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寺院经济状况及原因分析通常意义上,人们把东汉明帝遣使者于大月氏写佛经四十二章,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1]。
事实上,佛教传入年代应早于此,《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评注引《魏略·西戎传》:“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伊存口授《浮屠经》”[2],说明西汉末年,佛教就已经传入内地。
但在佛教内传后的几百年间,佛教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只是在人们的社会和精神生活中,扮演着无足轻重的角色。
“虽然在东汉末已有人信仰佛教,但开始还只准西域人奉祀,汉人要出家为僧,政府是明令禁止的。
”[3]佛教作为一种“夷狄之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汉族正统思想观念的偏见与排斥。
如当时人言:“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祀奉,汉代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汉人皆不出家。
魏承汉制,亦循前规。
”[4]又“佛者夷狄之俗,非经典之制。
”[5]“佛陀乃千年前一外夷,……佛教经典亦彼外夷之糟粕。
”[6]然而,在魏晋南北朝短短三百余年之际,佛教取得了爆破性的发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外来小教成为中国当时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并且由此确立其在思想界的支柱地位,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单从一系列的数字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当时佛教迅猛发展之大势:“据公元477年的人口统计,北魏帝国估计有6478座寺院,僧尼共67258人。
公元512-515年之间,寺院增长一倍多,到了北魏王朝末年,寺院达30000座之多,僧尼总数200万人。
”[7]“东、西魏分裂,周、齐对峙时,两国僧尼总数几达三百万左右,占当时北方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一。
”[8]与此同时的南方,“寺院数字约在1768-2846座之间,僧尼数目约在24000-82700人之间。
”[9]同样,佛经也大量的被翻译和传播开来,“据开元释教录,三国下至隋前,……译经一千六百二十一部,四千一百八十六卷,……若据隋志,乃有二千三百二十九部,七千四百一十四卷。
即就一千六百部计,在此四百年中,以平均每年当出四部十卷。
”[10]魏晋南北朝佛教之兴盛,可以从寺院经济之繁荣上表现出来。
当时寺院之豪奢,南北方大致相类,现以北方为例。
《洛阳伽蓝记》中所叙:“绮疏连亘,户牖相通,珍木香草,不可胜言。
”[11]“庄严佛事,悉用金玉,作工之异,难可具陈。
”[12]“佛殿僧房,皆为胡饰,丹素炫彩,金玉垂辉。
”[13]此等描绘,虽有言词艳丽之嫌,但从中大致可以反映出当时寺院之富庶。
实际上,在中国佛教之发展过程中,寺院经济状况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基础性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自从传入中国起,就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现在我们大致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也是佛教借以传播之路。
”[14]而丝绸之路主要是商业贸易往来的通道,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早期佛教传播过程中,就带有某种商业性质。
如康僧会“其先康居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沚。
”[15]自西域来华的安清,“吴末行至扬州,使人货一箱物,以买一奴。
”[16]《弘明集》牟子《理惑论》中也说:“今沙门,……取贱卖贵,专行诈诒。
”[17]可见,早期佛教就与商业活动有着不解之缘,而这最初的商业活动,给寺院经济奠定下了起始的基础。
自永嘉南渡至隋灭陈重新统一的这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时期,可谓是寺院经济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其繁华之状,在前已有描述。
现在我们要探求的是,为何这一分裂时期会给寺院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契机,且这一现象在南北方都出现了,这是值得注意的。
因此,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时,不仅要从这一分裂时期的总体时代特征上加以把握,还要从南北方具体情况上考虑,以便得出一个完整的印象。
关于寺院为何能聚敛大量财富的问题,前人已作了不少研究,总体上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一、吸收大量流民为寺院劳动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战事频繁,其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大量的流民。
一方面,乱世期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安置如此巨额的流民,另一方面,西晋时期的士族,在永嘉之乱中受到很大冲击,大批士族地主南迁,“一般来说所偕者止于父母兄弟辈近亲。
”[18]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封建庄园也无法起到吸收流民的作用。
同时,一些地方性政权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异常残酷的剥削他们所控制的那部分农民,也使其民加入流民的行列。
如史书中记载:“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户,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
”[19]可见,当时社会矛盾在于,大量存在的流民与缺乏的社会收容实体之间,于是乎,寺院就自然的扮演了这一“慈善收容所”的角色。
寺院吸收大量流民,使之成为其依附,史有所载:“道人又有白徒(未出家而为僧院服役的男丁),尼则皆畜养女(未出家而为尼寺服役的女子),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20]此种说法,虽不免夸张,但寺院控制大量依附民,确实不争的事实。
寺院吸收流民,往往打着“慈善”的旗号,但事实上,“寺院对孤寡的抚恤并不是纯粹的慈善行为,在寺院大量财富渐渐转为土地资本情况下,这些被抚养的孤儿往往就成为寺院的无偿劳动力。
如道安入寺之初,‘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苦,曾无怨色。
’(《高僧传》卷五本传)这样,招纳孤寡的行为就成了一种高效的投资,使寺院财富进一步增加。
”[21]由此,我们可以定论,乱世所造成的流民,使寺院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上层社会的佞佛施舍之风。
当时社会中存在着普遍的佞佛之风气,南北方皆然,其原因涉及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本文在后会有论述。
不可否认的事,上层社会贵族官僚的施舍,也是寺院财富的来源之一。
《洛阳伽蓝记》中所载八十多所寺院,宗王所立者十,宦官所立者五,帝王所立者五,官僚所立者五,外戚所立者三,可见舍钱立寺为上层社会之一风尚。
若不能立寺者,亦大加施舍,以求立碑,如“有石碑一枚,背上有侍中崔光施钱四十万,陈留侯李崇施钱二十万,自余百官各有差,少者不减五千以下。
”[22]当时施舍之盛,可谓是“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屐;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23]在同时代的南朝,也存在此等现象,“竭财以趣佛,破产以趋佛。
”[24]其中,尤以梁武帝为甚,史载他于大通元年、中大通元年、太清元年三次在同泰寺舍身,“公卿等以钱一亿万奉赎。
”[25]社会上之普遍佞佛之风,与贵族官僚的大量施舍,构成了寺院财富的重要部分。
三、寺院享受经济特权。
寺院经济发达的一部分原因是它是一种特权经济。
其特权主要表现在:一、它的依附民制度合法化,在这里主要以北朝为例:北魏时允许寺院拥有僧祗户和佛图户。
僧祗户是向寺院缴纳定额地租——“僧祗粟”的依附农民。
“这种缴纳是储积之物,以备在荒歉之年用来分给人民。
”[26]而实际上,“收到的租谷,不用来‘济施’,而是用来作为寺院高利贷的资本,来‘规取赢息’。
”[27]同时,政府也为寺院的收息行为提供了保障,史载:“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出息,常得郡县为征。
”[28]寺院与官府勾结,可见一斑。
佛图户制度是招募刑徒和官奴来为寺院服役,“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
”[29]“他们同样是寺院的依附者,只是经济地位比僧祗户还低。
”[30]二、寺院可以豁免赋役,“那些生产僧祗粟的田免除其他一切杂赋,僧祗户则免除了兵役。
”[31]可谓是“寸绢不输官库,升米不进公仓”[32]。
寺院及其依附者独立于国家编户之外,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至于,寺院为何能享受到此等特权,我窃以为当时寺院与政府在经济上存在某种共生关系。
一方面,政府给予并保护寺院的特权,另一方面,寺院也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助政府聚敛财富的作用。
而这种作用相对于政府明显的赐予特权来说,则更为隐秘。
有的寺院附近设置租场,“寺东有中朝时常满仓,高祖令为租场,天下贡赋所聚蓄也。
”[33]“寺南有租场”[34]。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两者关系的怀疑。
我们是否可以猜测,寺院由于其特殊的身份,被政府视为一个相对安全的财富的聚集地,这一作用在乱世中应该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由于寺院对政府的这一作用,才使得政府更要对其加以保护,并赐予种种经济上的特权。
四、寺院自身参与商贸活动。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指出了早期佛教就与商贸活动密切相关。
而在此时,寺院“至于营求汲汲,无暂宁息。
或垦殖田亩,与农夫齐流;或商旅博易,与众人竞利,……或机巧异端,以济生业,……”[35]可见,寺院参与商贸活动的积极性不减,这也可以作为其财富的一个来源。
由于寺院当时过分的投入经贸活动,使其越来越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使得其纯洁性受到人们的质疑,一些人对此指责说:“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禅颂,不干世事,不作有办。
虽造作经像,正欲得他人财物,既得财物,贪心即起,……”[36]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对这一世俗化倾向作否定的评判,我们必须看到,寺院参与商贸,使得佛教更贴近市井小民的生活,也使其更易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这对佛教能迅速而广泛地融入中国社会,不能说没有一点意义。
以上,我们是从经济角度来探讨寺院经济繁荣的原因。
但我们知道,寺院经济能在短期内取得巨大发展,佛教能在短期内取得在中国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也必然与当时的政治与思想文化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于佛教繁荣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永嘉之乱后,中国一度出现了思想真空。
在北方,由于汉族统治的统一帝国的崩溃,一向被视为汉族文化之股肱的儒家思想受到很大冲击。
儒家的一整套关于忠、孝、仁、义的学说,在五胡并乱的动荡时代,显得苍白无力。
因为,儒学(主要指的是董仲舒所立之公羊学)是与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模式紧密相连的,显然,其政治基础的垮台,使其失去了依靠,虽然其影响还在,但毕竟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入侵的少数族首领有比较深厚的汉学修养,这在赵翼之《廿二是札记·僭伪诸君有文学》中有了深入的阐述,但作为整个少数族而言,在短期内很难完成汉化,加之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使得少数族往往带有某些“仇汉”心理,更不可能要求其接受被视为汉人之教的儒学。
同时,大量士族的南迁,使汉族的文化中心一度南移,南北政治上的阻隔使文化交流亦不甚顺畅,从而在北方一度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真空状态。
这给佛教的渗透带来了契机。
史载:“张野……称其世为冠族,游学许洛。
二十一,欲南渡就范宣子学,道阻不通,遇释道安,遂以为师。
”[37]由此可见。
与此同时的南方,虽然一时出现了士族文化的繁荣,但也存在思想真空的情况:一方面,门阀统治的确立使得皇权衰微,在士族重玄学的风气下,儒学处于劣势,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皇权来维系,使它的影响缩小,不能在社会上起思想统领的作用。
而当时盛极一时的玄学则属于一种贵族化的文化。
由于当时“政治的动荡造成统治集团的封闭化,而文化的破坏造成了学问仅在某一家族中流传”[38]。
如当时煊赫一时的王氏“七叶相传,人人有集,”[39]但这一文化上的盛况却无法突破家族的界限,它只能局限在社会上层那一个狭小的圈子中,而这一圈子之外则出现了所谓的思想真空,佛教则起了填补这一真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