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二)(附答案)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
这些举措A.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B.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C.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25.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26.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出处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清圣祖实录》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
《清世宗实录》联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今联虽逾六袠,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几之劳勚。
尝欲俟《清高宗实录》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27.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 37 42 2512114占比(%)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28.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
这说明()A.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D.国内市场走向开放29.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
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又出使齐国,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
梁启超关于屈原的研究()A.与维新变法的政治理念相符B.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C.影射了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D.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30.章乃器曾回忆:“我们在不久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中国从此可以转弱为强,中华民族吐气扬眉为期不远,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
”这体现了()A.甲年战争之后中国人的思想状况B.九一八事变后人们的悲愤心情C.华北事变在中国引起了巨大震动D.七七事变以来民族意识的觉醒31.1977年,安徽省颁布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规定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分工的责任制。
这一做法()A.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序幕B.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C.是农业改革的重要尝试D.改变了生产资料公有制32.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
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
”这段话意在强调()A.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B.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C.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D.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33.某学者说:“今天我们认为艺术和科学是分开的,这是一个新的重大的分离,因为艺术和科学都受益于曾经的合作,所以如果一个艺术家、一个诗人同时也对数学和几何感兴趣,这在当时一点儿也不让人吃惊。
”由此可知,“当时”()A.神学迷信思想占据支配地位B.渴求知识乐于探索成为时尚C.信仰自由观念为大众所接受D.反对教权否定王权已是共识34.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
实验以失败告终,欧文也因此破产,但却反映了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已发展到顶峰。
“发展到顶峰”表现在()A.空想思想家对构建理想社会进行尝试B.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设计未来理想社会C.主张保留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D.坚持主张以异端的形式改造当前社会35.公元前5世纪,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立誓:“我在医神阿波罗...以及所有的神和女神面前宜...我....尽我所能和判断,为我的病人的利益着想,以医术尽心救治,永远不存任何邪恶之念”世人称之为希波克拉底誓言。
这说明,当时()A.神灵崇拜盛行B.医生职业要求较高C.宗教意识觉醒D.人文精神影响医学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16世纪的英国社会流行追求个性解放,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这种观念的特变,在着装上体现为对奢侈服饰的狂热追求,都铎王朝多次颁布抑奢法,明确规定社会各等级人们服饰的质地和颜色,以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
清教徒们则提出所有服饰都要体现正派与端庄、注意节制和谦虚的同时还保持民族特色。
但这无法阻挡人民把剩余产品交换成漂亮时尚的服饰,在最公开的场合展示以赢得周围人的尊重。
17世纪中后期民众争相购买印度鲜艳舒适的棉布服饰,随本地棉纺织业兴起,英国社会的服饰逐步变得一致简约实用,不再有明显等级特征。
——摘编自谭赛花《16-18世纪英国的服饰与社会变迁》材料二明中后期的民众服饰突破整齐划一、等级界限的规定,奢靡之风不断出现,从嘉靖朝到天启朝政府禁奢令就达到了55条。
官员们穿着贵族所拥有的蟒服、飞鱼、斗牛等服色。
在江南,有能力消费的富民穿上了高级鲜艳的丝织品并佩戴昂贵的珠宝翠玉,在紋样、色彩与用料上模仿官员服色,同时青楼妓女、戏班戏子的装来却成为上流妇女仿效的对象。
部分有市商背景的人认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是人性的本然,同时还可以带动消费和生产。
但是民间“富贵女子必缠足”“丐户不得缠足”观念使“大脚”成为下层劳动阶级或贱民的标志,服饰上官与民、士与庶的边界依然存在。
——摘编自张志云《明代服饰文化探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特点的异同。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7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不同特点的原因。
(13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阅读下列关于香港的材料年份主要事件1841年1月英国武装占领香港岛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未果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1860年3月英国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1860年10月英国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九龙丰岛南端的九龙司1898年6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1919年1月顾维钧等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指出英国在香港“无继续存在之充分理由”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上,中双方就新界问题进行了一次交锋,但英国则以“防御需要”为由,坚不退还1942年11月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份《中英新约修订草案》,明确要求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后国民政府作出了让步,“中国政府保留日后重新提请讨论此问题之权”1945年8月在美英的压力下,国民政府重申:“中国不会派军队去香港接受日本投降,以免引起盟军误解。
”英国重占香港——摘编自人民网《香港问题的由来》根据材料,提出一个关于香港问题形成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庆历四年,知制诰欧阳修等人起草并颁布貢举新制,使得科举考试各方面都有了参考标准。
陈植锷在《北宋文化史论述》中对庆历科场新制的内容作一详细的录入:进士(省试)试三场,不改封弥、誊录制度。
考试顺序为:先试策三道,一问经旨,二问时务;策论一道;再诗赋各一道。
关于旧时的试帖经、墨义,今统统取消。
关于各场的评判标准:初场引试策,先次考校。
内有文辞鄙恶者,对所问不备者(谓十事有五项以上不对者),误引事迹者(谓十事误引五项以上者),虽能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等,并不更考论。
对于论,内有不识题者,文辞鄙恶者,误引始者(十事误引三项以上者),虽有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亦不更考诗赋。
第三场诗赋毕,将存留策、论卷子上与诗赋通考定去留。
合格荐名者,出榜告示。
——摘编自许洪波《宋初科考与文赋——以欧阳修为中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年间“贡举新制”中有关“省试”的内容及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庆历年间“贡举新制”的历史影响。
(9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认为,这是苏联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予反击会导致苏联在其他地区采取行动,且不利于英国在香港等地的统治。
英国政府虽然出兵,但却反对美国把朝鲜战争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共产主义威胁联系起来,担心冲突一旦扩大,苏联就会卷入,西方就有可能把战略重心转向东方,从而削弱西欧的防御力量。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中国台湾海峡后,英国政府反对美国把在台湾地区的单方面行动与联合国的集体安全行动挂钩,要求美国奉行严格的中立立场,约束蒋介石反攻大陆,要求美国对台湾归属中国作出正式承诺,不得借机改变台湾的最后地位,引起中共以武力解放台湾。
在“联合国军”是否越过三八线问题上,英国和美国也发生了矛盾。
英国当局为防止中美冲突的进一步扩大,积极谋求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建议“联合国军”撤至并固守住朝鲜半岛的腰部,要求美国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在联合国内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和中国台湾问题。
——摘编自韩晶《英国和朝鲜战争研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立场。
(9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持上述立场的原因。
(6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卓别林,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