,下面请大家尝试解决:开馆时间 8:30--16:30,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 有多长? 师: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老师
预设 1:我是数的,从 15:45 数到 16:30 不够 1 小时,是 45 分钟。 预设 2:这个题目与前面的不一样,这个题目中,分钟不够减的, 我的列式是 16:30-15:45。 师:当分钟不够减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引出学习问题。 预设 1:15:45 数到 16:30 不够 1 小时,是 45 分钟。 预设 2:可以列竖式计算,30 减 45 不够,根据以前所学是减法计 算方法,可以上前一位借 1,1 个小时=60 分,所以,90-45=45(分)。 师:15:45 数到 16:30 不够 1 小时,利用竖式可以这样计算,教师 边板书(见图 6)边讲解:30 分减去 45 分不够,可以像 前一位借 1,此时的 1 是 1 小时,需要转化为分钟,因 为 1 个小时=60 分,所以,借来了 60 分,60 分加上原来 的 30 分,一共是 90 分,90-45=45(分) 2.总结方法 师: 在解决经过时间的计算时, 可以借助原有的减法计算进行解决, 根据所学当不够减时,可以上前一位借 1,但此时的 1 是 1 小时,需要 转化为分钟,1 个小时=60 分,(板书)借“1”是“60”,即 1 时=60 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天文馆,通过交流、展示、汇报、 总结的方法,学习了经过时间的计算,大家可真棒!下面,新的挑战还 在等待着我们!
竖式练习解决问题 从《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开映到《奇妙的星空》 开映间隔时间有多长? 学生解决后进行汇报展示。 预设: 10: 30-9:00=1 时 30 分, 借助列竖式的方法。 学生作品展 (见 图 5)。 【设计意图】列竖式计算是解决经过时间的一种简单快捷的计算方 法,在整数减法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应用、理解较为容易,竖式计算的 应用为下一环节借位竖式计算的引入作好铺垫。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学习借位计算 师: 《小丽访问哈勃》 播放了多长时间?这个题目和前两个相同吗?
二、合作探索
【温馨提示】 1.找一找:天文馆什么时间开门, 什么时间结束? 2.利用你手中的材料,大胆地拨 一拨、画一画、数一数,想办法算 一算。
给同学们一点小小提示。学生观看课件(见图 2) 师:现在大家开始研究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附:小组研究记录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发现 学生根据探究提示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 情况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经过时 间的过程,温馨提示也仅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运用探究材料,教师
课题
简单的时间计算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培养学生 的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掌握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 际问题,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3.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 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