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市农村贫困人口况调研报告

2017市农村贫困人口况调研报告

2017市农村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现象却依然存在,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情况及存在问题,市政协法制委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民政局、统计局、扶贫办,在王世英副主席的带领下,赴定边、靖边、吴堡、xx县等几个县区,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及政府扶贫基本情况目前,我市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个,省级贫困县1个,其中7个县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吕梁山片区,另外定边、靖边被列入省级白于山区片区县。

陕西省的扶贫开发标准提高到2500元后,全市有贫困人口88.02万人,经过两年的扶持,截止XX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71.9万人。

据调查数据统计,XX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只有69.06亿元,仅占全市总产值的2.5%,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381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2%左右,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约占63%,家庭经营性收入约占23%。

收入低而不稳,极易返贫,此外,诸如孩子上学、婚嫁,大灾、大病等情况,返贫问题非常突出。

XX年-XX年,全市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45亿元,较上一个五年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3.54亿元增长7倍多。

其中、市级财政扶贫资金11.7亿元,较上一个五年市级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36亿元,增长近9倍。

XX年以来,启动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

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移民搬迁共投入省市财政扶贫资金14.2亿元。

实施搬迁项目84个,搬迁24881户、101977人。

全市共投放扶贫贴息小额到户贷款5.7522亿元,扶持贫困户6.6103万户;投放项目贷款3.013亿元,扶持企业37个;建立村级互助协会260个,扶持农户1.8万户;实施产业项目扶持企业181个。

全市完成贫困人口农民实用技术培训76.6万人次,实施“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01万人。

XX年开始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两年共资助3377人。

近五年来,实现了46.56万人脱贫,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贫困人口收入也有了一定增长,由XX年底的780元增加到XX年底的2381元。

二、导致农村贫困的问题及原因虽然我市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贫困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困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

我市水资源匮乏,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十年九旱;水利设施老化,人畜饮水困难,尤其是白于山区腹地,无地表水利用或地表水流量小,水质苦碱不能饮用,地下水埋藏深,开采利用难度大,无法利用。

群众靠打窖收集雨雪水饮用,受干旱气候影响,经常是窖空无水,群众只有买水或饮用苦碱水,人畜饮水很困难。

扩大生产发展用水更是极度困难。

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过多,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县乡公路等级低,农电供应不足,制约着农村发展生产。

因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平较差,抗灾能力低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丘陵沟壑区。

这三大区域是全市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

(二)因病致贫现象突出。

一是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年完善,各级政府配套资金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存在补偿水平较低的问题,不能完全解决部分大病患者的就诊费用。

目前全市除xx县住院封顶线每人每年在30万元外,其他县区仅为3万元/户。

二是政府虽然对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加大,农村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基本健全,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专业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

部分患病群众必须到医疗条件较好的省级医院或者北京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疗,但按照新农合规定,报销的比例反而有所降低。

xx县王家渠村村民李利顺因患病花费20多万元,报销不足6万元,就是因为相当一部分花费是在省上或北京的医院治疗时产生的。

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观念逐渐增强,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部分病人一味追求名院、名科、名医,小病也往大医院跑。

以前挂号时挂普通门诊,现在要挂专家门诊;以前到医院看了病就走,现在还要求提供特需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就医环境,“小病大治、小病大养”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四是遗传疾病导致部分群众几代贫困。

如xx县王渠则镇闫米洼村俞子付,本人肢体残疾,妻子蒋士兰也是身有残疾。

儿媳智力残疾,孙子先天智障及唇腭裂,现年7岁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一家人生活极度困难。

xx县姬塬镇孙崾岘村村民孙德志,妻子先天性哑巴,其所生的三个孩子均不能讲话,全家只能靠种家里和租来的60多亩地维持生活。

(三)高校学费普遍较高,家中有的大学生的农村家庭负担较重。

一是高校每生每学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在6000元左右,三类本科院校及艺术类、软件开发专业的学费更高。

一个农民家庭供一名大学生有一定的困难,供两名以上大学生就十分困难;二是大学生生活成本高。

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供一个四年制大学生至少得花费6万元左右,沿海地区的高校和部分热门专业毕业生的花费甚至超过10万元;三是大学生就业难,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好多家庭希望学生一毕业马上就业,以便摆脱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多数学生毕业后依然要靠父母资助来维持生计。

(四)扶贫帮困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近XX年来,我市在中、省的支持下,集中财力针对农村贫困状况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项目和社会救助,提高了贫困乡村发展的潜力,使全市贫困人口逐年下降,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分散,使用效益不高。

资金投入与效益产出不对称,扶贫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二是一些扶贫项目由于设计上的原因或者在基层出现了政策走形,形成投资浪费。

如移民搬迁,在很多乡村出现了沟底搬至山上、沟里迁至路边等意义不大的“整村移民”,没有达到“搬出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

部分村民为了贪图享受移民搬迁款项,却使自己增加了自筹资金的沉重负担。

县政府一些部门和乡镇,出于某些特殊的目的,为一两户村民修柏油路或架设电网,造成极大的浪费。

(五)部分群众思想意识落后,发展经济的主动性较低。

贫困村的村干部群众经济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存在“以粮为本”的观念,仍然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作方式,发展支柱产业、致富奔小康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只等着国家的补助,缺乏依靠科技、依靠支柱产业大幅提升收入的市场经济意识,安于现状,小富即安,重眼前轻长远。

(六)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当前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相对较高。

而这部分低收入群体由于农产品生产数量和商品化率较低,农产品价格增长空间有限,需要投入的农资和人工的成本在逐年上涨,致使农业增收空间较小。

而非农业农民收入与农业农民收入差距随着社会工资的上涨,逐年呈拉大趋势。

三、对策与建议(一)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放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扭转重工业、轻农业,重财政收入、轻农民增收的倾向,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

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走出一条统筹城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道路,推动榆林城乡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大和整合财政投入,为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问题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要加强财政投入。

坚持落实好中央关于“三个高于”、“三个加强”、“三个主要用于”的财政支农政策。

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其次,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

以县为主统筹安排进行整合。

就是以县委县政府组成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以县城经济发展的重点为龙头,对来自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进行整合,项目的实施,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报账拨款,切实做到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加大移民搬迁力度。

移民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

移民搬迁的目的不仅是解决居住安全问题,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二元结构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从市到县都要统筹考虑移民搬迁与城镇体系规划,做到协调统一;二是重点解决好集中安置率较低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落实集中安置率80%以上和每个集中安置点必须在30户以上的硬指标;三是建设资金要优先用于群众住房建设,除必须的基础设施外,其他要按规划逐年建设,市县配套资金要确保足额到位;四是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在全市和各县范围内统筹考虑安置点的布局和选址,把移民搬迁工作更好地向前推进。

(四)完善社保体系,建立健全与扶贫政策相衔接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扶贫则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措施。

要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的,不能忽视社会保障的扶贫功能。

应根据农村新的贫困特征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调整扶贫战略,致力于完善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是政府要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上发挥投资主体的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二是科学划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合理选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象,逐步将低收入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实施预防和应急救助相结合的分类救助策略;三是加大教育和医疗救助的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中病、残、老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从根本上预防和消除农村贫困;四是建立以县为单位的三级救助实施系统,并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监控和评估体系。

(五)强化教育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就“三农”问题而言,政府的扶持引导是外因,农民的创业发展能力是内因,千百万农民群众才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的主体。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着力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懂科学、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一代新型农民,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要认真落实中央“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要求,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富裕农民。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要采取工程、生物、科技等强力措施,全方位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