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评价
【摘要】: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禀赋格局,以及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福建作为海西经济区的主体,其自然、人文、经济环境的优劣决定着海西经济区的效益。
本文从福建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地理特征来分析福建的自然环境特征,为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开发和保护以及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福建经济;自然环境;分析;资源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和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依旧是规划中的重点,其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1]
1 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部,115°50′~120°43′E,28°19′~23°33′N之间,位于南亚热带气候向中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是个山海资源均十分丰富的典型省份。
[2]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独特,区内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全球同纬度地区最典型,生态环境最完整的生态群落。
区内气候温和,丰富的光、热、水资源,生物资源丰富。
2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评价
福建地处我国大陆东南部,西临江西省,东北临浙江省,西南接广东省,东面隔着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
2.1 地形特征:山地丘陵为主,八山一水一分田。
福建东西最大间距约48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530千米。
境内的地壳历经2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特别是吕梁(中条或武夷)和加里东及燕山运动分别形成褶皱基底与一系列北东—南西、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为主的褶皱、断裂北西—南东和北东东走向断裂,奠定了地形的基本构造格局。
全省的山体、构造谷地乃至海岸线的走向均以北北东—南南西及北东—南西走向为主体。
全省山岭耸峙,丘陵起伏,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90%以上。
各地形及其所占总面积的比例如下表(表1)
福建主要地形
表1
地势以北北东—南南西为轴线,由西北向东南渐次下降,形成二起二伏的态势,即闽西大山带一闽西纵谷—闽中大山带—闽东南丘陵、台地、平原。
这对福建的工农业发展和城市的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内陆地区的林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发展林产品生产和加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等为主;而沿海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没有高大山脉阻隔,可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渔业海洋产业,其它食品加工工业,造成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联系的纽带却分布着较大的山地,阻碍了地区之间的交流,造成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失衡。
随着福建打造“2.5小时交通圈”的建设,地区间的封闭逐渐打破,区域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充分利用各地区的优势,形成互补资源,共同促进海西建设。
福建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
全省海岸线总长6128公里,其中大陆线3752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大小岛屿1546个,占全国1/6。
漫长的海岸线为福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优良的港湾条件为海上运输提供了可能。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对福建经济的作用将更加有竞争力。
目前,福建的海洋经济还停留在海产养殖等单一的经济模式,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点。
利用福建曲折的海岸线,天然的优良港湾,发展临港工业,以及港口服务、港口物流等新兴产业。
2.2 气候特征: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雨热同期。
福建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向中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
全年气温偏高,年平均气温17℃--21℃,≥10℃积温5000℃--7700℃。
[3]冬季平均气温为10.8℃,夏季平均气温27.8℃,气温年内变化较小,较稳定。
温和的气温特征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多山的地形造成的垂直气候差异同样有利于农产品的多样性,利于多种经营。
福建全年平均降水1100--2200毫米,冬季平均降水量为198.8毫米,夏季平均降水量为248.5毫米,冬季降水较少,夏季降水较多,年内变化较小,年际变化不大。
夏秋季常有台风登陆,常带来短期的降水高峰。
丰沛的降水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地区的小气候虽然有利于农作物的多种经营,但对于现代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是不利的,这就决定了福建农业生产不可能达到大规模的生产,要满足本地区的粮食需求还需要提高单位的产量,加大生物科技的发展。
每年的台风同样也会对农作物带来双方面的影响,可以缓解干旱,但是由于降水强度和风力的加大,对农作物的破坏作用还是很大的,而且台风天气带来的强降雨天气极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3 水文特征:水量丰富,水能资源丰富。
福建降水丰富,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036.93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877立方米。
境内只要河流有闽江、木兰溪、九龙江、晋江等,河流多发源于本省的山地,干支流分别平行或垂直于山脉走向,形成格子状水系。
河流水量较大,无断流现象。
河流的含沙量少,无结冰期。
河流污染较小,河口湿地保护较好。
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水口电站。
丰富的水能资源转化的电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河流航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但河流的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近年来出现的环境问题,水是生命之源,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2.4 生物特征:动植物丰富且品种多样。
福建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多丘陵山地,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复杂多样的生态
类型,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植物种类以亚热带区系为主,区系成分复杂植物群落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台湾省),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柑橘、甘蔗、烤烟等。
这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品种,创造了经济效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但同时也看到部分地区对农业采取竭泽而渔、粗放型的开发利用方式,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瓶颈制约。
3 结语
福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福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快推进海西建设的步伐等国家政策的支持,将充分挖掘区域的优势资源,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上实现人地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百度网页 /view/2421137.htm[EB]
[2]谢晓华李永实,福建省经济地理特征分类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第19卷,第32期。
[3]陈健飞,福建山地土壤的系统分类及其分布规律[J],山地学报,2001,19卷1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