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2: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一、基本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为了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高班级创造性人才是基础教育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上海二期课改中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理念,正体现了基础教育的课程要把面向未来的人的发展作为最根本的目标,建立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发展观,把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统一起来,以促进全体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
二期课改在课程实践上,把未来发展对人的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置于突出地位,包括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都有充分的体现和要求。
拓展型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学生终身学习精神、方法、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拓展型课程的实施从深度、广度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适应学生个性进一步发展和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的有效辅助途径,它的推广和实施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意识得到增强,逐步形成发展性学力(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造性学力(包括以创新精神进行探索、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能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学习与理解的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特征的能力,以及对知识开放性、多维性的认识)。
二、指导思想我校开设“拓展型课程”是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我校“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的办学思想,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适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
其着眼点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功能目标拓展型课程在功能上,除进一步着眼于对基础学力从横向拓宽,从纵向延伸外,更注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培养个性,培养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同时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
换言之,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注重使学生获得发展性学力的培养,但也注意了使学生基础学力的进一步加深和创造性学力的提升。
拓展型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为基础型课程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证——使学生获得“一览众山小”的感受,而且也要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更宽泛的背景知识,为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科学想象的空间,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帮助学生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最终全体学生都能具备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同时,课程的开设也能在多学科多领域中培养拔尖人才,为向高等院校各专业,尤其是代表时代特点前沿的学科、综合学科和国家紧缺学科输送高质量的学生。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校的拓展型课程教学体系将不断更新、完善,使之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综合学力,同时在探索实践中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也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
实施该课程的过程,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转变教育理念,锻炼教师队伍的过程,以此为契机,推动学校科学化管理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由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基础学力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对高中三个年级开设拓展型课程分三个班级提出要求,这些要求之间呈逐级衔接提升的联体结构。
高一年级: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偏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指导学生以人文精神与科学态度从社会生活的现实与未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抓住问题的本质,判断问题价值的能力。
高二年级:偏重增强学生的综合、整体认识能力,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为进一步在研究型课程中能具备独立设计研究课题、解决课题的方案(包括设计研究的整体方案)的能力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模型,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三年级:偏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评判,提高学生反思能力,构建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四、课程原则我校在拓展型课程内容的选材上注意拓展的选向与班级的差异,注意联系时代进步与科学发展,突出我校的科技特色,体现出以下特点:1.基础性: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拓展型课程的内容立足于保证和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人类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2.多样性: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需要,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以及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时代性:内容编制依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对教学内容加以不断调整,并将课程构筑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
4.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强调知识系统的开放性,知识不仅来自于课堂,不仅出自于教材,更注意提取互联网上有益的编码知识和来自实践体验的默会知识。
5.综合性: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课程,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重视课程的综合性,设计体现课程的整体性互补功能。
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中,既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既体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又吸纳国外有益经验。
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遵循“多元性”原则和“选择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体现在:1.课程结构的多元性。
环绕着素质教育目标,体现出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各自不同的特点与功能,同时又注意三者之间逐级提升,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这一特点,拓展型课程的设置可以是单科性质的,也可以是综合文科、综合理科性质的,或者是大综合科性质的,各类科目的设置呈现多元性。
2.课程教学类型的多元性,课程设置中,有的科目指定为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必学;有的科目规定学生必学,但在一定时段内,什么时间学、学生可自主选择;有的科目组合在各个课程模块中,形成某个领域、某个模块,这些科目没有严格的学科界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有的课程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或不学。
3.课程模式的多元性,有的科目注重全体学生共同教学要求的基础学力;有的科目注重知识能力的拓展,为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的科目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展现的舞台。
有的科目教学以课堂教学型为主;有的科目是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注重学生体验、考察、实施开放型教学为主;有的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有的是非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要求、内容、方式、地点、对象、成果形式都由学生自主选择。
4.课程的教育周期的多元性,有长周期覆盖整个高中阶段的,有短周期以一学年、一学期为周期的,有不满一学期的微型课程,有专题讲座型、不定期型等。
“选择性”原则体现在: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出发,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效益的发展条件。
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教学差异性,要承认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
在拓展型课程中,应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班级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班级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要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把选择的空间和权力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对学习哪些课程、学习课程的进程、要求和方式的自主选择,并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为学生的选择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
总之,学校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让学生透视、分析、讨论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热点,开展有关教育,让学生了解一些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五、课程结构(略)六、课程计划晋元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表 每课时为40分钟。
七、晋元中学拓展型课程内容(供高一年级使用)晋元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内容(供高二年级使用)八、课程实施1、课程课题的征集每学年末学校向在校师生和校外专家、教授等征集下学年新课题(课程提交单见下表),由教务处收集、挑选,对学校题库进行更新、补充。
然后汇编成册,提供给学生。
晋元高级中学学年拓展型课程提交单2、课程安排学校每周拓展型课程统一安排6—8课时,教务处根据学校的师资(含外聘专家)、场地设施等情况,在拓展型课程课题汇编中挑选出一批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自选科目,与学校规定的拓展型课程限定性选修科目一起安排出各科目的上课时间和地点,打印出选课表,供学生选择。
3、课题的选择拓展型课程采取多元选择的方法,学校规定在3年高中学习期间,每位学生必须修满24学分,期中限定性选修科目共8学分。
每学期开学初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拓展型课程选课表,发展计划,按自己的兴趣和个人发展计划自主选择一定数量(等于或超过学校规定的数量)的自选科目作为自己“套餐式”课程的一部分,每位学生还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学校规定的限定性选修科目的选修。
学生在拓展型课程各科目开始上课后的三天内(含第三天)可向教务处提出更换自选科目的要求,经教务处同意,才可改换自选科目。
超过上述期限,教务处将不予受理,学生不可擅自更改自选科目。
4、课程的考核拓展型课程的考核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为学生的出勤率,另一部分为授课教师对学生多种形式的考查评定,一般以等级制进行评定,无论何种评价都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注意发挥评价过程的自我教育功能。
九、课程管理1、拓展型课程的课题一部分来自本校教师,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教务处提供结合自己专长所能开设的课题,由教务处汇总成题库。
每学期初向全体学生公布,以供选择。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拓展型课程的主体,每学期学校由教务处组织学生根据本人的兴趣、特长、志向提出要求开设的课题。
教务处汇总后,选择多数学生需求的科目,在教师中征求授课者。
3、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根据学生提出的要求及社会热点、科技前沿问题,聘请校外相关专家、教授来校授课。
4、为适应新世纪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学校有步骤地在拓展型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应开设一定数量的双语课程,逐步在学校形成双语教学氛围,为学生今后的卓越发展提供良好的语言文化基础。
5、教师在所开设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本课程的联系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