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学农村初中的语文有近十年了,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学生年级越高越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当然里面的原因有多,但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知道问题大概意思,但不能用简洁、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
针对这些情况,结合我这些年的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有较多的初中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 有些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
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
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
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那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二、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
1、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
评出前几名优胜者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
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
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学生演讲前,教师提出基本要求:要说普通话,声音宏亮,语言流畅,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姿势、态度自然。
实践证明同学们在演讲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要求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
有的同学说:“演讲时注意声音宏亮,咬字清楚,注意声调高低,节奏快慢,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
在仪态上同学们也意识到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自然大方,方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才能更有吸引力,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留下永恒的记忆。
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对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同时向其他同学宣布“政策”,讲得不好,甚至说错了话,也不能讽刺和取笑,允许纠正补充。
帮助这些同学迅速越过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作好心理准备。
2、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最初进行自选题目演讲,内容由同学自定。
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可以讲自己最欣赏的一则名言、警句;或某篇文章对自己的启迪。
总之,从身边的生活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到未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内容无所不有。
3、在学生的讲话能力有一定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即席演讲的训练。
方法是我们按参赛学生人数的多少,拟定出同样数目的题目,学生则抽签决定自己演讲的内容。
即席演讲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
沉着,冷静,迅速地考虑好讲话内容,并能把要讲的内容连贯起来。
例如:有个同学抽到的题目是:《青春与理想》,他说:“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生命的轮回,从幼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再从青年进到壮年,慢慢再步入中年,然后安度晚年。
”三、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多读、多背一些名句、名段、名篇,积累语言表达的素材。
朗读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学习诗词,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汉语的韵律、节奏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更是把朗读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
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节奏、语气等技巧,使学生读出节奏之美,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进而感受作者的胸襟。
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
那些名篇、警句、成语、典故,只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脱口而出,成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招之即来,奔涌到自己的笔下。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
”纵观历史,大凡有所建树的作家、思想家、文化人都是喜欢背诵并善于背诵妙文诗章的高手。
就连苏轼那样的大文豪都把背诵《汉书》作为每天必须完成的“日课”;江泽民总书记站在滕王阁下,能一口气吟诵王勃的《滕王阁序》,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会谈时,能一大段一大段地背诵美国的“独立宣言”。
然而,背诵作为中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在一段时期内被灌以“死记硬背”的恶名而遭人唾弃,以至于当今高中毕业生中难以找到能背诵数十篇古文名篇的。
由于“肚子里没有几滴墨水”,其语言表达能力怎能不大打折扣呢?浅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陪养学生敏锐、细致、全面、准确地进行口头表达,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学生学好语文,适应将来社会的一个重要要求。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口头表达,即说话,是人们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工具。
在信息高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中,口头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成了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最为基本”。
历来成功的语文教师也都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然而,在我校中,孩子们都是佤族学生。
他们语文基础差,大多数学生说汉语难,说好普通话更难,学生语句不通、词不达意者比比皆是,课堂上发言者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所致,寄宿制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他们一至三年级就近入学,几乎都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交流,到了四年级来到新的环境,一时难以适应;二是教师观念上存在误区,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较多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只重视书面语言的训练,而忽视了口头语言的训练,认为“说”会拖延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即使有时进行说话训练,也缺少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语文素质得不到提高,势必影响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因此,重视并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说话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也是培养新世纪有用人才的需要,是摆在搞民族教育的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这里,我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1、识字教学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多种方法和途径,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只有带着感情在语言环境中去记忆的东西才会牢固。
对少数民学生来说认读汉字较容易,但理解记忆却很困难,单靠“机械化”的教读、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创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尤为重要。
例如在学“美”字时,学生说,我看到“美”字就想起羊头的样子,上边的两点好像羊的两只角。
一竖像羊的脸和胡子,下面一个大小的大;有的学生利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美”就是没有尾巴的羊加大小的大;有的说,看到开放的花朵,就会想到“美”。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将一个个汉字看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效果就更好了。
2、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喜欢模仿,喜欢表现。
因此,教学中教师若能设计出各种与生字联系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如:少数民学生对水果并不陌生,我就设计了“摘水果”这一有趣的方法。
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一棵奇异的果树,上面贴着各种水果形状的生字卡,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那种果子就摘哪一个,然后自己读出果子上的生字再组词。
这时可适时地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摘这个果子,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它的味道怎么样?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都记住这个字?学生一般都能说出来。
其次“猜字谜”、“拆字、组字”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
采用多种的方法识字,寓教于乐,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使识字不再是枯燥的负担,而成了快乐的享受。
既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还拓展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二、加强示范,重视朗读、背诵训练,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1、教师在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学生说话能力训练的同时,必须注意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如在日常的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的普通话标准流利、条理清晰、生动幽默,无疑是给了学生最好的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应坚持泛读课文,或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收听朗读录音,收看现场辩论等,让学生欣赏、体会、模仿,增强说话的欲望。
2、朗读背诵是说话训练的基础。
朗读、背诵是把书面语言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学生的口语受到严格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朗读、背诵除了具有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记忆的作用以外,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而有表情的说话能力。
朗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并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增加词汇量,学到多种多样的句式,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并能够训练学生说话时的语音、语调、重音、节奏、表情等。
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朗读背诵指导落到实处。
如:集体朗读、个别朗读、接力朗读、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等,务必要求做到感情充沛、语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抑扬顿挫。
背诵除了要求熟练以外,同样要求如此。
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应帮助其理清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以便其背诵。
这个指导的过程,其实也是在指导他们要讲究说话的条理性,帮助其提高说话能力的一个过程。
三、结合课文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1、入选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语言表达训练的范本,内容丰富、文质兼美,为我们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充裕的材料。
教师如能把握教材特色,随文练表达,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即根据课文特点,选择恰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对课文从用字、词、句、段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摹仿。
这样,一方面不断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一方面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仿说、仿写练习,学生从阅读中学表达,一课一得,其口头表达能力自然日有长进,不断提高。
但教师不能布置任务和要求后就甩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加强示范,“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把握口头表达的基本方法。