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必备知识湘钢一中陈明春整理1、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孔子:在教育思想上(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由博返约);在道德教育上(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孟子: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荀子:首倡性恶论,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
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徐特立: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基本观点教育。
他说:" 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三、纪律教育。
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
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 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陶行知: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三大部分构成。
"教育思想的三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
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苏格拉底法”: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所以,人们也称" 苏格拉底法" 为" 产婆术" 。
柏拉图: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
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 客观唯心主义" 。
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史上(他最先按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顺序来确定教育年龄分期。
" 体育应先于智育" ," 躯体之注意应先于心灵之注意" );对道德品质教育(他把重点放在道德习惯的形成上,主要通过练习,例如通过勇敢行动的多次练习,培养勇敢的品质);在教育问题上(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证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划分年龄阶段的尝试,都为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进步教育家所重视)。
昆体良:西班牙籍的罗马化公民,罗马著名律师、教育家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
主张儿童应提早入学,但学习不能负担过重,教学中应多渗入游戏的成份。
他相信游戏可以增强儿童智慧,培养儿童的道德品格,不过不能让儿童游戏过度。
夸美纽斯:出版了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题的著作《大教学论》;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特别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倡导“泛智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提出学校教育制度的初步设想,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杜威:(1)就教育的本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主张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应该连接起来。
(2)提出了“从做中学”和“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的教学论。
(3)强调“儿童中心”的思想。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或行为是儿童心理或行为模式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的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布鲁纳:强调理解每门学科基本的知识结构;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早期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教学中使用发现法。
奥苏伯尔:强调主动地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过程是有意义的过程;不要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等同起来,也不要把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等同起来;有意义教学必须要具备学习的材料有意义和学习者有学习的心向、必备的认知知识;提倡讲授法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系统地向家长讲授教育学心理学;课堂教学与丰富的课外活动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发展智力、培养动手能力及兴趣特长并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和谐发展。
中小学教师必备知识2 1、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突出体现的四个方面是: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2、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的内容有: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业务素养。
4、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包括的内容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育人观;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5、教师的业务素养包括的内容有:知识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育活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6、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有:高尚的职业品德;广博的知识;完善的人格;全面的能力;专业的技能。
7、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他们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
典型症状是工作免疫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8、现代学习方式下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有: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力;参与、协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教学的能力;反思、提升教学水平的能力。
9、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有: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
10、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课后备课;反思日记;教学日志;参观考察与观摩;录音录像、行为记录与反思教案;档案袋;教育叙事。
11、教师自编测验应遵循的原则是:试题要符合测试的目的;试题内容的取样应有代表性,能代表学科的全部内容;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文句要简明扼要。
12、教师的行动研究是指:在研究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教学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专家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过程。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大类型是: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和合作性教师专业发展。
14、素质教育的特征是: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员性;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15、义务教育的性质是:义务教育的“义务”具有双重含义;义务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
16、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组织得好;师生互动好;教师要有全面的基本功。
17、具有代表性的课程理论主要有: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综合课程。
18、学生作业的一般形式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
19、给学生布置作业,教师应遵循的要求:布置作业应有明确的目的;内容应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兼顾基础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作业分量要适中,难易适度;要及时以便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防止遗忘;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及时批改,以便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0、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的特点是: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21、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22、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的因素有:教学的目的任务;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师自身的条件;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学的时限。
23、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自主学习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探究学习教学法。
24、教与学并重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角色扮演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25、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练习教学法。
中小学教师必备知识3 1、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3、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要做到:第一:改变观念,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
第二:积极的应对,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加内控的人。
第三:学校要形成良好的风气,增强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领导与教师的关系。
第四: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角色的多样性,要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五:合理的饮食和锻炼。
4、终身学习的涵义是指: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5、新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抵制有偿家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终身学习等内容。
6、治理乱办班乱补课教师要做到:不组织学生有偿补课;不动员或变相动员学生参加校外办学机构的补习,或为其提供生源;不向学生推销教辅材料及其它商品;不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的礼金及其它财物等。
7、教师仪表端庄,格调高雅的含义是指:仪容要整洁;服饰要朴素美观;举止适度端庄。
8、中小学新型的师生关系基本要求是: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爱生尊师,相互配合;教学相长,共创共享;心理相容,互相接纳。
9、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职业理念的转变是:在职业观上,要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在主体观上,要从“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在价值观上,要从“知识化身”向“人格化身”转变;在师生关系上,要从“师道尊严”向“以生为友”转变;在责任观上,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向“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转变;在教学观上,要从“为教而教”向“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转变。
10、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课程的传授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
11、开展班级活动常见的形式有:系列性主题班会;活动性班级活动;知识性班级活动;节日性班级活动;教育性班级活动;及时性班级活动。
12、开展班级活动要做到五个结合:社会需要、教师需要、学生需要相结合;科学性、规律性、时代性相结合;针对性、预见性、持久性相结合;他助、互助、自助相结合;多样性、艺术性、新颖性相结合。
13、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独立社会地位和权利的主体。
14、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心理发展很迅速;心理发展协调性;心理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1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动荡性;闭锁性;社会性;过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