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春》导学案(学生用)方洞中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编写:李俊审核:【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学习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
2.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2课时【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2.积累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衣()抖擞..()()笼.罩()朗润.()烘.托()(2)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花枝招展:朗润:酝酿:宛转:欣欣然: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节奏,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感情。
4.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春天的几幅图画?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作者简介:三、检查预习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五、美读课文,品味探究:要求:1.把你以为好的的词语推荐出来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读给同学听听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3.用“我觉得《春》像一首。
”来概括读了《春》后的感受。
2.美句推荐朗读:(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我推荐:3.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
(学生发言)示例: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六、作业:以《我心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第二课时一、导语:二、明确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三、品读赏析课文学生放声自读课文1.欣赏结构美:(构建画面,拟好标题,配好音乐)A.读(1—1),展开想象,构建画面,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
教师提示,点拨。
B.读(2—7)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
教师提示,点拨。
C.再读(8——9)同学诵读,构建画面,取好题目2、品读文章,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可以直接用笔记在文段中)①请你标出文中每一句的描写角度②请你标出本文段中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并指出到底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3、在课文中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比喻原句:赏析:拟人原句:赏析:排比:赏析:四、主题探讨,感受大家谈。
1.介绍写作背景:2.同学谈。
3.教师总结:五、总结全文:六、课外作业: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落叶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
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
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
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
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阵雨了。
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
而在这地毯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树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
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
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
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
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
老叶不必作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过那冷酷的冬。
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
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
秋天过去了。
冬天过去了。
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
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被披陈于枝梢上。
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我走在无论哪一片林子里,无论哪一棵树下,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
我看见新叶高出老叶覆满的树冠。
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
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
然而,老叶没有悲戚。
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
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成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文章第二自然中使用了“最初”“但接着”“接着”等词语。
请你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2.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你从文中摘录出两个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①②3.“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联系上下文看,老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4.为什么说北方的落叶是“悲壮”的?【学习反思】教师寄语: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学生用)方洞中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编写:李俊审核:【学习目标】1.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课时】两课时【预习】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重要作品及济南的地理特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济.南()镶.()水藻.()贮蓄..()发髻.()澄.清()着.落()看.护()3.释义:响晴:设若:秀气:贮蓄:澄清:空灵:4.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三、解题四、检查预习:见预习2、3.五、朗读课文,整体把握: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
依阅读提示,思考:(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六、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投影:(1)全段的中心句是:(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3.感情朗读第3语段。
七、课外作业:以《家乡的冬天》为题写一篇练笔,写出你对家乡冬天的真实感受。
板书设计:季节特征(温情--------宝地)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济南的冬天景物特点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小水墨画)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领悟思想感情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1)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三、对比阅读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四、拓展阅读:阅读《济南的秋天》,完成下列题目。
济南的秋天老舍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
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
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
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那末,请看济南吧。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
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
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
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象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