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丹术炼丹术在中国长期发展,曾经鼎盛一时,却最终走向衰亡。
它作为古人的一种试验、探索、技术操作,循着神秘而荒诞的思路, 却成了行骗的代名词。
炼丹术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伴随朝代的更替与兴衰,在不同层面给社会留下了消极与积极的影响。
它虽然宣扬了唯心的思想,毒害了人民的健康,但它也促进了近代化学、火药、冶炼技术、外科用药等技术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产生与发展炼丹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方术,又称金丹术、炼金术、点金术、黄白术。
其内容非常复杂,中心目标是用人工方法制作既可以使人“长生不死”,又能用点金的神丹点化铜、铁等普通金属以转变为黄金和白银。
由于中国古时便有“长生不老”的传说:如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仙子。
所以炼丹术最先在中国诞生。
炼丹家认为,人的肉体可以借助于某种神奇的药物而获得永生。
“丹”原来指丹砂(即硫化汞),后来泛指被认为是“长生药”或“点金药”的各种药物。
炼丹术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统治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奢望:第一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希望长生不死,使他们的统治一劳永逸,万世霸业的欲望则更加强烈,加上神仙传说大兴,便开始了长达千年的寻仙求药活动。
早在战国时期就盛传神仙说,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去渤海寻仙求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也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不死之药”,但均告失败。
随之又有人鼓吹食黄金饮玉泉、饵云母可驻天年、会神仙,却有许多人因服食之而丧生。
但封建统治者并不甘心,他们雇用了大批术士来专门从事炼制神丹或点化金药,这样以炼制既可“点化成金”又能“长生不老,飞升成仙”的丹药为目的的金丹术使问世了,时间大约在秦汉相交之际,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金丹术。
在我国,后者又常单独称为“炼丹术”实际上炼金术与炼丹术是紧密相关的,在此我们不加以区别。
到了西汉是中国炼丹术的奠基时期。
在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81年,宫庭里就有不少方士从事炼丹。
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就有汉武帝的炼丹家李少君、栾大等人炼丹活动的记载。
由于汉武帝宠信炼丹方士,便激超了民间炼丹热,此后的宣帝、成帝裒帝以及王莽也都成笃好神仙方术的人。
到了东汉以后,顺帝时张道陵创立了道教.从此炼丹术与道教相结合,披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宗教外衣。
魏晋时期,中国炼丹术已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太清丹经》、《五灵台经》、《岷山丹法》等200多种神丹法。
特别是东晋炼丹家葛洪(现河北省唐县葛洪村人)所撰写的《抱朴子·内篇》对炼丹术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以及当时炼丹术所取得的成果作了全而系统的阐述。
到了唐代,中国炼丹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用药品种大大增加,实验技术更为纯熟、复杂,仪器更加完善,理论也近于系统完整。
如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丹房诀要》,后者专讲炼丹,影响较太。
到宋代,炼丹术开始走下坡路。
以沈括为代表的一些人,对炼丹术开始持“不可不戒的态虏,但仍有不少丹书出现,如吴悟的《丹房须知》其中讲到炼丹时的注意事项和设备。
明代以后人们就普遍地摒弃了炼丹术。
至此,炼丹术在中国持续了近二千年。
二、炼丹术的原料及其毒性丹的主要原料有五金八石三黄之说,五金为金、银、铜、铁、锡;三黄为硫磺、雄黄、雌黄;八石各说不一,一般指朱砂、矾石、硝石、云母、石英、石钟乳、赤石脂、黄丹。
此外,水银和铅也是炼丹主料。
密陀僧、矾石等,也都入丹方。
由于丹炼成的多为砷、汞和铅的制剂,吃下去以后就会中毒甚至死亡。
又因这些“仙药”之中含有汞及汞的化合物以及砒(As2O3),炼丹过程中,还会产生有毒气体如NO、NO2、SO2、SO3 及汞蒸汽等等,这些都是有毒的气体,对人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外观会出现寿星模样,白发苍苍及秃顶。
但是在炼丹术发展初期人们不知其毒性而服食丹药以致中毒甚至身亡。
如三国时期何晏大将军带头服用,说是可以强身健体,于是在社会上食丹之风盛行。
由于丹药中主要成分为砷制剂,服后浑身发热,甚至要泡在冷水中才能解脱,所以社会上就又流行起宽肥的服装,甚至有人索性躲在竹林中,脱光了衣服混日子,还被誉为高士。
后来炼丹家们进一步又炼出了升华的砒霜,少量服用就可得到同样的药效,就这样服用起来就更方便了,结果不是中毒就是发病死亡。
这可以说是古代的吸毒潮,所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可以与今日的吸毒热相比。
所以在当时的古诗中就有“服石求神仙,多为药所误”批评了此事。
但尽管如此也未能因此而打住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三、古代炼丹术的主要贡献古代炼丹术经历数千年之久,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制作长生不老药和点化金银当然不可能达到,但是,在无数次失败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有关化学知识和操作经验,在冶炼合金和制造药物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绩。
1、掌握了一些物质性质、制法和实验操作技术首先,认识了一大批金属和非金属,并了解它们的性质。
例如,我国炼丹家魏伯阳、葛洪等对硫、汞、铅等元素都作了十分透彻的研究,并用化学方法来提纯和检别它们。
阿拉伯人写的《七十书》和《秘密书》等著作中,对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能也作出较全面的论述。
其次,认识许多化合物以及这些化合物的反应。
例如,炼金者拉齐著的《秘密书》,就将当时已知物质分成三大类:金属、非金属和矿类。
当时人们已能了解的铁矿、氮化镁、硼砂、苛性钠、草木灰、食盐等不下数百种化合物及其性质,这些也同炼金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又如,我国炼丹家葛洪能察知铅在不同条件下,氧化成氧化铅、四氧化三铅和二氧化铅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欧的炼丹家在后期已发现硫酸、盐酸和碳酸钠、氢氧化钠等重要化合物。
再次,在实验技术上,不仅发明了许多仪器,如加热器、蒸馏瓶、坩锅等,而且掌握许多实验操作技术,如蒸发、过滤、蒸馏等。
特别是提纯物质的技术的创立,这对研究物质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2、冶炼合金的贡献炼丹术又称为黄白术。
它可以伪造贱金属为贵金属,炼出含锌的貌似黄金的黄铜,以及含镍的类似白银的白铜。
炼丹家们把铜铁等物熔于一炉,炼成黑色合金,再加上水银,使之变为白色,又加少许黄金作为酵母,使白色合金变成黄金。
汉代以前就有了冶炼黄金的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泰壹杂子黄冶》三十一卷,唐颜师古在《汉书·郊祀志》注“黄冶”:“黄者,铸黄金也。
道家言冶丹沙令变化,可铸作黄金也。
”《淮南子·万毕术》记“曾青得铁则化铜”这种方法是把曾青(硫化铜)涂铁,使铜离子附着在铁的表面,使铁成伪金。
实际上,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伪金,汉景帝中元六年十二月颁布“伪黄金弃市律”。
说明存在伪造黄金的现象。
《抱朴子》有《黄白》,专讲炼制黄金。
说:“金楼先生所从青林子受作黄金法”,又说“角里先生从稷丘子所授化黄金法;先以矾水石二分,内铁器中,加炭令沸,乃内汞多少自在,搅令相得,六七沸……则成上色紫磨金也。
《太平广记》卷四引宋戴群孚《广异记》:“隋末有道者居太白山炼丹砂,合成大还丹,化赤铜为黄金。
有成弼者给待之,持白刃杀道者,而得其丹。
唐太宗召成弼,授以五品官,敕令以铜造金,凡数万金。
所谓‘大唐金’也。
百炼益精,至今外国传‘成弼金’,以为宝货。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制造伪金。
宋何芜《春渚纪闻·序丹灶》记载丹阳产铜,道士们点银为金,以救饥人。
历史上炼丹家们也曾经成批生产过黄色的合金和白色的合金。
其中就有黄铜(锌铜合金)、白铜(镍铜合金)、砷白铜(砷铜合金)、白锡银(砷锡合金)等等,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汞合金。
这本是炼丹家的成果。
但是到了唐代以后,特别是元明时期,竟被一些江湖骗子所利用来作为诈骗钱财的手段。
3、火药的发明及重要贡献火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火药是我国的一项伟大的发明,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火药的发明与道教的炼丹术很有关系。
炼丹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除了担当实验化学的先躯外,就是道士们在烧炼丹药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发明了火药。
我们知道火药的原始配方,是由硫黄(S)、硝石(KNO3)和炭(C)研末后混合而成。
硫黄和硝石是古代炼丹者们水法炼丹中的两种石药,炼丹家认为这两种石药含有阳火之毒,能败人五脏。
在水法炼制之前,必须制伏火毒,将两物用火烧一下,火毒便会自去,这叫以毒攻毒,这个过程称为“伏火”。
在伏火过程中,稍有不当,就会剧烈燃烧或爆炸,发生意外事故,炼丹家正是在意外事故中发明了火药的原始配方。
在古代,“伏火”所用的药料大约有如下三类:一是用硝石、玄胴肠(猪大肠)、松脂与雄黄合炼去火毒。
玄胴肠和松脂加热炭化后即相当于木炭成分,而雄黄含硫。
这一配方与现代的黑方炸药配方几乎完全相同。
这一方法的具体操作,见于葛洪所著《抱朴子仙药》。
二是用硫黄、雄黄、硝石与蜂蜜合炼。
蜂蜜相当于木炭的作用,能与硫、硝石充分混合炭化,三者合在一起,即为爆炸混合物,可剧烈燃烧。
三是用硫黄、硝石与皂角子合炼。
在孙思邈所著的《丹经》中记载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方法是将沙罐或销银锅埋入土中,口与地平,周围用土填实,将硝石、硫黄各二两投入罐中,再加入皂角子,用火燃烧。
这时刚刚烧过的皂角子带着余火与硝石、硫黄接触,硝石、硫黄也燃烧起来,实际上这就是一副黑火药配方了。
“伏火”时,必须严格掌握药料成分比例和加热操作反应过程,否则就可能燃烧或爆炸。
有一部大约在唐代中期问世的托名郑思远所撰的炼丹书《真元妙道要略》记载说,有人用硫黄、雄黄、硝石与蜂蜜合在一起加热,结果火焰腾起,烧伤了手和脸,连房子也烧成了灰烬。
此书还告诫人们说:“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等烧,立见祸事”。
也就是说,硝石和硫黄等是不能放在一起烧的。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文字揭示了火药的发明与炼丹术有密切相关的事实,大概是炼丹家们在实验中经历了不少这类的祸事,才作为一种必须防范的祸事在文献中记录下来。
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中,最早提到火药的,是一部题为《真元妙道要略》的道教炼丹著作。
表面看来,火药的配方是炼丹家们的偶然发现,但它也是炼丹家们通过长年累月的艰苦探索,用惨痛的代价换来的重要成果。
后来,人们变害为利,将配方加以改进由猛烈燃烧改为剧烈爆炸,应用于生活和军事中,制造出烟花爆竹,制造出后来各种枪炮的前身——管状火器。
于是,道士们在意外中发明的火药,终于在社会上产生了震响。
4、炼丹术对医药事业的积极影响炼丹的最初目的是追求长生不死,尽管没有成功,但对我国的医药事业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中医外科很早就使用金石药物的炼制品,典型的例子是“五毒丹” ,五毒都是炼丹家使用的诸如丹砂、雄黄等金石药物。
这在《天官冢宰》中有明确的记载。
到了唐代的王焘《外台秘要》中外科学中依旧用此药。
另外,可以发现很多著名炼丹家都是当时的医家,如葛洪、孙思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