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览宣城饮食文化
摘要:宣城,东邻江浙,西连九华,南依黄山,北通长江,是安徽的东南门户,辖宁国市,
郎溪,广德,绩溪,旌德五县和宣州区。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宣城市拥有庞大的茶文化。
2012安徽(宣城)茶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在宣城宾馆举行。
还有皖南最大规模的产业文化博物馆——宣酒文化博物馆。
论美食也有南湖银鱼、水阳河蟹、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等等丰盛的地方土特产。
宣城自古就是诗人云集,美名甚多的地域,物产之富饶需要宣城人打开市门,走向中国。
关键字:绿茶,宣酒特贡,土特产,走向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宣城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依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
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原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夺天工的风光独揽胜境。
二、夺人眼目的饮食民俗现状
丰富的自然环境,和肥沃的土壤,使其盛产茶叶,其中以敬亭的绿雪茶最赋盛名,敬亭园内山坡上栽种了绿茶,形成一片绿油油的茶园象征着皖东南的茶文化,宣城是绿茶之乡,宣城人种茶已有千年之历史。
2011年产叶产量达2.6万吨,比2010年增长6.9%。
“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高山云雾”等都是宣城名茶。
目前,中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和茶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茶府项目正在宣城市稳健建设,5月10日上午,2012安徽(宣城)茶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在宣城宾馆举行。
届时宣城市将大力培育和打造茶叶龙头企业。
宣酒特贡是宣城境内最有影响力的酒,宣城酒业集团公司投资兴建了宣酒文化博物馆,并于今年4月15日正式开馆。
其建筑风格和内部陈设均以宣徽文化为基调,突出了江南名酒的地域特色。
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扬名华夏。
如今“水东琥珀枣”、“郎溪瑞草魁”、“宁国黄花云尖”、“南湖银鱼”、“水阳河蟹”、“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名气。
除了这些土特产,还有很多伏岭玫瑰酥,麻酥糖,绩溪菜糕等让人垂涎三尺的糕点。
三、浅度剖析饮食现状及追源历史
宣城的特色美食以土特产和糕点为主,其最盛行的饮料要数茶,也是市政府大力推广的一种文化,宣酒在境内小有名气,但是走出市门仍需努力。
自古文人雅士都有饮酒,尝糕点,赏风景,泼墨挥毫的兴致。
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美名。
宣城也有文房四宝之乡的赞誉,这些条件都一直让宣城历代子民引以为豪,各种饮食及民俗也一直在因袭守旧中得不到发展。
说到饮食有关的活动不得不提土地会,观音会。
土地会据说主要是为了纪念一个古代的地方官员,正是因为在他的治理下,所以才使得这里五谷丰登,百姓
为了感谢他,采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
这些庙会将当地的饮食风俗人情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向外乡人展现了宣城的古典特色。
论起饮食习惯,城乡日常普遍喜欢吃时鲜蔬菜,并兼食腌制的豆腐乳、大椒酱、罗卜干、生姜、大蒜头、缸豆、韭菜、大白菜,雪里红等多种家常菜。
这些可口的食品也成为城乡市民热衷的馈赠之品。
但是鲜有企业化生产。
纵观市内的各大超市货架和大小宾馆的餐桌,各色土特产无论从加工还是包装都会给宣城子民亲切之感,走亲访友,特别是拜访他乡故知,却很少见到它们的身影,他们像是怀才不遇的深山隐士,得不到重用。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绝对不会是好客的宣城人吝啬。
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宣城地灵人杰,物产富饶,地理条件也绝对算得上优越,而这些仅仅是自然的馈赠,真正的文化源远流长还需一代又一代人的创意。
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她的历史,她的文化给人想探访之心,这些年市政府也在努力钻研经济文化建设,但是在宣传推广方面还需进步,对于像食品等轻工业的开发研究应该还要得到更多的重视,也许我们有吸引外商投资的机会,但是我们缺乏勇气,缺乏创新的理念。
经济,文化等等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我们的饮食文化身为其中一节,不仅是桥梁,还应该是动力。
也许建设的好就是一座城的特色。
五、展望未来
市政府是一座城市建设的主心骨,一直以父母官的称号为百姓谋福利。
面对我们几近空白的饮食文化建设,应该拿出更多的勇气和策略。
偌大城市空土地,尚待开发利用的资源遍地都是,我们不应该面对宣传推广的机会还唯唯诺诺。
滚滚春江水,浓浓哺育情。
城市的建设,是市政府的职责,但不仅仅是他们的责任,更是每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应尽的义务,乌鹊方知反哺之情,更何况有七情六欲的人。
希望每位已经走出市门的有志之士能有帮助家乡建设的意识。
经常在学校参加老乡会等活动,我们会在茶余饭后天南海北的聊着家乡,聊着那里的美食,那里的民俗,那里文化,但那只是身在异乡的游子的羁旅之情。
大多很少有人去想个中不足,想改变,想建设。
身为当今时代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应该挺起脊梁骨,拍着胸膛说:“努力学习,为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